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干热河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论文_朱艳霞

宾川干热河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论文_朱艳霞

摘要:宾川干热河谷区是金沙江典型的干热河谷区,也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发展区,水资源的紧缺制约着区域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本文基于宾川干热河谷区的资源特点,通过设置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提出了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实施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和持续推进本区调蓄水库工程建设等适用于该区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体系,以极大地解决农业生产力提高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促进宾川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云南省“三个定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宾川;干热河谷;农业;水资源综合利用

1研究背景

干热河谷是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大气环流和局地气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特殊气候区域。我国干热河谷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主要位于红河、怒江、金沙江三大流域的下部河谷[1]。区域多以农业为经济支柱,虽然具有显著的光热资源和农业发展优势,但水热矛盾突出,干旱严重,农业生产力低下,许多县市为国家级贫困县。特殊的干热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力低又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开展干热河谷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改善农业生产水资源条件,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缓解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对干热河谷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云南省干热河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学、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2-6],对水资源综合利用鲜有研究[7]。

2宾川干热河谷区概况

宾川干热河谷区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包括8个乡镇和3个华侨管理区。涉及主要河流为金沙江支流桑园河及周边的西洱河。本区地表水资源总量1.88亿m3,人均水资源量约588m3,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3%,属于水资源严重紧张地区。本区地表水供水量0.78亿m3,开发利用程度高达41%,超过了40%的合理开发程度上限,远高于云南省7.4%左右的开发程度。目前依赖“引洱入宾”工程引洱海水量0.73亿m3,随着宾川县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3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体系研究

3.1农业发展模式设置

方案一:常规农业发展,耕地面积为常规耕地51.73万亩,产业发展特点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部分特色作物,水源为常规已建、在建和明确规划工程;方案二为特色农业发展,耕地面积为常规耕地51.73万亩和宜农荒地、坡耕地4.38万亩,产业发展特点为适当减少粮食作物、加大反季节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林果等,水源为常规工程及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及光伏灌溉等综合利用工程。

3.2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与水资源配置

以2016作为现状水平年,以2030年作为规划水平年进行分析。

3.2.1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1)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包括蓄水、引提水、调水和地下水工程,现状供水能力1.7亿m3左右,其中“引洱入宾”调水工程供水占比约50%,其次为以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占比43%。2030年加入本区的海稍水库扩建工程、仙鹅水库及外流域滇中引水工程,以及“引洱入宾”退还部分洱海调水量后,供水能力约3.0亿m3(含水系连通的供水影响)。

(2)水系连通工程:宾川县水利“十三五”规划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共6件,多为河库连通工程,可新增引水量约0.2亿m3。

(3)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和光伏提水

从周边水资源角度看,进一步开发的水源基本只有金沙江,金沙江水资源量丰富,已建的鲁地拉水电站水库具有一定的调蓄能力,距离宾川较近,但从金沙江取水需要提水。根据当前国家和云南省关于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的战略目标导向,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和光伏提水是宾川干热河谷区未来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型和重要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宾川干热河谷区具备实施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的客观条件,也是《云南省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报告》中明确的鲁地拉水电站实施综合利用的受水区之一。可以利用水电站弃水和夜间负荷较小时期富余电量进行提水,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结合相关光伏提水灌溉工程设计经验,初步选取990亩作为光伏提水系统研究的典型区域。结合现有渠系覆盖情况,光伏提水工程仅针对宜农荒地和坡耕地,最大提水扬程在500m左右,匡算投资约0.36亿元(含太阳能板、太阳能水泵等材料费和控制系统费用),单方水投资约70元/m3。若实施光伏提水和高效节水一体化智能系统,则单方水投资进一步提高至280元/m3左右,远远高出一般水利工程单方水投资和农业可承受能力。投资估算跟分级方案和太阳能板、水泵选型等相关,可能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但以上成果基本能反映光伏提水系统的投资大致水平。由此可见,宾川干热河谷区要实施光伏提水灌溉面临的困难是投资太高,而农业承受能力较弱,需待未来光伏提水技术优化降低成本和相关政策等条件支撑后再予以实施。

3.2.2水资源配置

2030年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含水系连通工程的影响)供水量3.0亿m3,常规农业发展需水3.0亿m3,可实现供需平衡;但若要实施特色农业发展,则需水量3.5亿m3,缺水0.5亿m3,必须靠实施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解决。

3.3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体系

根据前述分析,总结宾川干热河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体系如下:

(1)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是宾川干热河谷区提高供水保障和生态水网建设的首要选择

以水库为主的蓄水工程是现状宾川干热河谷区仅次于引洱入宾调水工程的重要供水工程,但河湖水系连通性不足。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是宾川干热河谷区提高供水保障和生态水网建设的首要选择,符合国家和宾川县水利建设战略。

(2)实施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是宾川干热河谷区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宾川干热河谷区是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的重点区域,尤其适宜发展亚热带地区特色的多种经济作物。在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含水系连通工程)供水条件下,干热河谷仅能按常规农业发展模式来发展。若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合理范围内增加4.38万亩宜农荒地和坡耕地以种植柑橘,并加大反季节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种植,则需实施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来支撑用水需求。

(3)持续推进本区调蓄水库工程建设是宾川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虽然本区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但综合对比周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看,目前本区规划新建水库工程具备一定的调蓄能力,可自流供水,工期短,经济性相对较好,对本区可新建的调蓄水库工程进行充分利用和持续推进,是宾川干热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3.4效益分析

通过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发挥资源优势,优化水资源配置,可极大地解决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可利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适宜作物改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对促进宾川县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具有重要意义。

4结论

本文基于宾川干热河谷区域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特点,研究认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是宾川干热河谷区提高供水保障和生态水网建设的首要选择,实施大中型水电站综合利用工程是宾川干热河谷区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持续推进本区调蓄水库工程建设是宾川干热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研究提出的适用于该区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体系,可为宾川干热河谷区解决农业生产力提高与水资源供给的矛盾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金振洲.滇川干热河谷与干暖河谷植物区系特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2]钟祥浩.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3):376-382.

论文作者:朱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宾川干热河谷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论文_朱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