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措施与病因分析论文_邹婷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措施与病因分析论文_邹婷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医院 200241)

摘要:目的 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措施与病因。方法 以我院产后出血休克产妇33 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治疗。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 失血休克的发生原因:其中15 例产妇发生胎盘滞留,7 例发生宫缩乏力,3 例发生子宫破裂或感染,3 例发生软产道损伤,5 例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在所有早期出血性休克的产妇当中2 例行子宫切除,在所有晚期出血性休克的产妇当中4 例行子宫切除,无死亡病例,总治疗率为100%。结论 在临床产科当中,为了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的现象,确保患者与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医生必须要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另外,医生也需要使自身操作水平得到提高,有效避免或降低出现出血性休克的现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的去找出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原因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与预防,使患者死亡率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关键词:产科 出血性休克 治疗 病因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251-01

引言: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分娩胎儿后出现24h 出血量大于500ml 的情况,在产科临床中这属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同时这也是导致产妇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产后出现出血性休克现象对于产妇而言更危险,因为它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对产妇生命造成非常大的威胁。因此,在临床表现中找出发生产后出血休克的主要原因与治疗方法对于降低产妇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对33 例产后出血休克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3 例,均为产科出血休克产妇,其中23 例发生早期出血性休克,10 例发生晚期出血性休克,年龄在19-39岁之间,所以产妇的平均年龄大约为28.9 岁。初产妇19 例,经产妇14 例,单胎31 例,双胎2 例。

1.2 诊断标准 早期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在分娩胎儿后出现24h出血量大于500ml 的情况;晚期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分娩结束24h,在产褥期发生大量子宫出血的情况。

1.3 治疗方法 根据该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去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发生胎盘滞留的产妇需要打开静脉通道,再进行输血、扩容、促宫缩治疗,等到血压回升之后再实行人工胎盘剥除术;对于一些发生宫缩乏力的产妇除了上述这些治疗外,还需要对其进行促宫缩治疗,假如促宫缩治疗无效的话就需要行全子宫切除术;对于一些发生子宫破裂的产妇,假如症状相对较轻,可以等到输血、扩容治疗之后再行子宫破裂修补术,假如症状相对较重,就可以行全子宫切除术;对于一些发生软产道损伤的产妇,假如症状相对较轻就可以采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假如症状相对较重就可以行血管结扎或缝合治疗。

2.结 果

经过对本组33 例产妇出血性休克原因的分析,其中胎盘滞留15例,宫缩乏力7 例,子宫破裂、感染3 例,软产道损伤3 例,凝血功能障碍5 例。后期经过治疗,早期出血性休克产妇中,行子宫切除2 例,晚期出血性休克产妇中行子宫切除4 例,无死亡病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 论

产后大出血仍是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致死原因主要是出血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止血和血容量未及时补充。持续的低血容量状态诱发SIRS、MODS 和MOF,死亡率高,如能早期及时地补充血容量,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则可挽救患者的生命。鉴于ICU 的设备、技术优势,结合文献阐述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体会。

在临床产科中,出血性休克则是一种严重性的危重症,大多都是因为产前或产后发生大量出血的情况,使患者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被大量减少,并且患者还会发生身体外周循环衰竭的情况,使患者的组织灌流量发生大幅度下降,导致患者由于组织内部含氧量的降低而发出现酸中毒的现象,另外,患者还会由于多种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在产科中,患者产后因为出血而出现的休克症状和其他科室的休克症状基本相同,但是却各自有着各自的临床特点。患者产后发生出血性休克的情况与产妇年龄有着直接的联系,年龄过大或者年龄过小都会增加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几率。经产妇产后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几率明显高于初产妇(P<0.05)。

对于产后大出血,休克病因易明确,病因纠正之后才能停止出血。存活患者是由于产后发生胎盘早剥,宫内死胎诱发DIC,尿道、阴道、消化道发生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之后,继发大血管损伤破裂,致使腹腔大出血。死亡患者是由于产后发生子宫收缩乏力,阴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导致DIC,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之后,继发血管损伤破裂,使腹腔、阴道发生持续性出血,切口渗血致使休克、SIRS、MODS。失血性休克与DIC 之间为因果关系,加重出血。此时子宫按摩、宫缩剂等保守止血方法往往无效,需要手术切除子宫,彻底止血,边组织血源、补液,抗休克,边采血诊断,纠正DIC,边术前准备。止血方法包括四种(1)胎盘早剥,宫内死胎致DIC,产后大出血应果断地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对于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阴道出血危及产妇生命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是一项快速可靠的急诊救命手术,血止后凝血功能会很快改善,还可清除子宫内容物,阻断促凝物质释放入血,保留子宫颈或子宫下段。但手术中操作要仔细,避免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出血。(2)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止血亦是一种迅速、彻底、持久、安全、可靠,完全保留子宫的方法。但有可能未发现全部的出血部位,并引起相应脏器栓塞的危险。(3)剖腹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应争分夺秒,祛除病因。(4)宫内填塞止血。文献报道,宫内填塞止血用于出血多,紧急情况下使用,但常规不推荐使用,因为填塞不一定能控制出血,反而增加感染和损伤的危险。

活动性出血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当,发展至休克的不可逆阶段,即使DIC 已纠正,液体复苏成功,血已止,仍有可能出现SIRS、ARDS、MODS,甚至MOF 等并发症,导致死亡。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肾灌注减少,腹腔出血压力增高压迫肾脏及SIRS 引起肾功能不全,其并发症以肾衰最常见,其次是肝衰、呼衰。目前ARDS 和MODS是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延迟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MODS 的发生。

本组33 例产妇发生出血性休克之后,通过对其出血原因分析,给予及时的治疗,全部产妇均抢救成功。由此说明,在产科临床发生出血性休克时,及时分析出血原因,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颖.60 例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急救及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09)

[2] 王娟.产科出血性休克30 例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4)

[3] 薛文萍.产科出血性休克6 例抢救体会[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10)

论文作者:邹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措施与病因分析论文_邹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