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年自组织发展趋势预测的双因素模型_组织发展论文

影响青年自组织发展趋势预判的双因素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模型论文,因素论文,青年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47(2016)01-77-04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参与意识的提高,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青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把握青年自组织发展规律,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科学管理迫在眉睫。国内学术界对青年自组织的概念界定比较多元,本研究为涵盖更多类型的青年自组织,同时,也强调青年自组织与传统组织的关系,故将青年自组织界定为:青年自发结成的,成员主体为同一单位职工的,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在形式上既包括各种实体组织也包括各种虚拟组织。

       青年自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青年自组织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对自组织的发展状况以及自组织对青年或青年相关事物的影响方面。研究影响自组织发展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少,如何跃等认为制约自组织发展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1]李国武将社会组织区分为公益类和互益类。[2]张丽提出公民性格可对公共组织产生影响。[3]何欣与魏雁滨认为专业教育与专业支持对自组织发展有重要影响。[4]罗家德则就能人(动员精英)对自组织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5]然而,这些研究采用的方法基本为质性研究方法,其观点主要停留在猜想阶段。

       可见,现有对自组织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局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缺少定量方法的验证,二是对影响因素的分析过于简单,非黑即白。刘洪伟认为“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划分方法以及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隐含的管理思想存在于诸多的管理问题当中。[6]双因素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他认为组织中影响人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的作用是“满意—没有满意”,保健因素的作用是“不满意—没有不满意”。理论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四个满意的关系,澄清了“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直接对立和非此即彼的。“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非“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做出突破,一是定量研究、二是寻找自组织发展影响因素中的“双因素”。

       本研究的具体方法是通过研究自组织成员对自组织发展趋势预期,经由预期的自我实现效用推论自组织实际发展趋势,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结构化问卷,了解影响青年成员对自组织发展预判的各种因素。调查对象是北京市四家单位,对其中所有18-35岁的青年员工采取全员调查,共发放问卷221份,实际回收217份,没有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98%,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发现与假设

       (一)表象:自组织的人情与氛围最吸引青年,经验、认同与参与度局限自组织的发展

       调查发现,有45.6%的被访者认为“组织轻松自由的氛围”是青年自组织最吸引青年的特点,同时还有41.3%的被访者也认同青年自组织“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及其带来的组织人情味”是它最吸引青年的特征。虽然这一问题是不限选项的多选题,上述两个特点的选择人数比例仍然远远超过其他选项。对于限制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因素,成员们另有看法,他们认为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最大局限存在三方面原因,其一是“缺乏组织活动的经验”(32.2%),其二是“缺乏社会的认同和支持”(30.3%),最后是“组织成员参加活动不积极”(28%)。

       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人情、氛围是优势,需保持;缺乏经验、认同、成员参与是弱项,需加强。然而,这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还必须将吸引青年成员的地方及发展局限与成员们对自组织发展趋势的预判结合起来看。只有那些吸引了“预判组织发展壮大的青年人”的特点最后才更可能使自组织的壮大成为现实,如果这些特点吸引的只是那些“预判萎缩的青年人”,自组织的发展将很难得到成员的全身心投入,也就难以壮大起来。事实上,从后面的论证可以看出,这个结论其实是错误的。

       (二)假设:影响成员对自组织趋势预判的因素存在双因素特征

       通过对趋势预判与吸引或局限因素的交叉分析发现,对于预判自组织将发展壮大的青年成员而言,认为自组织最能吸引他们的是“关系融洽有人情味”,远高于其他选项;而他们认为的自组织发展最大的局限是“缺乏活动组织经验”。可见,在壮大预判的群体中,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人情”和“经验”。自组织的人情味有利于自组织壮大,其作用力性质明确、强度有力。而“经验”因素则不然,成员虽然认为缺乏活动组织经验是一种局限,但并不会伴随成员对自组织壮大预判的改变。可见,“经验”这一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在性质上是明确的,但强度则是低下的。参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模型,可以把“人情”和“经验”归于一类,暂称A因素。其中,“人情”起到“壮大作用”,而“经验”起到“不致壮大”而不是“萎缩”作用。

       相比预判自组织将发展壮大的青年而言,预判自组织将日益萎缩的青年选择的吸引与局限项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自组织最能吸引他们的变为“氛围轻松”和“负责人魅力”;而他们认为的自组织发展最大的局限则变成了“成员参与活动不积极”以及“社会认同和支持不足”。可见,在萎缩型预判中,关键的影响因素不再是“人情和经验”,而是变成了“氛围”、“领袖”、“活动”和“认同”。和上文道理相同,这四个因素的作用力在性质上都很明确,可归于一类,暂称B因素。但“活动”与“认同”强度大,起到“萎缩”作用;“氛围”和“领袖”强度小,起到“不致萎缩”作用。

       总之,青年自组织发展预判影响因素具有双因素特征,这两个因素分别是A因素和B因素。壮大和萎缩并不是直接对立的,壮大的对立面不是萎缩而是不致壮大,而萎缩的对立面是不致萎缩。人情和经验属于A因素,人情起到壮大作用,经验起到不致壮大作用。氛围、领袖、活动和认同属于B因素,活动与认同起到萎缩作用,氛围和领袖起到不致萎缩作用。

       三、分析与证明

       (一)自组织凝聚力、对组织负责人的信心、自组织是否定期开展活动以及政府的认同会影响青年自组织发展预判

       以成员对青年自组织将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为因变量,变量取值为壮大=1,稳定=0,萎缩=-1,将问卷中涉及的所有可能影响预判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stepwise回归法,最终得到有意义的自变量为自组织凝聚力、对组织负责人的信心、自组织是否定期开展活动以及政府的认同(按变量加入顺序排列),具体情况见表1中的模型1。

       从模型参数可以看出,F统计量的显著性检验值为0.000,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四个自变量的T统计量显著性检验值小于0.05,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很明显。其中,“凝聚力”对趋势预判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对组织负责人的信心”,再次是“是否定期开展活动”,最后是“政府认可”,这四个变量与成员对自组织发展预判都成正向关系,即组织凝聚力越强,成员对负责人越有信心,组织越定期开展活动,政府对组织认可度越高,成员对自组织发展越乐观。此外,虽然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可能认为R>0.4已经足够好了[7],说明模型4对于成员对青年自组织发展趋势预判具有比较好的解释力,但第四个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394,说明模型仍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优化模型。

       (二)群体规模对双因素特征有影响,小规模组织双因素特征更明显

       如前文所述,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稍低于0.4,有必要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在规模为“20人及以下”的自组织中,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大幅提高,结果见表1中的模型2。

      

       1.小规模自组织中的双因素特征更明显

       在20人及以下规模的自组织中,模型仍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F统计量显著(sig.=0.000),四个因素的T统计量显著性检验值均小于0.05,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很明显。但是,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跃升为0.462,比原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达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要求。

       2.小规模自组织最重要的发展影响因素是负责人

       在所有规模自组织中,四个因素按照其对成员预判影响力的大小排列分别是凝聚力>负责人>定期活动>政府认可,而在小规模自组织中,排列顺序变成了负责人>活动>认可>凝聚力。

       3.规模本身不能决定成员对自组织发展趋势的预判

       在对规模与自组织发展趋势预判进行的交叉分析中,不能得出规模与预判相关的结论。

       (三)回归分析对双因素特征假设的证明及因素的命名

       上文曾假设,成员对自组织发展的预判呈现出双因素特征,其中,A因素包括人情和经验;B因素包括氛围、领袖、活动和认同,两种因素性质不同。从回归结果看,通过检验的对预判有影响的因素有四种,分别是凝聚力、对负责人信心、定期活动以及政府的认可。两种分析方法应当存在重叠关系,由于回归分析模型是将比较重要的解释变量予以保留,因此两类因素与回归分析结果重叠的部分就是对自组织预判更加关键的影响因素,而没有重叠的部分,其影响应具有从属的性质。

       经比较,B因素中的“氛围轻松自由”以及A因素中的“成员关系融洽有人情味”均通过调整组织氛围来改善自组织的“凝聚力”;B因素中的“负责人魅力”通过辐射对成员的吸引直接作用于成员“对负责人的信心”;B因素中的“成员参与活动不积极”是组织“定期活动开展与否”的直观体现;B因素中的“缺乏社会认同”则是自组织对包括“政府的认同”在内的广义认同需要。可见,在回归分析中通过检验的四个自变量与B因素的重叠性明显更高,因此,回归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尽管A因素与B因素各自都包含对预判的正反两种影响力,但它们在影响预判上所发挥的作用有本质区别,B因素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无论是其所包含的正向因素还是负向因素。

       为使因素的名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这种区别,突出B因素的关键性和A因素的从属性,并反映出他们主要的作用方向,例如B因素来自于判定自组织萎缩的群体,A因素来自于判定自组织壮大群体,考虑将B因素命名为掣肘因素,是主因素;而将A因素命名为维持因素,是辅助因素。

       (四)对群体规模影响作用的解释

       首先,规模与预判交叉分析中方差检验不能通过,但在小规模自组织中,模型确实是有效的,两者的矛盾说明,虽然在小规模自组织中,四类因素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但规模本身却不是可以解释预判的因素。成员不会因为自组织规模现阶段是大还是小而明显改变自己对自组织发展趋势的预测,影响预测的因素并不包括规模,而是模型中的四个因素。

       分析小规模自组织成员的预判相对简单也更为有效,但在中等规模或者大型自组织中,模型的解释预测能力就不那么准确了。因为小规模自组织处于萌芽时期,本身的系统和与外部的接触都比较简单,成员自觉易于把握自组织的发展,也容易聚焦影响其预判的因素。而当自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其本身的结构内容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都将增多,组织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因此除模型中的因素外,会有更多的因素影响成员的预判。

       其次,从各因素在全规模及小规模自组织中影响力排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对于小规模的自组织而言,组织凝聚力的作用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根据组织发展的规律,小型自组织本身就比大中型自组织具有更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与生俱来,若无其他干预,逐渐随组织规模扩大而衰减。正如人只有在失去时才会意识到失物的重要性,小规模自组织成员不容易感觉到凝聚力的重要性。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则是,组织负责人、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组织外部的认可是更加直观的因素,无需思考即可被感知。小规模自组织成立时间平均更短,成员还没有成长到思考组织凝聚力这类更加抽象因素的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北京地区青年自组织趋势预判的调查,可得出如下结论:自组织趋势预判影响因素中同时存在掣肘因素与维持因素;掣肘因素是青年成员认为与自组织萎缩相关的因素,它对预判的影响力量较大;维持因素是青年成员认为与自组织壮大相关的因素,它对预判的影响力量较小;在20人及以下的小规模自组织中,自组织趋势预判影响因素的双因素特征更为明显。

       对于青年自组织的干预应当尊重客观规律。由于青年成员对青年自组织趋势预判的影响因素存在双因素特征,其中掣肘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因此在对自组织的干预中应当更加重视掣肘因素的影响。对于希望其发展壮大的青年自组织,干预的措施应当从掣肘因素着手,避免其中起萎缩作用的因素,鼓励其中不致萎缩的因素。这种干预更加类似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具体而言,就是为自组织负责人提供成长的平台,放松对自组织活动的各种限制,鼓励其经常开展活动,可以由共青团或工会等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的人民团体对其进行认证或奖励。对于不希望其发展的青年自组织,干预的措施也应当从掣肘因素着手,例如降低组织负责人的威信、干扰其日常活动,进行官方舆论批判等。对于没有明确倾向的青年自组织,可以不干预,也可以从维持因素着手。维持因素总体影响力有限,比较适合微调使用。

标签:;  ;  

影响青年自组织发展趋势预测的双因素模型_组织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