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山西”建设的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关于“绿色山西”建设的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关于建设“绿色山西”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发展的标志。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顺应可持续发展规律,把山西建成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绿色经济特色明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是山西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绿色山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系到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局,是塑造新型山西的重要标志之一,全省上下必须把建设“绿色山西”作为事关山西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抓紧实施,务求实效。

(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产要素的日益集聚与环境容量的相对缩小构成一对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建设“绿色山西”就是要按照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资源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眼于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扩大环境容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改变山西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整体面貌。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绿色山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建设“绿色山西”,是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山西通过大规模的能源基地建设和开发,使山西的煤炭、电力、化工等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产业特色明显的能源基地。在世纪跨越三年的结构调整中,又使山西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全省经济增长的内生力明显增强。20多年来,随着传统工业的超常规发展,山西经济发展与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和环境容量已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主要表现在,林草地资源总量减少、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城市绿化水平低,绿化面积总量不足;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土地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等等。近几年,省委、省政府把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结合起来,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支撑体系,积极整合配置环境资源,调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显示了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生产力发展增添后劲的远大前景。因此,建设“绿色山西”,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事关山西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其次,建设“绿色山西”,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绿色山西”追求的是绿色GDP的增长,是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是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总体出发,寻求山西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实施这个战略,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要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所谓绿色GDP就是要考虑和反映资源的耗竭和经济活动的污染带来的资源质量下降等因素,主要包括单位GDP排污量、能耗量、水耗量、投入比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已不能仅仅考虑收入的多少,还必须考虑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因此,千方百计增加植被,播染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山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设“绿色山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建设“绿色山西”,发展绿色经济,必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大力植树种草,变黄土高原为绿色家园,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渴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我省最基本的特点是煤长水短,山多林少。目前,全省有林面积309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3.2%。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重要责任。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建设“绿色山西”的核心内容,把增加绿色植被作为建设绿色山西的重要基础工程。在建设“绿色山西”的起步阶段,就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千方百计增加绿色植被、发展绿色经济、逐步扩大绿色GDP的增长方面。在坚持从持续发展出发,摒弃旧的发展观念和思路。要切实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省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务必要为子孙后代造福。

(二)

建设“绿色山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让天蓝起来,地绿起来,水清起来,人民富起来,是建设“绿色山西”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标志。其中,增加绿色植被,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是基础;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是前提;弘扬三晋文明,打造绿色文化是灵魂;培育绿色产品,形成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是核心。

1.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大幅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和绿色覆盖率,力争这三个覆盖率全省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加快荒山造林,力争使全省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面积达到80%以上;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建设较高标准的环城林带,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乡镇所在地和50%左右的村庄基本实现生态园林化;主要旅游景点四周建设较高标准的景观林区;加快商品林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以上经济林,形成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到那时,山西在绿色覆被保护下,林涛阵阵,百鸟争鸣,人在树边走,车在林间行,春绽百花,秋收硕果,夏有绿荫遮酷暑,冬有草木挡风沙,绿色把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装点得更加美丽,使人们在看文化遗产、观自然景点、穿行三晋大地时,处处感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感受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象。

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创建绿色城市工程。城市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建设,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我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我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创建绿色城市,应重点搞好普遍绿化,促进街道绿化上档次,庭院绿化上水平,公共绿地上规模;抓好绿色生态建设,推进城郊绿化,发展城市森林,加强城市防护林与隔离带建设,加强城市山体、水体保护,特别在大中城市和风沙侵害严重的城市周围要建成绿化带;搞好城市河道沿岸绿化工作,力争形成以种植树木为主,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体系。

以增加植被为重点,抓好列入国家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增加林草资源,重建绿色植被,充分发挥林草的生态屏障作用。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速生用材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林草在防治旱涝灾害、防治土地荒漠化和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将减灾防灾和改善环境,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的核心,使林业发展、种草植树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等结合推进。

以高速公路为依托,抓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搞好绿色通道工程,是建设“绿色山西”的重要标志。经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全省主要公路两旁建设高标准通道绿化带,所有道路两旁90%以上栽植防护林带。大运高速公路与南北同蒲铁路并行,打通了我国又一条纵贯南北的重要通道。要抓紧建设大运绿色走廊,沿线各市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草灌先行,草灌林结合,实施“千里绿色通道工程”,要加快退耕还林步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大运高速公路沿线烟尘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白色垃圾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使大运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转变。

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这项工程涉及我省4个地市28个县,是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是山西农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工程,是重建山西生态环境、构筑京津地区生态屏障的重大工程。雁门关地区是我省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既是山西的“水源”,又是京津地区的“沙源”。加强这一生态畜牧区建设,就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与保护力度,立草为业,以牧为主,还这一地区山川秀美、草茂林丰的历史风貌。

2.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赋存条件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对山西来说,无论是短缺的水资源,还是丰富的煤炭资源,都是稀缺的,必须强调可持续利用,强调合理开发,强调节约和保护,强调建立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效率”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增加有效供给,抑制过度需求。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越自然恢复的速度;对不可再生产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这种资源探明储量的增速或其它资源的替代能力。

建设“绿色矿区”和绿色能源。要着力改变山西的矿区形象,走资源开采——环境保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优化全省煤矿开采的布局和规模,坚决关闭小矿井、黑矿井,建设技术档次高、资源消耗少的现代化矿井。到2005年,坚决关闭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取缔全部土焦、改良焦炉和违规建设的炼焦炉,淘汰筑炉不规范、污染物排放无望达标的机焦炉和炭化室高度低于2.8米的小机焦炉;全部淘汰100立方米以下的炼钢炼铁小高炉。对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及不鼓励发展的项目,各有关部门不予审批;对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项目,必须与环保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把环境影响评价关。凡是环保不达标的项目,绝不准上马;有条件达标的,要限期达标;经过改造仍不达标的要强行关闭。

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物质循环利用和长链利用的原则,要将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实现回收再利用,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共生的生态工业清洁加工网络。要突出抓好煤矸石、洗中煤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抓好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发电、煤焦油深加工等综合利用项目,加大推广利用粉煤灰、矿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发展配套完善脱硫和防尘措施齐备、排放达标的5万千瓦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用足用好国家对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广绿色照明,做好废水循环利用。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要从产品设计、加工、组装、成型等各个环节入手,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尽可能把对污染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我省焦化、钢铁、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应把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减耗、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使其成为重要的绿色经济支撑。

搞好绿色水源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对省内主要河流如汾河、滹沱河、桑干河等的综合治理,把地表水、地下水和引黄水纳入统一管理,把调水、供水、防洪、灌溉、水环境保护以及森林、草地等生态资源的重建作为有机系统,整体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推进生态良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对生态良好区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对策,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对重点资源开发区要加强区域内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等重要资源的管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如汾河源头、沁河源头、沿黄流域等,务必要杜绝人为生态破坏。

3.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促进“绿色山西”建设。“绿色山西”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美好。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形成经济最优人口,努力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严格控制人口增速。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把控制人口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把计划生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增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宣传和教育。要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管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促进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控制人口增长,形成经济最优人口。

注重提高人口质量。为进一步提高山西人口素质,当务之急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全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化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首先要提高新出生的人口素质,制定生殖健康发展计划,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全民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大力营造绿色文化。绿色文化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使绿色文化蔚然成风。

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现代文明,以高科技为支撑,渗透了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的经济,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的经济。绿色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境产业和绿色服务业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发展绿色农业。这是在经历了由常规农业到生态农业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后的发展模式。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以绿色食品为核心的绿色农业,推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逐步使山西农业走上生态资本密集型的道路。全省绿色食品的基础不错,已经认定的绿色食品数量属全国前三位。绿色食品是个既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性,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形象概念。我省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增加总量,扩大规模,并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

发展绿色工业。加快山西经济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园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尽快提高我省绿色工业产品的比重。在提高工业素质的同时,使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

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绿色工业,就要不断提高工业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换效率,不断降低废弃物产出率,提高产品的生态性能及质量,努力建设一批高科技的绿色工业示范园区。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合作,选择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力求突破,尽快形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规模效益的发展机制,提高我省工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突出抓好焦化、冶金、建材、电力等重污染行业,通过国债贴息、省调产资金、排污费返还、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清洁生产促进法》,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及时向企业提供有关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信息交流。要制定工业取水量定额,重点耗能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建立能效标识制度,组织开展节能、节水产品认证。通过示范和典型带动,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努力使我省企业成为规范化的清洁生产企业。

发展绿色行业、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面对世界性的绿色生态壁垒,企业必须按照生态化、绿色化的要求进行改造和转型,把生态成本、环境质量、生态服务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生产经营之中,追求企业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最大化;利用绿色技术,进行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构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绿色经济把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和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统一起来,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可持续性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包括绿色产品的开发、绿色消费的推广和绿色认证的执行以及绿色企业的再造和转型等。山西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通过发展绿色生产力,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

(三)

建设“绿色山西”,是山西人不甘落后、自省自觉的生态革命,是山西人改变“傻大黑粗”形象的宣言,是山西人决心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家园的宏伟蓝图,是山西人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完成这项世纪性工程,需要我们从文化、制度、政策等多方面整体创新,需要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持之以恒、与时俱进;需要国家、企业、单位和个人一起上,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昂首阔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建设“绿色山西”,走绿色发展道路,首要的是从上到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形成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绿色发展意识。当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态度,已成为区别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融入世界主流、是否具有历史责任的重要标志。建设“绿色山西”就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调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调整各级的发展思路和政策,从文化理念入手,发展绿色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壮大绿色经济,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建设“绿色山西”,必须编制一个好的建设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总体目标。要结合“十五”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组织力量、深入调研、科学编制具体化的规划纲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等。通过规划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城市与农村、资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关系,力求起点高、合省情、有特色、可操作。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强和改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我省从去年开始进行“数字生态”规划工作,加强对工程实施的动态监测和数字化管理。这是积极的尝试。要抓紧完善,指导和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建设“绿色山西”,必须建立生态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一体化”的绿色经济制度。要建立促进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绿色规划和考核指标体系,实现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一体化,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成本纳入规范经济行为与考核经济绩效中去。建设“绿色山西”,既是生态革命,又是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我省创新绿色经济制度,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产权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和绿色考核制度等。

建设“绿色山西”必须以富民为本,走市场化道路,努力使山西“绿起来,富起来”。建设“绿色山西”的主体是企业、是农民。明确主体,就是要从产权上给企业、给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形成开发大军。要以项目为支撑,以产业为重点,推动山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小流域治理的作法和经验,形成小流域、小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治理的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业、草业、绿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以“绿色山西”统揽全省农业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工程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逐步建立全省环保产业体系。

建设“绿色山西”,必须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从种草种灌种树起步。目前,各地在退耕还林等工程中存在着树种单一,乔、灌、草结合不够紧密,在种草植树的同时对已有的植被保护不够等问题。建设“绿色山西”,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依靠科技。选用树种要符合当地实际,符合植物由草灌到先锋树种、优势树种的渐进规律;植被结构要合理,实现乔灌结合、针阔叶混交,不同林种穿插,山上平原结合,确保林业生态体系的长期稳定和安全可靠。在树木不需要灌溉和特别管护也能生长的地方,要封山飞播,严格禁牧,防止对生态的进一步破坏,切实保护造林成果。

建设“绿色山西”,需要加强部门、行业以及城乡之间的配合协调,需要加强项目之间的整体推进。“绿色山西”建设涉及每个人、每个行业和每个部门,必须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明确责任、依法管理,做到“全省同心”,尽快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运作机制,把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环保等部门有机协调起来,把发展绿色经济、重建绿色环境结合起来,整体考虑,分步实施,努力解决问题,取得明显效果。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绿色山西”建设的思考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