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_政治论文

“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_政治论文

“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教学论文,机制论文,两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导群体,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两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育教学的作用是使大学生真正在思想上理解、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与实践。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构建与优化“两课”教育教学的接受机制。

一、“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一般分析

高度概括人类活动的形式,一是生产活动,一是接受活动。任何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产品,最根本的目的是使服务对象或斗争对象接受,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自愿性的。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生产、不断地接受过程中而发展的。

接受,通常被解释为:“接纳”、“承受”、“认可”等。作为人类活动意义上的接受,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受传主体对传授主体通过一定传播媒介而传递的客体的选择、接纳、认可的动态过程。

接受机制是接受过程中各种活动体系的组织结构、功能状态、运作原理和规律性变化。

“两课”教育教学中的“接受”是受教育者在“两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各种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的反映、理解、择取、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过程与自觉地去外化践行的过程的统一。“两课”接受机制是指“两课”教育教学中接受主体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客体信息并内化践行的一系列环节、要素的结构状态、运作过程和规律性变化。

“两课”教育教学的“接受”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传接阶段,即传递者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将一定的理论体系、政治理念、立场观点、思维方法和方针政策等传授给接受者,接受者影象式地接收;二是内化阶段,即接受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有选择地认同、接受各种信息,并通过整理、择取,内化为个体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纪律和政治品德;三是外化阶段,即接受者个体的政治思想信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自己的行动,外化为个体的政治行为和个体政治品格;四是反馈阶段,即个体或群体政治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反馈给传授者和接受者,进一步调节“两课”教育教学过程和个体政治行为,也意味着新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始。

上述过程中的接受机制构成可分为外授机制、内化机制、促导机制与反馈机制。外授机制包括理论传导机制和环境优化机制;内化机制包括分析滤选机制、整合机制、内化践行机制;促导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目标机制和保证机制。

二、“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的原则和策略

“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其基本的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坚持方向性原则是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在教育教学中的必然反映。“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能够迎接未来挑战而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

二是拓展性原则。“两课”教育教学的环境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理论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必须重视对外部空间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和利用,重视对内部空间的内含与层次的拓展与深化。现在“两课”教育教学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外部因素的潜能的发挥,特别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育化。在内部教育教学上也往往重视施教主体,忽视受教主体。因此,构建“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必须重视对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挖潜。

三是实效性原则。多年来,“两课”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社会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得不紧密,实效性差,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生活中一些与主流思想理论不合拍的现象与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答、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困惑与偏差。因而,“两课”教育教学机制的优化与建设必须紧贴社会发展,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防止形式主义。

四是主体性原则。“两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不是单纯的教育对象,而是中心和主体。必须本着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适用学生的精神,对各种有效因素进行优化、重组和建设。

五是重在建设的原则。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构建与优化的内在要求。重在建设必须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

“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最根本的是实效性,为此,要注意以下策略。

一是整体建构策略。要本着“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学生、着重于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和构建“两课”教育教学外部环境信息滤选转释机制,构建高校内部“两课”教育教学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作机制、考评机制和硬件建设规划。形成“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优化体制。

二是强正减负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大学生政治思想、人格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环境的“决定性”权重日渐加大,但外部德育环境输送给高校和大学生的信息是良莠相杂的,既可能因“信息教化”使学生健康成长,也可能因“信息污染”使学生逆向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设置外部德育环境信息滤选转释层,最高限度地强化正面信息和弱化负面信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分辨和选择信息,不断接受“信息教化”,抵制“信息污染”。

三是突出特性策略。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环境的不同特征能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优化、建设“两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或突出某些特征,有意创设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意境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和接受主体的行为,使接受主体的心理、行为发生理想的变化。如具有特色性的宿舍文化、教室文化、校园人文景点、校园文化走廊等等。

四是引导调控策略。学校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优化与建设加以正确的引导、适时的调控,使其不走偏、不走调,不断强化、不断优化,发挥最优的育人效果。

三、“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首先是构建真管事、真干事的领导运作机制

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对“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有重要的促导作用。目前,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还难以说建立了真管事、真干事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领导体制。虽然成立了一些组织,但在实际运作中,无论是领导的重视、精力的投入、部门的配合还是制度的保证、物质的保障等等,都难以说达到了“高效”的程度,甚至难以说“有效”,特别是一些工科院校还有忽视“两课”教学的倾向。因此,一要强化学习政治理论的声音,在社会上构建党中央号召、地方党委主导、社会主创的良性大环境领导运作机制,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说“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二要高扬“三讲”主旋律,构建社会主导、学校实施、家庭配合的良性作用机制和运作机制,通过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充分挖掘各种“两课”教育教学资源,并使其发挥作用。三要建好“两课”阵地,构建党委切实重视、行政有效实施、职能部门有职有权、有关部门全员参与的运作机制。

其次是构建高效的外授机制

接受主体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传授者,传授者的理论根基、传授水平与手段和传授媒介、环境和接受者的思想、政治、心理需求与综合素质等都是传接机制主要结构因素。“两课”教育教学中,通过建立权威的组织系统、科学的评估系统、有力的督教促学系统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传导手段、交互性的良好课堂和活动氛围来构建一个顺畅、高效的理论传导机制;构建一个以大学生接受“两课”理论体系为目标的社会、学校、家庭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课外辅教助学、科研活动有机结合,教学、管理、服务部门有机结合的良性环境促进机制。

第三是构建有力的内化机制

接受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接受主体对“两课”理论体系的认识过程,其认识对象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真理性人类认识成果,接受是一种“再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的“再认识”过程,决不是镜子映现物象,而是一种能动的择取、整合、创新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目的是指导实践。接受主体学习、接受“两课”理论体系的目标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种稳定、持久的理想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去奋斗,因而,更是一种“再实践”的过程。所以,“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要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思想,通过课堂的针对性、有趣性、系统性教学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充分准备、认真组织、确保质量和适度适量、造就精品”的课外辅教助学活动,通过精心选题、招标立项、配备指导教师,进行理论研究的活动,构建一个引导、指导接受者正确理解、分析、择取、掌握“两课”理论体系的整合机制和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而正确认识、科学择取的分析滤选机制。并注重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注重校园的育化环境建设,注重大学生“再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接受主体有更多的“实践体验”,一是要有有效的利用机制,即明确主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纪念日等多层次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服务社会,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性教育环节的作用;明确目标,建设好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传媒系统,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二是要有科学的参与机制,让学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在参与中去认识社会,认识真理。构建以接受者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参观考察、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等形式为主体的内化践行机制。

第四是构建科学的促导机制

一是构建以大学生“接受”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系统和以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动力机制,具体体现是接受者的人生观的塑造、社会发展导向和政策等构成的政策激励性促导机制;二是构建以大学生价值观为核心的内在导向系统和以社会主导的价值导向为核心的外在导向系统有机结合、共同确定的目标机制,具体体现是接受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社会人才标准与就业导向、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导向等构成的目标促导机制;三是构建以大学生自律为核心的内在保证系统和以社会评价为核心的外在保证系统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的保证机制,具体体现是以各种评价为主体的促导机制。

第五、构建严格的信息滤选、利用机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体在进行一场革命,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成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面作用很大,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两课”教育教学是我们与敌对势力斗争的主要阵地与手段,必须建立严格的信息滤选、利用机制,一是社会和学校都应建立严格的传媒管理机制,特别是互联网的管理;二是高校要建立强正减负机制,即通过滤选,对正面的信息要扩大其教育功能,对负面的信息或者是控制传播面,或者是通过解惑、批驳来使其转化为正面效应。

第六、构建畅通的反馈机制

反馈是“两课”教育教学接受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需要构建权威、高效、畅通的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双向性组织系统反馈机制,及大学生的校内行为与就业后一定时期的社会行为的信息反馈机制,其主体是有组织建制的反馈系统。需要构建迅捷、灵敏、准确、畅通的非组织的信息反馈机制,其主体是没有组织建制,由一些社团或有意识建立的友情性、非组织性的反馈系统。

标签:;  ;  

“两课”教育教学接受机制的构建与优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