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训在0-3岁聋幼儿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性《学龄前聋儿家庭康复指导与实践研究》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_汲柯娟 张海燕

亲子同训在0-3岁聋幼儿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性《学龄前聋儿家庭康复指导与实践研究》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_汲柯娟 张海燕

河北省邯郸市聋哑学校汲柯娟 张海燕

所谓“亲子同训”,就是聋儿在父母(或其家人)带领下,按约定的时间到学校,由专职康复教师按聋儿个体情况,在家长的参与下为其制定个别训练计划,并按计划对聋儿实施听觉、言语等方面的康复训练。教师通过3-4个活动带动家长和聋儿一起互动学习。与此同时,也将训练的方法及有关知识传授给家长,并接受家长的咨询。从而使家长掌握康复教育知识与技巧,汲取育儿经验。为后续的家庭康复教育导航、引路。

一、亲子同训的特点与单纯的教师对聋儿的集体化教学或是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不同的是:亲子同训强调家长与聋儿的共同参与,不仅训练聋儿,而且训练与指导家长。在亲子同训活动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的同时,更注重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因为在学校中进行亲子同训,时间是有限的。在聋儿漫长的康复道路上,也只不过是一个片段而已。更多的时间与功夫要在家庭中进行。所以,家长的家庭康复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亲子同训中,家长不仅能亲临活动,参与活动。而且能得到及时、面对面的指导。对康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感受更深刻,进而更易于把方法转移到家庭康复教育中。

此外,亲子同训中的集体亲子课,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他们互相激励,相互模仿,彼此之间成为各自的动力。使家长更努力,积极的付出,增强了对孩子康复的信心。如:有些家长在参与活动时不够积极,不配合老师,很被动。这时,教师合理、巧妙的利用主动型家长影响带动被动型家长。比如:活动分组时,让两种类型的家长为一组等等。

二、亲子同训实施的方法1.亲子同训形式:一是,集体亲子课。由2名教师对4-5名聋儿及家长共同参与进行的康复教育活动。通常是每两周一次,每次40分钟。二是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的的亲子个别训练课。由一名教师对一名儿童与家长进行共同参与的个别化康复教育活动。

2.亲子同训的训练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发展聋儿听觉言语水平为主线,遵循聋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综合渗透发展认知、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能力。听觉能力训练内容一方面包括非语声音的训练,如: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声音等。另一方面为言语声音的训练。如音节,词语等。遵循听觉发觉规律,从感知声音的有无开始,到分辨声音,识别声音,再到理解声音逐步培养聋儿的听觉习惯与技能。在言语方面,从诱导发音以及口腔,呼吸等基础训练开始,再学习简单的单音节、双音节发音,循序渐进过渡到语言的理解、表达、交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能力。如:在认知能力训练方面,着重培养孩子对常见事物的认识、能够模仿等。在社会行为领域方面,培养聋儿学习的兴趣与合作意识,能耐心的等待,遵守活动规则。在动作技能方面,训练聋儿肢体大动作的协调性,促进肢体精细动作的发展。

3 亲子同训的训练方法:即教师将康复训练内容(听觉、言语、语言、认知等)融入到3-4个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活动,带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训练。游戏一直是早期教育方案的核心,而且使用游戏是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中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的互动,既让聋儿在游戏活动中全身心地吸收知识,展示出自身的能量,又向家长示范如何根据孩子特点与需要,设计康复训练游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培养听觉能力让聋儿感知声音的有无时,可设计“听到声音爬行、听声串珠”等功能性游戏。既达到听觉训练的目的,又发展了孩子动作技能。

4.亲子同训的评估方法:为了制定科学的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训练效果的评价有所依据。我们对每个的刚来的孩子都进行听觉言语水平的评估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在听觉言语评水平估上,依据孩子的本身的情况,选择本中心的《听觉言语初始评估量 表》通过评估,评量孩子各方面现有的发展水平,集合集体亲子课的教师,亲子个别训练的教师,孩子家长一起讨论制定孩子的个别训练目标与计划。并且定期进行评估,于便评量效果,调整训练计划与方法。此外,我们还特别为孩子建立了个人康复档案,详细记录了孩子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病史、评估记录、康复训练计划、听力检测报告、家庭随访记录等,关注孩子康复历程的同时,积累经验。

以下是来本校参加亲子同训成功案例中的一例个案记录:张林涛,男,现年3岁,邯郸涉县。于1岁两个月时发现耳聋,左耳裸耳听阈75dB,右耳裸耳听阈90dB,助听补偿左耳44 dB,右耳56dB。于1岁半配戴助听器后两个月来本中心进行亲子同训。采用《听觉言语初始评估量表》进行初始受训前评估,结果显示:孩子无聆听习惯,不能判断声音的有无,未能感知不同的声音。能发无意义的音节,不能模仿口型发出不同的音节,也不曾自主地发出有意 义 的音 节 。 其 运动 、 个人 与 社 会 、手 眼 协 调 、操 作 能 力 经《Crffiths智力测验》评估均达到同龄幼儿发展水平。孩子性格好动,学习专注力差,配合意识不强。经7个月的亲子同训后,孩子的听觉言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听觉方面,建立了聆听意识,能感知几种自然环境声响,能区分鼓声、双响筒、碰铃三种乐器声,能音的有无,并能区分这三种声音,能辨听所学的音节、词语与句子。

在语言方面,能模仿三个音节的句长,词汇量50个左右,能理解“这是什么?什么呢?好不好?有没有?要不要?”等生活中常用的问句。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

5、实践中的体会亲子同训的开展,不仅让3岁以下聋儿实现了家庭教育与专业康复相结合的早期干预,而且切切实实的推进了家庭康复教育,提高家庭康复教育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本人有以下体会:5.1 重视听觉言语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孩子的身心、智力得到同步发展。由于孩子听觉障碍的特点,为照顾孩子的特殊性需要,往往集中所有的心思在训练听觉言语水平上。作为最迫切希望孩子康复的家长来说,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的角色有其特殊性,他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老师。但由于某种原因其文化水平,职业等因素的约束又不能完全达到教师水平的标准。故他们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甚少,未能认识到孩子各方面能力全面、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一味的认为只要会说话,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与人交流就行,其它能力的发展事后再说。心理学家卢布姆认为,0—4岁人的智力发展占50%。可见,幼儿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将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补偿的影响。对此,我们进行亲子同训指导家长时,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聋儿康复发展观。

5.2 教师必需不断的学习,具备丰富的康复工作经验与育儿经验。教师在进行亲子同训时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聋儿为主”组织活动,又要观察孩子的变化,于便随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与方法。因为3岁以下的聋儿往往情绪不稳定,喜欢哭闹,专注力差,对身旁的父母过于依赖,难以配合教师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幼儿相关知识。能根据每个聋儿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另外,教师在进行亲子同训时,还要善于与家长沟通,随时回答家长提出的疑问,对家长进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家长的家庭康复教育质量。家长甚至会因教师指导不当无法完成指导内容而产弃训练的练头。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亲子同训在聋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来,各类亲子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这些机构具备了规范、科学、合理等特点,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

论文作者:汲柯娟 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  ;  ;  ;  ;  ;  ;  ;  

亲子同训在0-3岁聋幼儿康复训练中的重要性《学龄前聋儿家庭康复指导与实践研究》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文_汲柯娟 张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