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膜后肿瘤患者CT/MRI论文_邹文辉

邹文辉(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 诊断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4 月到2014 年7 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5 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 和MRI 征象,并将其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经CT/MRI 诊断,结果显示其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4.29%(33/35)。结论 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中,应用CT/MRI 诊断,可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等,同时为肿瘤部分成分分析、定位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CT 诊断;MRI 诊断【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254-02

腹膜后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指的是发生在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但不包括发生在腹膜后实质器官的肿瘤[1]。在临床诊治中,由于其位置特殊、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给其定位、定性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探讨CT/MRI 诊断腹膜后肿瘤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 年4 月到2014 年7 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5 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 例为男性,16 例为女性;年龄在27-81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7±5.75)岁。从患者的临床症状来看,主要有腹部表现、恶心、呕吐等。

1.2 方法31 例患者行CT 扫描。行CT 扫描时,其范围为整个肿块,各项扫描参数如下:层厚5-10mm,螺距1.0mm,对于感兴趣的区域,选择的层厚为3-5mm。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以2.5-3ml/s 的速度静脉滴注欧乃派克100ml,所有患者均包括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对于部分患者,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行三维重建。

31 例患者中的14 例行MRI 扫描。在行MRI 扫描时,行T1WI、T2WI 扫描,并且行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比剂为欧乃影,以0.1mg/kg 的速度静脉注射。MRI 扫描的各项参数如下:层厚为7-10mm,层间距0-2mm,TE 为15-120ms,TR 为400-8000ms,矩阵为128×(128/192)。

2 结果2.1 CT/MRI 定位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本组35 例腹膜后肿瘤患者中,15 例为间叶组织肿瘤,10 例为神经源性肿瘤,9 例为淋巴癌,1 例为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经CT/MRI 诊断,结果显示,14 例为间叶组织肿瘤,11例为神经源性肿瘤,9 例为淋巴癌,1 例为胚胎残余组织肿瘤,CT/MRI 的诊断符合率为94.29%(33/35),具体情况见表1 所示。

2.2 患者的CT/MRI 图像表现2.2.1 CT 表现:31 例患者均行CT 扫描。(1)间叶组织肿瘤患者:①脂肪瘤,平扫显示为均匀脂肪密度肿块;②平滑肌瘤:显示病灶较大,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邻近结构出现受压情况;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扫下可见混杂密度肿块。(2)神经源性肿瘤:①恶性神经鞘瘤,可见坏死,部分患者可见锥间孔扩大;②副神经节瘤:平扫下可见类圆形肿块,位于腹主动脉旁,且境界较清晰;内部可见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③神经鞘瘤,与恶性神经鞘瘤的CT 表现差异较小;(3)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精原细胞瘤,平扫下可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内部存在囊变情况;(4)淋巴瘤:腹膜后多发结节,较为肿大,呈相互融合状态,可见周围脂肪层的存在,内部不存在明显坏死、囊变等。

2.2.2 MRI 表现14 例行MR 扫描。①平滑肌瘤:病灶巨大,存在假包膜,内部可见明显囊变、坏死;②神经鞘瘤:平扫下可见实行肿块,均与度较低,内部可见斑片状坏死、椎间孔扩大,增强后实性部分出现中等度强化;③副神经节瘤:可见类圆形肿块,边界较清晰,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较高信号;④淋巴瘤:腹膜后可见结节,较为肿大,呈相互融合状态,边界清晰、光整,T1WI 呈肌肉样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

3 讨论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较低,据统计,在全身肿瘤中,该病仅占0.07%-0.20%。从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腹膜后肿瘤多为恶性(约占60%-85%)[2],且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在临床诊断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定位、定性均较难。

对于腹膜后肿瘤的定位诊断,要想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可借助以下征象:(1)肿瘤推移结肠、肾脏等脏器时,向前、外两个方向移位;(2)肿瘤与腹后壁或盆壁肌肉间的脂肪间隙消失,椎间孔扩大;(3)肿瘤包裹或推移腹主动脉、脾静脉等出现向前或对侧移位[3-4]。

在本文研究中,根据患者的上述CT/MRI 表现对患者进行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定位正确率高达94.29%(33/35)。但是,受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巨大肿瘤的定位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腹膜后肿瘤的组织学起源类型判断,要想提高其准确性,需要结合患者的CT/MRI 征象,加强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如对于脂肪(肉)瘤,患者的CT 值在-100~-20Hu 之间;其MRI 表现来看,呈现T1WI、T2WI 呈高信号。在区分脂肪瘤和脂肪肉瘤时,需要看其脂肪情况,若脂肪饱和、呈低信号,则提示为脂肪瘤;若脂肪内可见条索状软组织,则需要怀疑为脂肪肉瘤。此外,对于神经鞘瘤、副神经节瘤、平滑肌(肉)瘤等的诊断中,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其图像特征,从而有效提高其组织学起源类型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中,应用CT/MRI 诊断,其定位效果好,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1] 黄有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病例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18(07):1633-1634.[2] 王立明,张日欣,罗福文,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01):37-39.[3] 马俊锋,谭红娜,彭卫军.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 表现(附27 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06):823-825.[4] 豪二.腹膜后肾周肿瘤的CT、MRI 诊断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22):4870-4873.

论文作者:邹文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3

标签:;  ;  ;  ;  ;  ;  ;  ;  

探讨腹膜后肿瘤患者CT/MRI论文_邹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