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原因分析论文_杨盛琼,周世梅

杨盛琼 周世梅

(四川省宜宾县妇幼保健院 四川 宜宾 644600)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产后意外妊娠妇女的避孕状况,探讨产后避孕失败的原因及减少意外妊娠的对策。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宜宾县妇幼保健院门诊216例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要求终止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不同年龄段、是否采取避孕措施、是否哺乳、是否接受专业的避孕知识宣教的意外妊娠率各组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产后一年意外妊娠与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无显著集中趋势(P>0.05)。结论:不避孕或使用效果不稳定的避孕方法,是导致妇女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加强生殖健康、避孕知识宣教,使用正确的避孕方法减少意外妊娠发生。

【关键词】意外妊娠;产后;避孕;避孕方法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254-02

产后哺乳的特殊性使一些妇女误认为产后哺乳和闭经期或性生活少不会导致妊娠,从而不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导致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率高于育龄妇女的平均水平[1]。由于产后生殖器官的生理改变,使得早孕终止妊娠手术并发症增加,如子宫穿孔概率大于非哺乳期。近年来剖宫产率增加,剖宫产后的意外妊娠更增加了出血等风险。本研究对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妇女的避孕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原因和相关因素。

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宜宾县妇幼保健院216例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31.60±3.42(18~39岁);平均孕次3.45±1.32(2~6次);孕周6~12周(其中10周以下210例、10周~12周6例)。

2.研究方法

2.1 纳入统计指标

自然分娩及剖宫产后12月内妊娠。

2.2 诊断早期妊娠标准

根据停经史、尿HCG阳性、超声见确切卵黄囊。

2.3 对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年龄组分为18~30岁、31~39岁)、文化程度、职业、孕产次、产后避孕方法、避孕知识知晓途径等。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意义。P<0.01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产后一年意外妊娠人口统计学特征

产后一年意外妊娠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30岁,占82.87%;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家庭经济收入无显集中趋势:

*

4.讨论

4.1 产后一年内因哺乳的特殊性和民间误传使一些妇女认为产后哺乳期或闭经期不会怀孕,就不采取避孕措施,导致产后一年内受孕行人工流产,增加了产后一年内终止妊娠的诸多风险如子宫穿孔、出血等。该研究中采取避孕措施和未采取避孕措施分别占33.33%和66.67%;意外妊娠人群中接受医学专业宣教避孕相关知识仅占10.65% 未接受专业宣教或从民间传统获取者占89.35%,提示产后一年内意外怀孕的主要原因是不避孕所致[2]。

4.2 此外避孕方法不可靠也是意外怀孕的原因之一,避孕套、安全期以及体外排精由于受操作者使用方法、精神、环境等影响会直接影响其避孕效果[3]。产后12月意外妊娠采用避孕方法中共72例,其中避孕套18例(25.00%),安全期28例(38.89%),体外排精27例(37.50%),宫内节育器1例(1.39%)。由于对产后安全有效避孕方法不了解,一些妇女认为只有避孕套、安全期、体外排精在哺乳期才对身体和婴儿无影响。

综上所述:医务工作者应加强产前以及产后早期对孕妇进行产后避孕知识宣教。应向孕妇及产妇推荐适合且安全有效可逆的避孕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把年妊娠率低于1/100个妇女年定为非常有效的避孕方法。宫内节育器使用期限一般为10年,不影响哺乳及母亲健康,因此可作为首选。国外Kapp等研究表明:哺乳期使用单纯孕激素避孕对母乳喂养及婴儿成长、健康发育无不利影响。避孕套避孕,使用者应该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以保证其可靠的避孕效果[4]。

【参考文献】

[1]黄咏梅,产后避孕服务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

[2]方芳,产后一年内意外妊娠妇女不孕状况调查[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3.11.14.6.

[3]贾小文,产后近期意外妊娠208例时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2009.8.597.

[4]李坚,人工流产后科学避孕方法选择与生殖安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643-645.

论文作者:杨盛琼,周世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  ;  ;  ;  ;  ;  ;  ;  

产后1年内意外妊娠原因分析论文_杨盛琼,周世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