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改进与转变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改进与转变_科学发展观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改进和变革社会发展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社会发展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业已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经人大审议通过具有了国家意志的效力。坚持求真务实,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也必将进一步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

一、解放思想、遵循规律

用发展的、全面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思维方式上的一大特点。在思维方式上,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p.61)一旦陷入这一泥沼,就会贻误发展时机甚至使发展走弯路。因此,要用全面的、联系的、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克服形而上学。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提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2]

冲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点,就是要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只有发展,才能民富国强。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表明,谁发展、谁主动,早发展、早主动,大发展、大主动。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明确,“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3]要通过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发展思路,就要寻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路子。

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真、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实。发展不是盲目蛮干,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4](p251)“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p.518)人不同于动物,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5](p.9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论述,清楚地指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和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二、科学利用资源、改进经济增长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生产上就是要变革传统的不合理的生产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推行科学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

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及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两大领域。自人类诞生至今,这两大领域的生产主要还得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料。人类自身的生产如果自发而盲目,以致人口生育超过人类从自然所能获得的物质资料的增长速度,如果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经济发展不能彻底跳出粗放型、掠夺式的模式,那么人类终将会为这种愚蠢的、自寻灭亡的生产方式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在可预见的时段,人类还只能以地球作为自己的生息地。正因为如此,所以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沃德提醒人们“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们关怀和维护这个滋养生命的小行星。

一系列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人们不能不认真思考自己的现状和未来。现实表明,无论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还是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目前在方式上都存在极大的缺陷。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其经济增长方式野蛮和血腥,给人类曾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人类在组织社会生产时无论如何不能再重蹈覆辙了。社会主义国家更不能重复资本主义昨天的故事!我们需要一种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必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生态型转变,推动经济体制向不断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当代中国只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呼唤着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利用资源。

这种科学利用,就是在物质资料生产上,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从而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和社会体系。[6]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等问题,制定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胡锦涛提出“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6]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贯彻科学发展观,采取文明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两种生产,坚持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远离自然的生产方式将危害人种演化;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不利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5] (pp.128、95),“人首先依赖于自然”[7](p.63),“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8](p.24)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和这种方式连在一起的观念、体制和做法进行改革,一方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应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和生态型社会。在这种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所有生产者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人。

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将会优化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和谐。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指出的,“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9](p.108)在改善生产方式的同时,人们对生产规律的认识也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10](p.519)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断变革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升华,这种认识的深化和社会关系的优化对进一步改善和变革经济增长方式又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科学消费,确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改进和变革生活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环节。人类的生活方式同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观密切相关,生活方式的好坏对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确立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一方面,必须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与消费实践;另一方面,必须对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全球性问题予以关注,进行切实的治理。

就当代中国而言,影响和制约生活、消费方式的基础性问题,有的还很严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完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仍有较大压力;经济体制和各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正因为如此,所以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长期艰苦奋斗。我们必须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就等于发展生产力、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1](p.282)。

国家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必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必须使这种改变沿着符合人性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轨道行进,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文明、健康、科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12](pp.926-927)我们思考改进和变革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处理各种相互关系上,必须虔诚地保有一颗马克思所说的“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良善之心,减少和结束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它幼稚行为”[13](p.241)。2003年非典的一度肆虐使人们陷入不安和不自由的境地,抗击非典的经历对人们改进和变革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极大的启发。

四、三大文明协调发展,优化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方式对政府与社会组织有效地履行责任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和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的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14]这种改进和变革应该有利于不断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方式的改进和变革,必将“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5](p392)。因此,我们要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社会文明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治理理念、推进制度化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理念;必须提高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上,要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执法,促进依法治理,通过完善制度和健全社会治理组织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

党和政府是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力量和中坚力量。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党和政府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求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之真,务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之实。切实做到执政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公民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参与市场竞争。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学习,学会正确处理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结合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政府而言,应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目标,“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职能转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改革的要求,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好规划发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自身管理等职能。在职能内容和重心转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履行职能方式的转变,尤其是要“进一步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14]要切实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思维、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实现社会管理方式由过去的防范式管理转变为规范引导式管理,由限制禁止式社会控制模式转变为支持服务式,建设宜人亲民、廉洁廉价、高效服务、法治透明、信用责任的文明政府。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决策的根本指针,正确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必须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坚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防止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项目工程上马,防止违背客观规律的动议变为决策。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建立健全能保证决策正确的制度和对决策评价鉴定的监督体系,使决策和政绩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要探索有利于人民群众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方法。人民群众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也只有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把新发展观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和自觉行动,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无论何种所有制经济,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和各种社会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壮大和规范第三部门,健全社会治理的软组织结构,发挥它们的沟通、协调和缓冲作用。

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社会治理方式,促进三大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7]这些需要我们全面、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改进和变革思维方式、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标签:;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模式的改进与转变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