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后不同拔针方式对血管保护的观察论文_张丽莎,赵君健,熊挺淋

(南充市中心医院痔瘘科 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拔针后引起的血管损伤、皮下淤血等。方法:将20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干棉签按压针眼止血,实验组采用指导患者本人输液贴按压针眼止血,按压时间大于4min。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在拔针后的血管损伤程度。结果:在静脉输液拔针后对照组患者感觉疼痛、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次数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拔针后,指导患者自行采用输液贴按压针眼且时间大于4min的方法,在防止针眼出血,皮下淤血方面优于传统棉签按压法。

【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输液贴按压、血管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68-02

静脉输液为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临床中通常对静脉穿刺的一针见血非常重视,但拔针后的血管保护却常常被忽视,拔针按压是静脉输液的最后一个环节。拔针不慎极易引起患者疼痛,甚至穿刺点出血,损伤静脉,重者可能导致静脉淤血、硬化[1]。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和忧虑,而且给下一次穿刺带来难度。传统使用棉签按压针眼。快速拔除针头,大部分患者主诉疼痛明显,甚至一部份患者认为拔针比穿刺更痛[2]。为评估不同拔针止血效果,我科分别采用传统干棉签按压针眼止血,以及患者本人输液贴按压针眼止血,以获得静脉输液后拔针的最佳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病例均是2015年11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科静脉输液的患者,年龄在22~75岁之间,其中男105例,女95例。每名患者均意识清醒能正确表达和准确配合;无凝血机制障碍疾病、糖尿病及服用抗凝药物;静脉穿刺部位为手背;采用7号一次性输液头皮针;静脉穿刺一次成功,针眼用3L服帖覆盖;输液过程无渗漏;病员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给与积极配合。

1.2 实验分组

随机分为患者本人输液贴按压针眼止血组(实验组)、传统干棉签按压针眼止血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实验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6.23±10.45)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55.68±11.03)岁。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静脉穿刺部位选择手腕背侧和手背中部的三角区[3],用一次性7号穿刺针穿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输液过程无渗漏。输液完毕拔针时,对照组采用干棉签按压针眼,即拔针时,先移除固针翼即针头的胶布和输液贴,将干棉签以平行于输液的方向按压于针头上方0.5~1cm处,立即拔针按压针眼4min。实验组采用输液贴按压针眼法,即拔针时,先移除固针翼即输液管的胶布,再松懈覆盖于针眼处的输液贴,使输液贴与针头分离后再将输液贴棉垫部分轻轻覆盖覆盖于针眼处,用拇指按压输液贴后快速拔针,拔针后继续按压针眼4min,输液贴30min后揭去。

1.4 自行设计记录表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按压方式、按压时间、按压面积、按压力度等。采用自身对照法患者回顾干预前最后一次输液拔针后的出血和淤血情况,做好记录并与实施输液贴按压法后的情况比较。

1.5 评价指标

每次输液前护士观察前一天输液部位有无皮下淤血的情况;每次输液拔针按压4min后观察皮肤针眼有无出血;以及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皮下淤血,当淤血直径<2mm评价为“无”,淤血直径>2mm评为“有”[4],由护士进行评估记录。

1.6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 VAS),将1条10cm长的直线划为10等份,最左端的“0”代表无痛,最右端“10”代表患者能想象的最剧烈疼痛[5]。本实验中评分大于3为有效疼痛。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拔针后出血等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出血率、有效疼痛发生率、以及皮下瘀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 引起皮肤出血和淤血的主要原因

3.1.1按压部位不准确,静脉输液有两个针眼即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两个针眼不在一个穿刺点上,最长的相距2.5cm传统按压法可能只能按压到皮肤针眼,有可能产生皮下出血[6]。

3.1.2拔针后传统棉签按压方法是先用棉签按压针头,因受力点过于集中,血管腔被压瘪,导致针头与血管壁贴紧,在拔针时,针头斜面如同锐利刀刃,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易划破血管壁导致皮下出血。

3.1.3按压时间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按足3~4分钟,研究资料表明:按压时间与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直接的关系。

3.1.4其他因素:主观因素有:病人忽视或不在乎;输液完毕立即如厕、工作、拎重物;输液的手下垂并甩动等。

3.2 讨论

3.2.1研究显示,在静脉输液拔针按压过程中,由于棉签不好固定而容易导致移位,穿刺点出血,而输液贴按压法简单方便,只需指导病员将拇指置于棉垫部位即可,而且在按压完毕后还可暂时保护穿刺点,防止细菌进入造成感染。

3.2.2按压力度以按压的手指指尖稍变白而病人不感觉疼痛为原则。因此,要做好健康宣教,让患者感受到适当的力度以防止出血和血管周围淤血发生。抬高肢体(穿刺点)30~40cm,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回流,血管内压力下降,穿刺点出血减少,从而减轻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

3.2.3按压面积一般超过2.2cm,这样操作不会遗漏哪个穿刺针眼,可以完全按住两个穿刺针眼,防止出血和皮下出血。

3.2.4护士应加强责任心,耐心解释,巡视过程中应重点观察容易忽视的环节,以达到保护病人血管、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健康宣教应针对许多可预知的主观因素,通过临床观察和个性化的宣教,避免以上因素导致的皮肤出血和淤血,特别是初次输液的患者,使静脉拔针后的皮肤出血和淤血的发生率减低。

4.小结

保证静脉通畅是护士的重要职责,因此保护好患者的血管非常重要。指导患者使用输液贴按压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保护患者的血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宝军,五小宏.防止输液拔针后局部出血瘀斑新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54.

[2]卫柳春.关于静脉输液无痛拔针的探讨[J].华夏医学,2002,15(5):632.

[3]杨朝鲜,周玲.手背浅静脉和皮神经位置关系的局部解剖[J].护理研究,2003,17(114):125-126.

[4]黄琳,陈维,曾秀东.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88,13(2):9-10.

[5] Fadaizadeh L,Emami H,Samii K. Comparison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Faces Rating Scale in Measuring Acut Postoperative Pain[J].Arch Iran Med,2009,12(1) 73-75.

[6]韩丽婉.静脉输液拔针后输液贴按压与传统按压法的比较[J].当代护士,2013,4:136-137.

论文作者:张丽莎,赵君健,熊挺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静脉输液后不同拔针方式对血管保护的观察论文_张丽莎,赵君健,熊挺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