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_成炳红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窑乡卫生院 甘肃秦安 7416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首先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西药和中药的治疗方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的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胃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10-02

慢性胃炎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不同病因引发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疾病。此病发病率比较高,而且在各种胃病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呕血、黑便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此病如果治疗不够及时可能引发胃出血和胃癌,所以临床上比较重视慢性胃病的治疗,单独的西医治疗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有限,而且西药长期服用,副作用比较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2-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慢性胃炎中的治疗效果,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拟定的慢性胃炎相关诊断标准。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68±3.45)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病程(3.05±0.47)年;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19±2.8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41±0.39)年;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遗传性疾病史患者等;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首先给予对照组单纯西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药物干预。HP阳性患者:采用四联疗法根除HP:阿莫西林(1g/次)+卡拉霉素(0.5mg/次)+奥美拉唑(20mg/次),2次/d;而后再加胶体果胶铋治疗,100mg/次,3次/d。针对腹胀患者加用潘立酮进行治疗,10mg/次,3次/d;针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给予阿莫西林由甲硝唑代替,0.44mg/次,2次/d;2周后停药,检查HP阴性患者继续给予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治疗,药量同上,2周后停止服用胶体果胶铋。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中药方剂:厚朴、太子参、黄连、各15g,麦冬、郁金、单枳壳、石斛各10g,乌梅、沙参、生白术、生地、枳壳各12g,柴胡8g,诸药连用,水煎服,2次/d,早晚各一次。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辨证治疗,针对饮食停滞型患者加沉香化滞丸治疗,6g/次,2次/d;对于肝胃不和型患者:加香砂平胃丸治疗,9g/次,3次/d;寒凝停滞型:加十香止痛丸,1丸/次,2次/d;脾胃虚寒型:加桂附理中丸:1丸/次,2次/d。胃络淤血型:加元胡止痛片,4~6g/次,2次/d。胃阴亏虚型:加工玉竹冲剂,1袋/次,2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病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幽门杆菌显示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病灶好转;实验室检查幽门杆菌显示阴性;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变化,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病灶无变化或加重;实验室检查幽门杆菌显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过程中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发现观察组:25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20例显效,15例有效,15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慢性胃炎在病症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而且常常伴有G细胞丧失、胃泌素分泌减少等症状,甚至会累及胃体,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所以在疾病治疗中很难治标治本,比较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4]。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尚不清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对胃粘膜有较大的刺激性,比如粗糙食物、药物的应用损伤胃粘膜,过度吸烟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等比较容易引起胆汁反流,进而导致医液中的磷脂和胆汁、消化酶融合在一起,破坏胃粘膜屏障作用,从而进一步损伤胃粘膜;感染因素是由于口腔、咽喉等部位感染导致细菌入侵,引起胃酸,长期作用下引发胃炎[5]。西医治疗助于奥以消灭油门螺旋菌为主,从而消灭细菌,抑制胃酸,调整胃内环境,减少胃粘膜损伤。但是慢性胃炎病程比较长,西药治疗难以治根,比较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临床上开始研究其他药物治疗方式。

随着祖国中医学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开始研究中医在慢性胃炎的中治疗,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畴,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是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等有一定的关联性。胃为六脏之一,六腑以通气为用,以同为顺[6]。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不通。另外,再加上长期情志不随、饮食失节、劳逸失常,比较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日久中其亏虚,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在本次应用的中药方剂中:柴胡、厚朴、太子参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散结的作用;麦冬、郁金、生白术、生地、具有健脾化湿、和胃降逆的作用,诸药连用能够起到血散瘀滞,行气止痛的作用。在此中药药方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实际发展情况给予辨证治疗,首先对于寒凝停滞型:患者一般多表现为纳呆、乏力、疲倦、口干、腹胀、口苦等;症属困中焦、湿阻脾胃。治疗过程中宜理气醒胃、健脾祛湿。肝胃不和型:属于胃脘痞满隐痛,嗳气频频、食欲减退、舌质红苔,脉象弦细;证属胃失和降、肝郁气滞,治疗过程中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胃络淤血型:胃脘刺痛或锐痛,时感胃部灼热、舌质暗紫有瘀斑、脉象涩滞;证属郁热伤胃,气滞血瘀、治疗过程中应该以行气理胃、活血化瘀为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而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坤庭,杨伟捷,葛勤利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14-1415.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 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3]竺厚松.中西医综合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4):34-35.

[4]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5]陈艳华.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16,24(10):36-37.

[6]王季春,唐立宏,王萍等.舌诊在慢性胃炎诊治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7,27(10):25-26.

论文作者:成炳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  ;  ;  ;  ;  ;  ;  ;  

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_成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