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活动的优化_优化论文

论编辑活动的优化_优化论文

关于编辑活动的优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早已在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里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在编辑学界研究编辑理论过程中也开始探讨编辑活动中的优化问题。徐柏容先生在他的《编辑创意论》一书中提出编辑构成的四个主要支柱是:创意、选择、结构、优化,并认为优化包括对创意、选择、结构等的优化,“有统领并贯彻于整个过程的意义”。邵益文先生在他的有关文章中提出了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创意、优选、优化和组合,并进一步发表了“优选、优化规律”是编辑活动基本规律的看法。他们都把优化的意义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可惜在第一线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对此还不够重视。本文为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谈点个人看法,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众人拾柴火焰高,以期业界人士有广泛的共识。

优化的意义

对编辑活动来说,优化有其特殊意义,特殊在哪里?这是指,优化是编辑活动本质属性的表现,而不是一般方法意义上的优化。为什么这样说?

先从什么是编辑活动说起。简单地说,编辑活动就是开发、优化原型作品,使其成为能获得最大限度受众的传播稿(可供传播的定稿品)。开发包含发现和发掘之意。对于已存在的作品要去发现,然后加以选择,选择当然是择优,不会去择劣。对于尚不存在的作品要去发掘,要从收集信息开始,策划选题,组织作者来撰写。这个过程无论是确定选题方案或是落实作者,都是一个择优的过程。择优是优化的组成部分。优化的词意是“加以改变或选择使优良”(《现代汉语词典》)。实际上选择中有改善,改善也需选择,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了原型作品之后直到成为传播稿,显然是一个不断选择加工、反复优化的过程,毋须赘述。可见,编辑活动本身就是从优选开始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优化活动。全方位是指从内容到形式各方面的优化,全过程是指从零开始到生成传播稿的全过程。如果没有优化,编辑活动还能剩下什么呢?

再从编辑活动的功能看。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原型作品具有原始文化价值,加上编辑活动再创造的文化价值(或称增值),才是传播品的文化价值。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说明,编辑活动的增值是可以很大的。传播品的文化价值的大小和能够获得受众的多少成正比。所有编辑活动都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受众,例如,争取书、报、刊的最大印数、电视的最高收视率等就是其具体表现。因此,在原型作品已经定稿,其原始文化价值已经固定的前提下,编辑活动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增值以争取最佳传播效果。反之,编辑活动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怎么增值?答案只有一个:优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优化,编辑活动就毫无价值。对于编辑人员来说,优化则是一种职责。因此,优化是编辑活动本质属性的表现。

 顺便提一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产生——传播——应用——新知识再产生的周期越来越短,传输量越来越大,文化传播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新的优质传播品展开的。因此,对编辑活动而言,优化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

编辑优化原理

编辑优化原理着眼于编辑活动整个过程中影响优化的因素及其相互制约的规律,而不是为了解决如何具体改好原型作品的问题。后者已有不少书和文章论及,而且归根到底属于编辑人员的素质问题,已超越本文主旨范围。

编辑优化原理可描述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根据明确的目标,运用一切可用的优化手段,在最佳时机,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传播稿。在这个原理中述及目标、约束条件、优化手段、时机和质量五个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全面考虑这五个因素,并处理好这五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预期的优化效果。

先解释一下这五个因素。

(1)目标 编辑活动的奋斗目标是编辑能获得最大限度受众的传播品,如一本名著、一份优秀期刊、一篇精彩的新闻稿等等。显然,不同传播媒介或同一传媒中的不同品种,乃至同一品种中对不同视听对象的传播品,目标都会不同。民以目标必须非常明确具体,例如,预期的传播品是什么性质,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具有什么特点,对象是什么文化程度的视听者等等。这些目标通常要反映在选题或总体框架等之中。

(2)约束条件 是指在制定和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限制。显然这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环境等都可以成为约束条件。任何目标都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不受约束的目标是没有的。有些约束条件是不允许改变的,如国家政策、法律、条例、道德规范等;有些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如一个传播机构的信息资源、经济实力、编辑出版人员素质、作者队伍及其他。

(3)优化手段 是指除编辑人员素质之外,能用以进行优化工作的一切工具,如参考资料、工具书、规范、标准、计算机、网络等等。

(4)最佳时机 是指为得到最佳传播效果而最迟发出传播稿的时限,超过这个时限,传播效果将降低甚至消失。

(5)高质量 质量是指传播品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质量。当然内容质量是核心,但核心和非核心是一个整体。高质量自然要排斥低质量,一切粗制滥造甚至不健康的内容和形式都自然地排斥在优化之外。质量能高到什么水平要受约束条件、优化手段、时机等的制约,所以,高质量是相对的,是在一定制约条件下可能的高质量。

这五者的关系可用以下四个推理加以进一步阐明。

推理一 目标是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目标的明确度与优化效果成正比。

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则优化的基础越好,优化的效率越高,优化的增值量越大。目标的明确度可以不是一次达到,但总是越明确越好。在实际工作中,目标笼统、不够明确是常见的。有的是编辑人员不重视;有的是不知道怎样才是明确,自以为明确了,实际上还不太明确。例如,一部科普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群众和干部”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科普书有为相邻专业人员提供的高级科普,有为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阅读的中级科普,有为中小学水平的人“扫盲”的一般科普。对象不同,写法不同,作者也不同。目标笼统,很容易找不准作者,结果写出来的作品,往往低层次的人看不懂,高层次的人用处不大,传播效果当然不好。

推理二 一切优化工作只能在约束条件允许范围内进行才会有效。

如果超越了不允许改变的约束条件,如国家法律,那种传播品必然是不允许问世的,也就不成其为优化的对象。如果超越了可改变的约束条件,在没有使约束条件改变以前,勉强去优化,其结果将会是无效的或是微效的。例如,一家科技出版社为了开拓市场,让编辑去组织畅销书,拉来了一些服装设计之类的书稿。由于编辑对这类书籍的市场情况不熟悉,又不具备识别这类书籍有无水平和价值的能力,更无法对其进行实质性加工,草草出版,当然没有竞争力,最后只好束之书库。在实际工作中,不充分分析自己的约束条件,缺乏自知之明,干了再说,因而做了不少“虚功”的事,不乏其例。

推理三 处理好质量和时机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取得最佳优化效果。

传播品的传播效果是质量和时机的综合效果,总的说,质量是基础,时机是关键。具体说,有三种可能情况:(1)容许的编辑活动时间较充裕,有充分时间优化,能不失时机地向社会传播,质量也能达到最高水平。(2)容许的编辑活动时间较紧,没有充分时间优化,则在保证不低于基本质量和时限允许的前提下,追求可能的高质量。这可能是比较普遍的情况。有时为了抢时间,夺取市场首发独占期,常常被迫采取适当放低质量要求的策略。但这要“退一步,进两步”,在下一轮工作中作补偿,而且必须确保基本质量。所谓基本质量是指内容、形式都健康,符合规范,视听性好,差错率合格等。(3)根本没有充分时间足以改变低于基本质量的作品的状况,就只能放弃目标。这时,进行任何优化都是无效的。在实践中这种情况有时难以驾驭,因为需要对作品作出确实低于基本质量的判断,还要估计最迟发稿时间以及分析确实没有可能性的种种原因,最后,还有“弃之可惜”的心理状态。但必须作出抉择。应该看到,编辑活动时间不是完全被动地取决于客观条件,编辑人员的主观因素常起很大作用。这时要掌握好编辑运行规律,作好安排,努力把第三种情况转化为第二种情况。

推理四 充分利用一切优化手段,始终是获取好的优化效果的重要方法。

道理是容易明白的。优化要涉及相当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编辑人员本身素质固然对优化起决定性作用,但即使是最优秀的编辑人员也不可能把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都装在脑袋里,拿出来就用。因此,充分利用优化手段成为提高优化效率和优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开发选题,查阅书籍资料以把握内容;使用各种工具书、规范使稿件严格规范化;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稿件质量和编辑效率等;这些是人们所熟悉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勤于使用,不善于使用,或不懂得使用有关工具来做好优化工作的情况还是不少。这涉及编辑人员的认识、习惯和技能。要善于运用优化工具是需要认真对待才行的。

编辑优化原理反映了编辑活动的客观规律,所以,要运用好这个原理,既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又是一项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工作。既要重视,又要积累经验。

编辑优化过程

编辑活动是一个有序的工作过程,通常称之为编辑过程,优化贯穿于编辑工作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过程也是一个优化过程。根据编辑过程的特点,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略性阶段和战术性阶段。

战略性阶段——从收集处理信息、选题到生成原型作品。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原型作品。优化主要表现在优选。

战术性阶段——将原型作品转化为传播稿。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传播稿。优化主要表现在加工和集成之中。

不同传播媒介的编辑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两个优化阶段的划分也可能略有差异,但不妨碍我们分析其基本特点。

战略性优化是战术性优化的基础和向导,没有战略性优化,就不能生成好的原型作品,即使再加以战术性优化,也难以转化为好的传播稿。战术性优化是战略性优化的实现和丰满,有战略性优化而无战术性优化,同样难以实现好的传播稿。战术性优化常常在不同程度上可弥补战略性优化之不足。

编辑优化原理贯穿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考虑五个因素及其关系,不过其侧重点、内容和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最终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整个过程都要以此为依据。战略性阶段要多考虑如何生成好的原型作品和把握其脱稿时机,后者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发稿的最佳时机,这种现象在编辑工作中屡见不鲜。约束条件对战略性阶段确定目标特别重要,务求考虑全面周到,不使其遗漏而造成战术性阶段难以挽回的局面。例如,由于对市场情况了解不准确组来早已过时的书稿;由于对作者情况考虑不周,找了不适当的作者,写来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就很难挽回。善于运用先进技术和各种渠道收集处理信息(包括反馈信息)是战略性阶段的重要问题。在战术性阶段,优化主要围绕原型作品展开。不要以为这时就没有约束了,除了可能有上一阶段遗留下来的约束问题处,还可能有新的约束产生。例如,在科技或经济类书稿中出现一些非核实不可的重要数据,而在周围环境(包括作者)中一时找不到相关文献资料可供查阅,就会成为一个约束,影响优化工作乃至发稿时机。有时是难免的,有时却可以事先有所准备而消除。经常分析可能的约束条件,对优化工作是很有用的。这个阶段运用的优化工具是广泛的;把握好发稿的最佳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却不一定是十分容易的事。

此外,每个阶段还有各自的特殊优化问题。

在战略性阶段有个结构优化问题。这里的结构是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关系,如出版社的出书结构、一套丛书的总体结构、一期刊物的栏目结构等等。结构优化有一定的追求目标,围绕目标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组织关系,构成一种有特点的整体形象或规模效应,特色、品牌常常由此产生。可以说,凡是由较多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都应该考虑结构优化。结构优化也是一种战略性优化,它在构成整体效应的同时成为局部优化的依据和向导。

还有一个作者优化问题。要选择优秀作者来创作好的原型作品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践中情况复杂多样,往往并不容易做到。这里要信守一条“与目标相匹配”的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要寻找合适的作者。所谓“匹配”、“合适”是说:要针对目标要求,选择具有对口的知识水平、一定的写作经验和必要的写作时间的作者。知识、经验、时间三者不可忽视其一。作者优化就是找出这三者的最佳结合点。

在战术性阶段有个集成优化问题。所谓集成是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一定结构下的相互匹配和协调,有些文章称之为组合,我则借用“集成电路”中的集成之意。在图书编辑工作中,针对书稿的文、图、表,有一条“先文字,后图、表”的规定,即图、表要紧跟有关文字,以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效果,这就是最简单的集成优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播品的组成更加复杂,不仅有文、图、表,还有图像、动画、音乐等等,其集成度也相应提高。集成优化显得更加重要。集成优化就是要求各个媒体部分保持顺序、同步和协调,以获得可能的最佳综合视听效果(或称整体功能)。集成度越高,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经费越大,所以集成优化也往往是在一定时效和经济条件下的相对优化。集成优化是一种战术性优化,它不要求改变整体的结构,却能获得最佳的整体功能。

 受众第一原则

受众第一原则是编辑活动也是优化活动要信守的基本原则。首先,编辑活动追求的是传播品的最佳传播效果,其标志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文化价值越高,传播效果越好,获得的受众越多,这应该是客观真理。不应该由于一时有文化价值不高、甚至有害的传播品泛滥而对此有所怀疑,因为规律本身永远客观存在,并不因为种种违反规律现象(永远会有)的出现而消失。量大限度的受众是个相对概念,是针对传播品本身而言。不同媒介的不同传播品有其各自的最大限度受众。一本书的受众可能只有千百人,一篇新闻广播的受众可以是几亿人,但并不妨碍各种传播品追求各自的最大限度受众。最大限度受众不是一个瞬时概念。一本好书可以一版再版,直至传之后世,这时的“最大限度受众”理论上可以趋于无限。这时的“最大限度受众”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概念,而是一种最高质量的标志。

任何传播品最终都是要供受众视听的,一切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受众需要和喜爱的传播品。所以,受众又是编辑活动的立足点,也是优化活动的立足点,受众第一原则贯彻于编辑全过程。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编辑人员要时时处处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受众作周到的考虑。这一点,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商也是注意到的。例如朗文公司的编辑须知中就有一条:A good editor always keeps the reader in mind(好编辑永远把读者放在心里)。贯彻于全过程,就是不仅在选题时要吃透受众的真正需求,而且在组织作者时要千方百计寻找能写出受众满意的作品的撰写人,在审读加工过程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十分细致,以消除一切错误和不妥之处,一切修改都是为了使受众更方便更有效地获得最佳视听效果。事实说明,是否信守受众第一原则,优化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最后,受众的评价是检验传播品质量及其效果的惟一标准,也是检验优化效果的惟一标准。对于一种传播品,作者的、编辑的、领导的评价,或者是经过专家组评出来的优秀作品,都不是最后的评价,只有与这种传播品对口的最大限度受众的评价才是最后的评价,也是对是否贯彻受众第一原则的最后检验。因此,收集、处理受众的反馈信息是编辑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优化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优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标签:;  ;  

论编辑活动的优化_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