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学教师来源渠道的转变与培养途径_小学教育论文

新中国小学教师来源渠道的转变与培养途径_小学教育论文

新中国小学教师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的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教师论文,新中国论文,途径论文,渠道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为了发展、普及与提高小学教育,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源源不断地为小学教师队伍补充了新生力量。这样,不仅使补充的新生力量在数量上满足了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质量上也不断地有所提高,为发展与提高小学教育提供了保障。

一、建国初期小学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

新中国成立时,小学教师队伍主要由在老解放区从教的小学教师和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在职小学教师组成。老解放区小学教师中的大多数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走上教育岗位的。他们经过了革命斗争的锻炼,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热忱,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文化、业务水平不高。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小学教师一般都有中等师范以上的学历,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旧社会,所以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业务观点以及生活作风,都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对于这两部分教师都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培训,使他们适应新中国人民教育的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时,小学的数量相对来讲比较少。这是由于在旧中国,广大工农劳动群众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子女无钱也无权受教育,因此能够进入小学读书的学生只占学龄儿童的2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上翻了身的工农劳动群众迫切地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入学读书;而且国家经济建设的开展也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劳动后备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小学教育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除提倡以民教民的群众教师和小先生制外,还通过多种渠道补充新师资。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大量举办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和积极开办师范学校,以此来加快培养小学教师的速度。

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是因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新师资来补充教师队伍而成立的临时机构。早在1951年8月,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今后三五年内,培养师资的工作应以短期训练为主。”① 据此,各地政府和各级师范学校普遍地成立了小学教师短期训练班,招收大量的城乡失业知识分子、家庭知识妇女以及年龄较长的高小毕业生,给予三月、半年或一年的训练后即派任为小学教师。在1952年,中师招生26.2万人,其中短训班学员即达17万人,占新生总数的65%。② 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建国初期小学教师的需要量在100万人以上,但正规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每年不足10万人。所以绝大部分新补充的教师都是由小学教师培训班培养出来的。由于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不高,所以在这个时期曾一度停止过短训班招生,但直到1956年,教育部还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在大力发展师范学校的同时,采取短期训练的办法,来补足小学师资的缺额。③

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机构。师范学校中又分为初级师范学校和中级师范学校。据《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初级师范学校招收25岁以下的小学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成绩优良的可免试保送升入;修业三至四年;毕业生服务期满,由主管部门调入师范学校相应年级继续进修到毕业。其任务以培养小学一至四年级教师为主。中级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培养程度较高的小学教师。据1952年统计,当年师范学校招生共9.2万人,其中初级师范新生即达6.5万人,占新生总数的71%强。这种情况表明,在建国后的两三年内,我国的师范学校是以初级师范学校为主的。

为了提高小学教育质量,195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决定:“中等师范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应是有计划地发展师范学校,将现有初级师范学校逐步改办为师范学校或小学教师轮训班。今后小学师资的供应,除师范学校外,可另办师范速成班招收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多的地区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训练一年。”④ 于是,从1954年起,初级师范学校就一般不再招收新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级师范学校,也有的初级师范学校被改建为小学教师轮训班。此后,中等师范学校成了培养小学教师主要机构。据1956年统计,全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已有598所,在校学生为27.3万人。⑤ 中等师范学校的发展,为小学教师队伍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也提高了小学师资的质量。另外,师范速成班也培养了一部分小学教师。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文革”时期小学教师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的变化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1958年受“大跃进”形势的影响,提出了三年到五年内基本上“普及小学教育”⑥ 的过高要求,于是,作为培养小学教师主要机构的中等师范学校也“大干快上”,加速发展。据统计,1958年中等师范学校已发展为1028所,比1957年增长了3.3倍;1960年更增加为1964所,比1957年增加了近4倍。有些省区甚至实现了“县县有中师”。这种快速增长造成了师范学校教学质量的明显下降。因此在教育部于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是中师的基本学制。中师和其他学校一样,也应该“以教学为主”。并且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稳步地发展。此后,为了克服当时国家遭遇到的经济困难,根据“调整、整顿、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中等师范教育也进行了调整。到1965年,全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已压缩为394所,比1960年减少了4/5。⑦ 显然,压缩过多就减少了小学教师来源的重要渠道。

这个时期,许多地区为了补充小学师资,招收了大批民办教师。小学民办教师一般具有初中或高小毕业的文化程度,户口在农村,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包括文化考查)批准,发给任用证书。如耕读小学教师就是民办教师的一种。1958年以后,在部分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农村陆续办起了耕读小学。1965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对创办及发展耕读小学予以肯定。这些学校的教师一般由回乡知识青年担任。他们在教学业务方面受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实行半天劳动半天教学,或农忙劳动农闲教学,或白天劳动晚上教学的办法。其生活待遇除按同等劳动力记工分外,还由当地生产队按月发给一定的现金补贴。此外,在一些农村小学里也聘用了一批民办教师,以弥补公办教师的不足。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中等师范学校“停课闹革命”,也有些地区取消了中等师范学校,或者把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改为培养初中教师。而原来的小学教师,有的因为种种“莫须有”的原因被遣送回乡;有的改行做了其他工作;有的被调到初中任教。这样,当小学“复课闹革命”后,尽管一再要求小学教师“归队”,但师资的缺口仍然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地区便大量增加民办教师,一些地区还从工人、贫下中农和机关干部中选调人员充实小学师资队伍。如北京市香厂路小学于1968年底组建了工农兵讲师团到学校登台讲课。在学校里,工人师傅结合工厂里的斗争实际讲课;贫下中农在田间、地头给学生讲活的农业基础知识课,并负责对专职教师“进行再教育”。1971年年初,山东省革委会在召开的全省教育革命会议上,也要求各级领导下决心从工厂、农村选派一些政治觉悟高、有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聘请一批解放军战士,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此外,“文革”期间还有被称为“对流”的城市中小学教师轮换制。如1970年苏州市向阳小学下放18名教师到该市染料厂接受“再教育”,而厂方则抽调18名优秀工人到小学教课。⑧ 很显然,这些小学教师的补充途径都很不正规,也很不正常,不利于建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后小学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的拓宽

1976年“文革”结束后,全国小学的在职教师中民办教师竟占了65.8%,⑨ 其中不少教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据1979年统计,只有47%的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或者普通高中以上的学历,这就造成了小学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大幅下降。而且1977年与“文革”前的1965年比较,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净增了3千万,如按照1965年小学生与专职教师实际比例30∶1计算,应新增小学教师100万人。而同一时期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只有40万人,可见需要小学教师的缺口还是很大。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和满足小学教师的数量要求,党和政府决定:一方面对包括民办教师在内的现任教师要进行学历教育和教材教法过关培训,以提高其文化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中等师范学校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小学教师。为此,教育部于1980年8月22日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中等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小学和幼儿园师资的任务,是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坚持这个办学方向,努力把中等师范学校办好,扎扎实实为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要求根据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和小学教师地方化的原则,对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确实办好一批重点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和幼儿园师资。⑩ 经过调整和发展,到1984年全国已有中等师范学校1008所,其发展规模与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基本上协调起来,同时布局也比较合理了,并且根据小学教育的需要,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使中等师范学校又成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机构。为普及初等教育,特别是普及广大农村的初等教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也拓宽了。其主要表现是:中等师范学校的学制由三年制和四年制并存逐步过渡为四年制。与此同时,通过对北京、上海、江苏、广州等省市的一些师范学校和小学教师队伍进行的调查,确认小学急需一定数量的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骨干教师,于是提出了在中等师范学校举办大专班的试验方案。1984年,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首先开办大专班;1985年秋,北京第三师范学校、上海第四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无锡师范学校和广州师范学校也分别开办专科班,学制五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同年和次年,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和上海第四师范学校分别改为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开设初等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班。对于中等师范学校改革中出现的这一新事物,国家教委给予了积极的支持。1991年7月1日,国家教委发出通知,提出要有计划地开展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工作。1992年4月和1994年4月,教育部先后两次正式下文审核批准进行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点共65个,其中主要放在中等师范学校的试验点60个,放在高等师范院校的试验点5个;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试验点35个,招收应届中师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试验点28个,招收高二结业生的“二、三”分段试验点1个。1995年2月,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布了《大学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11),并组织力量编写了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从此,培养大专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工作进入了有章可循的阶段。实践证明,师范学校大专班毕业生在知识、教育理论水平,实践、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诸方面,更能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培养大专程度的小学教师将成为我国培养小学教师的基本学制,三级师范教育开始向二级师范教育过渡,中国的师范教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20世纪90年代,高等师范院校也开始设置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这是新出现的一种小学教师培养途径。它最早是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原南京市教委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联合办学的形式进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试验。1999年,教育部审批后统称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其目标是培养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培养规格是: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从教基本技能,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可胜任语文、数学课程和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又能在语文、数学教学方面进行较深的研究,为其成为语文、数学学科带头人奠定基础;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胜任班主任工作,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到2005年,全国已有1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于是,大学里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班也成了供应高质量小学教师的来源之一。

在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全局出发,对长期积累形成的庞大的小学民办教师队伍进行了整顿。在整顿过程中,根据“关、转、招、辞、退”的五字方针,坚决地堵住了新增民办教师的口子;将一批经考核合格的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定向招收了一批民办教师入学培养;辞退了一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并对一些达到退休年龄的民办教师进行了妥善安置。到2000年,小学专任教师中的民办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4.73%(12)。从此,小学教师中的民办教师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民办教师”作为一个历史名词被载入了史册。

但是,一些地区在停止吸收民办教师之后,实际上因需要仍聘请了一批代课教师。他们不享受国家给予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是一个临时兼课的教师群体。据1994年统计,全国有代课教师76.67万人。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实际上已经成了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代课教师在任教之前的身份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回乡中学生占大多数。受过师范教育的人不足20%,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人不足4%。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而且由于是临时“代课”,所以绝大多数地方也没有将代课教师纳入培训计划,没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这部分教师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总之,从新中国小学教师队伍来源渠道和培养途径的发展变迁来看,我国小学教师的来源是比较广阔的,培养机构的层次是在不断提升的。目前全国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合格率已达到98%以上,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起点较低;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基本上还是封闭的师范教育培养体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途径,尽快地把三级师范教育过渡到二级师范教育,并建立起开放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提供重要的保障。

注释:

①④⑥⑩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5,318,860,1384.

②⑦⑨(11)金长泽,张贵新.师范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51,97,152,228.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72.

⑤刘问岫.当代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59-160.

⑧郑谦.被“革命”的教育:“教育革命”始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14.

(12)http://www.edu.cn/20010823/207278.shtml,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1990年—2000年).

标签:;  ;  ;  

新中国小学教师来源渠道的转变与培养途径_小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