“大纲”与“客观张”的能力--以“政治常识”为例_政治论文

“大纲”与“客观张”的能力--以“政治常识”为例_政治论文

“纲举”才能“目张”——《政治常识》复习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识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复习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达到学习的普遍迁移,使学生能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基于这个认识,复习教学必须改变一般教学的思维模式,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从“授知识,渗观点”发展到“树观点,带知识”。即“纲举目张”。以《政治常识》复习为例,我们从教材本身的结构特性出发,以一些具有辩证关系的观点来统帅全书的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政治与经济、阶级、政权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阶级、政权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具体的说政治根源于经济,又反过来为经济服务;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政治的表现,阶级性是政治的本质属性,但反过来阶级斗争又为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国家政权是最重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所以政治斗争都围绕着政权展开,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简言之,经济是政治的根源,阶级斗争是政治的表现,政权是政治的工具。

当我们在观察分析一些复杂的政治现象时,凭借这一观点,我们就能勾勒出一个正确而清晰的思路。例如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还存在阶级斗争?我们可归结到国内、国际的政治关系上,因为阶级斗争是政治的表现。这样就把握了教材上具体提到的四条原因的共性,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强化了记忆和理解。同样的道理,阶级斗争为什么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也应从我国的政治关系的变化来思考。至于国家机关(政权)建设的意义,理所当然应从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根本经济利益上去加以分析、阐述了。

二、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是对立统一的,国体决定政体,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国体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国体可采用不同的政体,尽管如此政体仍受国体的制约。它们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理解“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时,只要我们认识到民主共和制是与封建专制相对的政体,题目也就转化为“不能采用专制制”,那国体决定政体的观点就为我们的理解分析提供了一把钥匙。至于英、日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其中固然包含着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道理,但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形式,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我们就不难理解政体不管怎样特殊仍受国体制约的道理了。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在观察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每一具体现象时,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从国体的高度来认识,例如为何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维的基本方向可规定为两个方面,首先从国体决定政体来说,其次从人代会制对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说,即人代会制的优越性。可见,知识掌握的越是根本,观点越是突出,其适应性也就越宽。

三、国体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国家职能是由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的,而它又集中地反映着国家的性质。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不仅要看政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而且还要看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懂得这一观点,我们便能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国家职能的异同点。尽管教材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有不同的描述,死记既有难度也不利于知识的迁移。但从形式上看并无多大区别,换言之,“直接管理经济”还是“间接管理经济”,“管多”还是“管少”,并无姓“社”姓“资”的区别。真正的差异是实施职能的内容与目的,尤以目的为根本。以94年高考39题为例:其中一问:美国和中国都提出“抓住时机”,这两个“抓住时机”的着眼点有何不同?以观点为指导的思维必然从不同性质的国家来考虑答案。同样,“我国国务院制订《八五扶贫计划》这一事实体现了什么道理?”如果知道这是国家在实施国家职能,那么所体现的道理或观点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四、国体与国家政党制度的关系

国家的阶级性质决定了政党制度的性质,而实行合适的政党制度能更有效地维护国家的阶级统治,它们之间亦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均为资产阶级政党,但美国为何不搞一党制而搞两党制呢?对这一现象学生往往习惯从美国的国家性质决定其政党制度来认识,这种一成不变的思维方法固然与学生审题不严有关,但究其根源与我们教学中偏重知识不无关系。由于教材本身大量篇幅侧重于政党的阶级性质,政党制度的形式对国家阶级统治的反作用却相对薄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一旦题目要求发生变化就难以适应。因此我们在强调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既要从我国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的一致性来阐述,也必须同时看到坚持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改善党的领导的迫切性,即认识到政党制度形式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

五、国体与民主制度的关系

民主制度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国家的性质决定民主的性质,民主制度同样反作用于国家性质,它不仅是国体的表现,而且它完善与否又反作用于国家的性质。

无论是考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当然要从国家的经济基础性质与阶级性质来认识民主的本质,从而作出正确的比较或认识实行某种民主制度的必然性。例如,我国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而不能搞三权分立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民主制度对国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深化对民主制度和民主建设的认识。例如社会主义为什么与民主不可分,教材中提到的三条,无非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对国家性质、经济基础、人民根本经济利益的反作用而言的。这样如我们把已学的知识放到观点中去,知识便具有再生的特性,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实践,往往很难把民主的本质与发展程度区分开来,尽管我们刻意在教学上下一番功夫,仍不尽如人意。如我们转换一下教学角度,以国体与民主制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来解决这一问题,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之所以理解不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局限性,是因为把资本主义民主形式的完备性代替了民主的实质,从思维根源上讲,他确实看到了(可惜夸大了)民主的形式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但忽略了民主的本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而决不是由民主的形式、发展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不管民主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是不可能改变民主的本质的。这样在知识的结构中矫治学生的思维,就不会重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覆辙了。

六、国家利益与对外关系、国家性质与对外政策。

国家的利益决定了国家之间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但良好的对外关系又反过来维护了国家利益;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对外政策,而实行什么外交政策又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实行正确的外交政策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利益。这之间也是国体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便能熟练的运用书本知识来正确地辩证地分析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例如中美关系,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利益的不同必然造成在意识形态,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摩擦与斗争,但同时两国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共同的利害关系,这也必然要求两国进行一定的合作。两国之间良好的关系无论对哪国的利益来说都是有利的,“和则兴,斗则损”。因此对抗和合作从根本上说都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形式和需要。只见其一、不见其二都是片面的,也是有害的。这就为我们全面正确掌握书本知识和分析国际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以观点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复习教学方法,着眼于学习知识的正迁移,侧重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与敏捷性,不可否认相对地淡化了知识的简单再现与记忆。但这与巩固性原则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变换思维的角度,把知识置于完整的观点、系统的结构中去加以再认识,才能得到更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先前的知识单元形式重组或转换成新的形式,使之适合新的认识任务,这正是我们复习教学所企盼的特殊效果。

标签:;  ;  ;  ;  ;  

“大纲”与“客观张”的能力--以“政治常识”为例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