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林文华[1]2008年在《基质金属蛋白酶-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1171(5A/6A)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7例及正常对照组412例MMP-3启动子SNP-1171(5A/6A)基因型,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MMP-3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亚组与对照组之间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未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启动子-1171(5A/6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有明显相关性;也未发现MMP-3启动子基因-1171(5A/6A)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及伴有颅内外主干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

马亮[2]2017年在《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受累并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认为DM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相关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在肾脏疾病尤其是DKD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重视,sEH抑制剂的研究以及该基因敲除有可能成为DKD及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靶点。编码sEH的EPHX2基因rs751141多态性(R287Q)能影响sEH酶活性并且与多种临床疾病有关,其与DKD及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是否是DM血管并发症DKD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2.研究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参与DKD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2型DM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KD的相关性研究:870例2型DM患者均为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DKD患者406例(男性258例、女性148例),对照组糖尿病不伴相关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on-DKD)患者464例(男性271例、女性193例)。提取患者外周血DNA并用荧光探针法进行SNP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分析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Hardy-Weinberg平衡。统计学效力分析采用Quanto software version 1.2.4软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2)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M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626例2型DM患者均为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DM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6例(男性127例、女性109例),对照组DM不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0例(男性241例、女性149例)。检测方法、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同1)。2.EPHX2多态性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参与DKD分子机制研究:1)不同突变类型sEH重组质粒构建及其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以人的cDNA为模板,根据GeneBank中人EPHX2 mRNA CDS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UCT DNA连接试剂盒及点突变技术在野生型基础上诱导点突变,共构建4种单点突变和3种双点突变重组质粒,并将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A。以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将8种不同类型的sEH重组质粒:EPHX2/pcDNA3.1/V5-His(WT)EPHX2/R287Q/pcDNA3.1/V5-His(R287Q)、EPHX2/R287Q/R103C/pcDNA3.1/V5-His(R287Q+R103C)、EPHX2/C154T/pcDNA3.1/V5-His(C154T)、PHX2/K55R/pcDNA3.1/V5-His(K55R)、EPHX2/R103C/pcDNA3.1/V5-His(R103C)、EPHX2/K55R/R103C/pcDNA3.1/V5-His(K55R+R103C)、EPHX2/K55R/C154T/pcDNA3.1/V5-His(K55R+C 154T)及pcDNA3.1/V5-His-A空载体(negtive control,NC)转染至HK2细胞,同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签的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将上述重组质粒转染HK2细胞,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细胞培养液中补充足量的11,12-EET,另外一组在补充11,12-EET的同时加入sEH抑制剂TPPU。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11,12-DHET含量,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sEH重组质粒的水解活性是否存在差异以及TPPU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2)R287Q突变型重组质粒参与DKD分子机制研究:将成功构建的WT组、R287Q突变型组和NC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HK2细胞,各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转染48h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RNA和蛋白,另外一组转染24h后给予11,12-EET共同培养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RNA和蛋白,检测NO、IL-17A以及IL-1等炎症因子水平、RT-PCR 检测 eNOS、IL-17A、IL-6 和 IL-1β 等 mRNA 表达水平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2型DM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KD相关性研究结果:Non-DKD组rs751141 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KD组(p<0.01)。校正DKD相关风险因素后,在加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A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低的DKD患病风险(OR=0.68,95%CI=0.52-0.88,p<0.01;OR=0.28,95%CI=0.14-0.60,p<0.01)。相关结果表明在高同型半胱氨酸时,在校正DKD相关风险因素后,三种遗传模型A等位基因携带者均具有比较低的DKD患病风险(p<0.01,p<0.05和p<0.05)。2)EPHX2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M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结果:DM不伴缺血性脑卒中组EPHX2 rs751141 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M伴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校正相关风险因素后,在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A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风险(OR=0.72,95%CI=0.55-0.97,p<0.05;OR=0.67,95%CI=0.48-0.95,p<0.05)。2.EPHX2rs751141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参与DKD的分子机制研究:1)不同类型sEH重组质粒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成功构建了 1种野生型WT和 7 种突变型重组质粒(R287Q、R287Q+R103C、C154T、K55R、R103C、K55R+R103C、K55R+C154T),并建立HK-2高表达系统。其中,R287Q重组质粒组11,12-DHET水平明显低于WT组(p<0.01);C154T重组质粒组明显高于WT组(p<0.05)。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12-EET的同时给予TPPU,可显著下调11,12-DHET含量至基础水平。2)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检测:突变型R287Q组细胞上清NO水平、IL-17A水平以及IL-1β水平明显低于WT组(p<0.05)。相对于单纯WT组,加入11,12-EET共同培养的WT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加入11,12-EET突变型R287Q组。RT-PCR结果也发现R287Q组中在eNOS、IL-17A、IL-6和IL-1β等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WT组,相对于单纯WT组,加入11,12-EET共同培养的WT组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加入11,12-EET突变型R287Q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C组、WT组和R287Q组蛋白发现R287Q组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DKD炎症。研究结论:1.EPHX2rs751141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对DM血管并发症DKD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具有保护作用,提示该位点可能参与了 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突变型R287Q重组质粒相对于野生型WT具有较低的11,12-EET水解能力。突变型R287Q相对于野生型WT具有较低的炎症水平,外源性11,12-EET可以降低WT组炎症水平。A等位基因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DKD的分子机制。

万鑫[3]2013年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尿酸的相关性及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卒中是我国人口中首位的致死和致残病因,发病率约为170.3/10000,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约占其中的75%。依据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病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栓塞、小动脉病、其他少见病因和不能明确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40%。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可以通过药物、介入或外科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是指颅内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在白种人中占全部脑卒中的8-10%,而这一数字在亚洲国家可以高达30-50%。近年来,研究者发现ICA患者发生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ICA可以是全身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一部分而发生在伴有严重颅外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一些人和种族可更容易发生ICA,且ICA单独发生在无颅外血管、冠状动脉或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患者。与程度相当的颅外动脉粥样硬化(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ECA)的患者相比,严重的ICA更容易引起脑梗死。近年来随着诸多有创和无创的评价颅内血管状态的影像学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有症状的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干预治疗;以及对无症状者颅内血管的评估与筛查。在我国ICA发病率高于ECA,传统危险因素也同样可以作用于ICA。目前公认的ICA的传统危险因素有:年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吸烟。众多研究发现这些传统危险因素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布有所差异。尿酸(Uric Acid, UA)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研究认为UA是血浆中一种抗氧化物质,可能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但近十年来的研究却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病事件及预后相关,提示UA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潜在的危险因素。Neogi等的研究结果发现,男性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Bos MJ等的研究结果也提示UA是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强危险因素。但也有不相一致的研究结果,著名的Framingham Heart Study显示UA与冠心病之间并非有因果关系,可能是UA与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发挥作用。许多实验研究都对UA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UA可以在有氧条件下直接与一氧化氮(NO)反应,将其转化为别的分子产物,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中NO的生物利用率,从而影响血管的舒张功能。还有实验研究发现UA可以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中MCP-1及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及表达。目前国内外有许多针对UA与冠心病及颈动脉等颅外动脉之间关系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并不都一致。而对于UA与在我国高发的ICA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少见。本研究收集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卒中病例及其UA等临床指标,旨在讨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关系。许多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的遗传性。大样本量的人群研究证实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基于家庭的研究表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标志,如动脉中膜厚度(IMT)的遗传度约为30%-60%,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遗传度约为23%-28%。很多研究结果发现ICA具有种族易感性,亚洲人种、黑种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中的发病率较高;而高加索白种人群中ECA的发病率较高。在中国大陆,约有33%-37%的缺血性脑卒中和约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关。某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基因的易感性可能是ICA在种族间发病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双胞胎的研究也表明遗传因素对卒中有显著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欧洲人祖先的基因具有针对颅内大血管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由于ICA在不同种族间发病率的差异及我国人群对其普遍易感,有必要进行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以发现这一遗传趋势。一氧化氮合酶在体内使L-精氨酸转变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NO是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的主要调节物,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目前总共发现三种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eNOS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持续稳定地释放生理浓度的NO。在动物实验模型中,抑制eNOS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内皮细胞释放的NO减少可以使人患脑卒中、高血压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而增加NO活性的储备可以促进已经形成的动脉内膜损伤进行修复。eNOS基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都是关键的候选易感性基因。位于eNOS基因8号外显子的G894T(又名rs1799983)位点导致了298号位的谷氨酸转换为天冬氨酸。研究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性可以影响eNOS的活性,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基础NO释放量减低有关。有研究证据表明该位点的多态性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脑卒中等疾病相关。iNOS在正常细胞中含量极少,但受到缺血缺氧等病理条件产生的促炎因子的刺激后,其快速大量表达,进而促使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超过生理浓度的NO,这些过量的NO与氧化基团反应生成具有细胞毒性的氮氧粒子,增加了对细胞的损伤及组织的坏死,过度释放的NO还可以通过活性氧化分子等途径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增加。iNOS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中,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都出现高表达iNOS mRNA。已经有多个国内、外研究发现iNOS基因的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目前尚未见中国汉族人群中eNOS及iNOS基因多态性与ICA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结合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收集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应用PCR-RFLP技术对eNOS基因的rs1799983多态性位点及iNOS基因的rs2297518、rs8081248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探讨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CA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尿酸的相关性研究;2.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尿酸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探讨尿酸(UA)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509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血管造影结果,依据是否存在≥50%的脑动脉狭窄及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将患者分为四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98例)、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组(10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组(55例)及无明显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对照组(149例)。分析患者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在各组的分布及UA水平与ICA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糖尿病病史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吸烟史比例、HDL水平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在ICA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A组与ECA组相比较,糖尿病病史比例、吸烟史比例及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后者,而男性患者比例、年龄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则显著低于后者。ICA组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UA异常(大于420μmol/L)的患者的比例明显增高(x2=7.388,P<0.05);将所有患者按UA水平4等分分成4组,随着sUA水平的升高,每组中ICA的发生率逐渐增加(X2=7.898,P=0.048)。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其他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 sUA水平升高仍是ICA的危险因素之一(OR值=1.005,P<0.05)。结论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大都对ICA有着同样的影响,而ICA与ECA的传统危险因素分布有所差异。UA水平升高与ICA密切相关,且可能是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之一。第二章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的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探讨eNOS基因rs1799983位点及iNOS基因rs2297518,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A)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的关系。方法收集509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根据是否存在≥50%的脑动脉狭窄将所有病例分为脑动脉粥样硬化(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A)组360例和对照组149例,从CAA组中再根据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分出仅有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的ICA亚组198例。应用PCR-RFLP法及部分样本DNA直接测序对以上三组人群的eNOS基因rs1799983位点及iNOS基因rs2297518, rs8081248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利用X2检验比较CAA组及ICA亚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总体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经检验,CAA组、ICA亚组及对照组各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CAA组与对照组比较:1.两组rsl799983位点基因型(G/G、G/T、T/T、)的总体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G、T)总体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s1799983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无关;2.两组rs2297518位点基因型(G/G、G/A、A/A)的总体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G、A)总体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s229751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相关;3.两组rs8081248位点基因型(G/G、G/A、A/A)的总体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G、A)总体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无关;将ICA亚组与对照组对比:进行上述三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总体分布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ICA亚组中rs2297518位点的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ICA亚组与对照组rs229751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rs1799983位点、rs808124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s2297518位点的等位基因G可能与ICA的易感性相关,rs1799983,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与ICA无关。结论iNOS基因rs2297518位点的多态性与CAA及ICA有关,基因型GG可能是CAA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CAA及ICA的易感因素;eNOS基因rs1799983位点及iNOS基因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AA或ICA无关。

石聪聪[4]2012年在《ALOX5AP基因转录调控区SNPs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发病机制异常复杂。动脉粥样硬化在机体中的形成和发展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而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性致病机制,其通过促进粥样斑块脂纹的形成,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的发展和斑块的破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004年deCODE研究小组通过全基因组筛查在冰岛人群中首次发现了脑卒中的独立风险基因—ALOX5AP。该基因编码合成的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FLAP)是白三烯(LT)生物合成中的必需物质。LT是炎症家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引发的病理机制包括白细胞的激活、促使单核细胞与血管内壁的黏附、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等,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FLAP因影响LT的合成而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2005年deCODE研究小组又一研究发现,携带ALOX5AP基因SG13S25、SG13S32、 SG13S114、SG13S89组成的易感单倍型HapA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二羟酸白三烯水平明显高于不携带该单体型的患者。但是,研究者在对ALOX5AP基因进行基因组序列扫描时,却没发现任何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的SNPs。这些研究结果提示,ALOX5AP基因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很可能建立在基因转录调控水平上。综上,本研究选取对ALOX5AP基因转录调控起重要作用的启动子区rs17222919位点和第一内含子区rs9579646位点,采用TaqMan-PCR基因分型技术对8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825例正常对照进行关联研究,探讨ALOX5AP基因转录调控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来自河南省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416例,女394例,年龄56.1±10.6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均符2006年WHO确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病史、体征、生化检验、头颅CT和/或MRI)证实,同时排除低血容量、感染所致的脑梗死和无症状性脑梗死。按照TOAST分型法,将病例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616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A)78例、未知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116例。随机选取825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个体作为正常对照,其中男428例,女397例,年龄55.3±10.3岁。本研究个体之间无血缘关系,均为河南汉族人群。本研究获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加人员均知情同意。研究方法:运用酚-氯仿法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超微量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样本DNA的浓度和纯度:采用基因分型精确度高且通量大的TaqMan-PCR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其中使用TaqMan-MGB探针检测rs9579646位点的基因型,使用TaqMan探针检测rs17222919位点的基因型;直接测序检验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IS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且以比数比(Odds Ratio, OR)及95%可信区间(C1)估计基因突变对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度。采用SHEsis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单倍型分析及连锁不平衡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交互作用。检验水准a=0.05。结果:1.rs17222919位点的TG、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IS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且rs17222919位点在显性遗传模式下与IS的发生相关。2.IS分型研究发现,携带rs9579646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SAA的风险性增加(OR=2.317,95%CI:1.100~4.882;OR=1.474,95%CI:1.052~2.066).携带rs17222919位点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LAA的风险性降低(OR=0.519,95%CI:0.295~0.914);携带T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SUE的风险降低(OR=0.554,95%CI:0.352~0.870)。3.分层分析发现,rs17222919位点的GG基因型可降低男性个体和年龄(?)50岁个体IS发生的风险(OR=0.443,95%CI:0.207~0.949;OR=0.312,95%CI:0.116~0.840),T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降低女性个体和年龄>50岁个体IS发生的风险(OR=0.602,95%CI:0.446-0.812;OR=0.697,95%CI:0.548~0.886)&(OR=0.727,95%CI:0.562~0.941:OR=0.796,95%CI:0.646~0.982)。4.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发现,位点rs17222919TG+GG基因型分别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之间在IS发病中均存在负向交互作用。5.单倍型分析发现,携带A-G单倍型的个体发生IS的风险降低(OR=0.712,95%CI:0.598-0.848);而携带A-T、G-G单倍型的个体发生IS的风险增加(OR=1.281,95%CI:1.100~1.495;OR=2.229,95%CI:1.288~3.857)。结论:1.rs17222919位点可能与河南汉族人群IS发生密切相关,且GG基因型是LAA发生的保护因子,TG基因型是SUE发生的保护因子。rs17222919T/G位点突变可能对IS发病的环境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暴露的效应具有减弱作用。2.rs9579646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SAA发病的风险因子。3.rs17222919、rs9579646两位点的A-T、G-G单倍型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IS发生的风险因子,而A-G单倍型可能对河南汉族人群IS的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

李铮[5]2017年在《ABCA1与ABCG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在我国脑血管疾病(主要为脑卒中)的发病率已超过癌症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而脑卒中的主要类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其发病率80%以上。IS是周围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复杂性疾病。三磷酸腺苷结合体转运蛋白A1/G1(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G member 1,ABCA1/G1)是介导细胞胆固醇流出的关键转运体,其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磷脂和胆固醇流出后与细胞表面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结合,进而形成成熟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lipoprotein,HDL),从而启动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将多余胆固醇排出体外。研究发现,ABCA1、ABCG1在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水平,特别是胆固醇,进而防止泡沫细胞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生理现象。Tomio Umemoto等人的研究小组发现,依赖于脂肪细胞表面的ABCA1、ABCG1,载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具有抗炎作用,证明了无论是在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还是在脂肪细胞中,其表面的ABCA1、ABCG1在调节脂质代谢稳态的同时对炎症发生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对ABCA1和ABCG1这两个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及血脂相关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对象:1.1 IS患者筛选根据WHO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3月至2016年9月住院的IS患者中进行随机选取。其中:a.初筛人群包括:IS患者为220例,其中男性136例,比例为61.8%,女性84例,平均年龄为62.2±10.4岁。b.验证人群包括:IS患者为227例,其中男性156例,比例为68.7%,女性71例,平均年龄为58.4±12.1岁。1.2正常对照选取随机收录与IS组同一时间段体检的受试者,其中:a.初筛人群包括:对照组为206例,其中男性117例,比例为56.8%,女性89例,平均的年龄63.6±10.5岁。b.验证人群包括:对照组为227例,其中男性170例,比例为74.9%,女性57例,平均年龄60.3±14.8岁。1.3位点选取通过搜索筛选和确定具有可行性的10个tag SNPs位点---rs1378577,rs1800977,rs1800978,rs1893590,rs2230806,rs2230808,rs4149338,rs4149339,rs57137919,rs363717。1.4实验方法选取rs1378577,rs1800977,rs1800978,rs1893590,rs2230806,rs2230808,rs4149338,rs4149339,rs57137919,rs363717等10个位点在初筛人群中使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技术进行基因分型,使用Sanger测序验证KASP的准确性;对阳性位点rs2230808、rs57137919扩大样本进行验证;运用实时定量Q-PCR技术检测IS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中ABCA1和ABCG1的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在高胆固醇组,rs57137919G>A的A等位基因IS组的频率17.5%低于对照组的26.5%(P=0.018<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IS的发病风险有显著降低(OR=0.590,95%CI:0.380-0.919)。在遗传模式分析中发现,显性模式的AA+AG型频率32.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44.7%,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5)。AA+AG型的个体发生IS的风险降低(OR=0.594,95%CI:0.355-0.993)。2.在高胆固醇组,rs2230808G>A的A等位基因频率IS组的2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P=0.041<0.05)。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IS的发病风险有显著降低(OR=0.671,95%CI:0.457-0.986)。AG基因型频率IS组的3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1%(P=0.003<0.05)。AG基因型的个体,IS的风险显著降低(OR=0.452,95%CI:0.266-0.768)。显性模式的AA+AG型频率IS组的3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7%(P=0.045<0.05)。AA+AG的个体发生IS的风险降低(OR=0.594,95%CI:0.355-0.993)。3.单倍型分析发现,rs2230808+rs57137919的G+G单倍型在IS组中的频率为63.2%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7.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G+G为IS的风险单倍型(OR=1.924,95%CI:1.350-2.741)。rs2230808+rs57137919的G+A单倍型在IS组中的频率为10.2%小于对照组中的频率17.6%,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小于0.05)。rs2230808+rs57137919的G+A单倍型是IS的保护因素(OR=0.530,95%CI:0.305-0.919)。4.IS组ABCG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2.08±1.98)显著高于对照组(1.27±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IS组ABCA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1.69±1.22)与对照组(1.31±0.89)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BCG1启动子区的rs57137919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IS的保护因素,其多态性可能参与ABCG1表达的调节。2.ABCA1外显子区的rs2230808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IS的保护因素。3.单倍型G+G可能是IS的危险因素,而G+A可能是IS的保护因素。

朱晓岩[6]2016年在《miRNAs、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是一类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复杂性疾病。MicroRNAs (miRNAs)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MicroRNAs和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人类很多疾病易感性有关。近年的研究表明,miR-146aC>G(rs2910164)、miR-196a2T>C (rs11614913)、 miR-499 A>G (rs3746444)和miR-149T>C (rs2292832)已经被发现与多种疾病发病易感性有关;然而,它们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易感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与亚型关联研究更少,且结果不一。MTHFR 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 SNPs能够改变基因表达,影响与miRNAs结合,增加疾病发生风险,而其3'-UTR(rs4846049) G>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及其与miRNAs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miRNAs、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随机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396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病例组,对照组为378名健康人群。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 SAO),进行亚组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 ym 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和直接测序法对miR-146aC>G(rs2910164)、miR-196a2 T>C (rs11614913)、miR-499 A>G(rs3746444)、miR-149 T>C (rs2292832)和MTHFR G>T(rs4846049)五个SNPs在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基因分型分析。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分析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NPs及其与传统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病)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MDR)分析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SNPs对血脂的影响。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每个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表示所选取样本具有人群代表性,适合行遗传学分析。2、miR-146 a C>G (rs2910164) GG基因型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OR=1.86,95% CI:1.19-2.88,P=0.006);显性模型示:CG+GG基因型较CC基因型可增加39%的发病风险(OR=1.39,95% CI:1.04-1.86,P=0.027);隐性模型示:GG基因型较CC+CG基因型可增加62%的发病风险(OR=1.62,95% CI:1.08-2.42, P=0.020);加性模型示:每增加1个G等位基因,其发病风险增加34%(OR=1.34,95% CI:1.09-1.65, P=0.006);与C等位基因相比,G等位基因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OR=1.33,95% CI:1.09-1.64,P=0.006)。亚组分析示,rs2910164 C>G可显著增加LAA型发病风险(P<0.05),仅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GG基因型可增加SAO型发病风险(P<0.05)。3、miR-149 T>C (rs2292832) CC基因型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2.00,95% CI:1.22-3.28, P=0.006);显性模型示:TC+CC基因型较TT基因型可显著增加42%的发病风险(OR=1.42,95% CI:1.07-1.88, P=0.017);隐性模型示:CC基因型较TT+TC基因型可增加75%的发病风险(OR=1.75,95% CI:1.09-2.82, P=0.020);加性模型示:每增加1个C等位基因,其发病风险增加37%(OR=1.37,95% CI:1.11-1.7, P=0.004);与T等位基因相比,C等位基因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OR=1.37,95% CI:1.11-1.7,P=0.004)。亚组分析示,rs2292832 T>C可显著增加LAA型发病风险(P<0.05),未发现与SAO型发病风险显著相关性(P>0.05)4、MTHFR G>T (rs4846049) TT基因型可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OR=2.87,95% CI:1.43-5.76, P=0.003);显性模型示:GT+TT基因型携带者发病风险是GG基因型的1.71倍(OR=1.71,95% CI:1.28-2.28, P<0.001);隐性模型示:TT基因型携带者发病风险是GG+GT基因型的2.41倍(OR=2.41,95% CI:1.21-4.8, P=0.012);加性模型示:每增加一个T等位基因,其发病风险增加63%(OR=1.63,95% CI:1.28-2.08, P<0.001);与G等位基因相比,T等位基因可显著其发病风险(OR=1.62,95% CI:1.28-2.06, P<0.001)。亚组分析示,rs4846049 G>T可显著增加LAA型发病风险(P<0.05);也可增加SAO型发病风险(P<0.05),但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未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5、未发现miR-196a2 T>C (rs11614913)和miR-499 A>G (rs3746444)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有显著相关性(P>0.05);亚组分析也未发现两基因位点多态性与LAA型和SAO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有显著关联性(P>0.05)6、未发现miR-146a C>G (rs2910164)、miR-149 T>C (rs2292832)和MTHFR G>T(rs4846049)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危险因素交互作用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7、miR-196a2 T>C (rs11614913)、miR-499 A>G (rs3746444)和MTHFR G>T (rs4846049)有基因-基因交互作用(P<0.05)。8、miR-149 T>C (rs2292832)和MTHFR G>T (rs4846049)与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显著相关(P<0.05),未发现miR-146a C>G (rs2910164)多态性位点与血脂水平有显著关联性(P>0.05)。结论:1、miR-146a C>G (rs2910164)和miR-149 T>C (rs2292832)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易感性增加有关;其多态性可能主要增加LAA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2、我们首次发现MTHFR G>T (rs4846049)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易感性增加有关,可能主要增加LAA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易感性。3、miR-196a2 T>C (rs11614913)和miR-499 A>G (rs3746444)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无相关性。4、miR-146a C>G (rs2910164)、miR-149 T>C (rs2292832)和MTHFR G>T (rs4846049)多态性影响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易感性,可能不是通过与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存在交互作用所致。5、miR-196a2 T>C(rs11614913)、miR-499 A>G (rs3746444)和MTHFR G>T(rs4846049)之间可能存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易感性。6、miR-149 T>C (rs2292832)和MTHFR G>T (rs4846049)多态性增加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可能与影响血脂代谢水平有关。背景和目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在不同的人群中结果是不一致的,特别是在中国人群中。综合评价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关联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去评估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我们从Pubmed、OVI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了所有截至到2014年8月的相关研究。汇总分析采用Stata12.0统计软件,利用OR及其95% CI评价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强度,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评价各文献之间异质性。采用不同的基因效应模型、亚组分析、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来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汇总分析结果显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在总人群六个基因模型均存在显著关联性(加性模型OR=1.34,95%CI:1.17-1.54,P<0.001;显性模型:OR=1.44,95%CI:1.26-1.64,P<0.001;隐性模型:OR=1.45,95%CI:1.15-1.83,P=0.001;杂合子模型:OR=1.35,95%CI:1.18-1.55,P<0.001;纯合子模型:OR=1.80,95%CI:1.34-2.41,P<0.001;等位基因模型:OR=1.34,95%CI:1.17-1.53,P<0.001);亚组分析中也得到同样的结果。敏感性分析显示,此分析中的各项研究具有高质量性。结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一个发病危险因素。

韦湫桂[7]2016年在《CHUK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型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螺旋环螺旋结构域扩散激酶(conserved helix-loop-helix ubiquitous kinase,CHUK)基因编码的复合物IKKα是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必要的调节器之一,而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被发现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炎症介质,既往研究发现CHUK参与脂质代谢和舒张压调节。本研究旨在探讨CHUK基因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中医证型、数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IS病例816例(男性465例,女性351例),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816例(男性433名,女性383名)。采用北京天根科技有限公司(Tiangen Biotech,Beijing,China)的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运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对CHUK基因的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研究对象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采用HITACHI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IS患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PLINK软件(http://pngu.mgh.harvard.edu/~purcell/plink/)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检验:CHUK基因的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E平衡定律(均为P>0.050)。2.chuk基因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1)分别在各个遗传模型中,chuk基因的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2)在性别分层分析中,chuk基因的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亦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3.chuk基因多态性与is相关中医证型的关联分析:(1)风痰瘀阻证:在各个遗传模型分析中,均未发现chuk基因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2)气虚血瘀证:chuk基因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多态性位点与i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亦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4.chuk基因多态性与is患者相关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1)chuk基因rs2230804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bp水平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β=1.52,95%ci=0.11to2.93,p=0.035;隐性模型:β=2.62,95%ci=0.25to5.00,p=0.031);rs3808917多态性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g水平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β=0.19,95%ci=0.00to0.37,p=0.046)。而chuk基因rs3808916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数量性状(tg、tc、hdl、sbp及dbp)均无统计学关联(均为p>0.050)。(2)在男性中,chuk基因rs2230804多态性与is患者血清hdl水平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隐性模型:padj=0.024)。chuk基因rs3808917多态性与is患者血清hdl水平相关性亦有统计学差异(加性模型:p=0.043,padj=0.047);chuk基因rs3808916多态性与is患者血清tc,tg,hdl,ldl水平及sbp,dbp水平相关性均无统计学差异(allp>0.050)(3)在女性中,chuk基因rs3808916多态性与is患者血清ldl水平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隐性模型:padj=0.043);rs2230804多态性与is患者血清TG水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显性模型:Padj=0.030),其与IS患者血清LDL水平相关性亦具有统计学差异(加性模型:P=0.029,Padj=0.035)。另外,rs2230804多态性与IS患者DBP水平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隐性模型:Padj=0.018)。CHUK基因rs3808917多态性与IS患者血清TG水平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1,Padj=0.015)。5.CHUK基因多态性与IS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相关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1)CHUK基因rs3808916多态性在隐性遗传模型中与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LDL水平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46)。(2)CHUK基因rs3808916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SBP水平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P=0.043;显性模型:P=0.033)。rs380891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TG水平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P=0.035;隐性模型:P=0.025)。结论:CHUK基因的rs3808916,rs2230804和rs3808917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及其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均无明确关联。但是,CHUK基因rs2230804位点与IS患者的舒张压(DBP)水平有关,rs3808916多态性可能与IS气虚血瘀证患者收缩压(SBP)水平相关。rs3808917可能与广西汉族IS患者甘油三脂(TG)水平相关,rs2230804可能与广西汉族女性IS患者甘油三脂(TG)水平相关,并且rs3808917多态性可能影响IS气虚血瘀证患者甘油三脂(TG)代谢。rs3808916和rs2230804可能与广西汉族女性IS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相关,并且rs3808916可能影响IS风痰瘀阻证患者LDL代谢。rs2230804及rs3808917可能与男性IS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相关。

杜丹华[8]2008年在《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缺血性脑卒中(CI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复发率均很高。对缺血性卒中双生子和家系的遗传学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医疗模式正在从“诊断-治疗”模式向“早期预警-预防”模式转变。因此如能筛选出对CIS易感的个体,并对其实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则可以降低CIS的发病率,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而NOS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NOS3、NOS1、NOS2A)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相关。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的研究探讨了NOS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但所得结论不一。目前目前尚未见NOS1基因和NOS2A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本研究以NOS基因家族的三个成员为候选基因,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本研究共纳入60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13例对照组人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候选基因上SNPs位点的基因型。SPSS15.0软件应用卡方检验对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UNPHASED遗传学软件应用Cocaphase对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应用Qtphase分析数量性状与SNPs的关系。Logistic二项式回归排除缺血性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以探讨①NOS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②在分层分析中探讨NOS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各亚型的关系;③NOS基因家族多态性与AS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关系。从而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和针对基因功能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①NOS1基因rs965828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该相关性在女性患者更加显著。②NOS1基因rs9658281多态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该相关性在女性患者更加显著。③NOS3基因rs1800780多态性与AS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相关。④NOS2A基因rs28944190多态性与AS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相关。⑤NOS1基因rs9658281多态性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呈显著性相关。⑥NOS2A基因rs28944190多态性与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呈显著性相关。⑦NOS2A基因rs28944190多态性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呈显著性相关。这些结果提示,NOS1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NOS3基因与高血压病相关联;NOS2A基因与冠心病相关;NOS1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相关;NOS2A基因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相关。本研究涉及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各种亚型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并有助于阐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临床上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易感个体的筛查和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线索。

李山山[9]2016年在《XYL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WHO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每年正以8.7%的速度上升。《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发布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脑卒中俨然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已被证实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经发现很多环境因素与脑卒中发生有关系,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过量等;虽进行了大量的遗传研究,但该病的遗传因素仍未彻底明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使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本课题组前期立足于全基因组角度,采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发现并确定木酮糖激酶(xyluloknase homolog,XYLB)基因rs17118和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因此,XYLB基因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XYLB基因是一种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XYLB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rs17118、rs7373930、rs7373805和rs13074025进入本研究用于探讨XYLB基因变异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XYL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分析环境、遗传因素以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400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对照,以问卷调查和病案检索的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既往史、家族史、生活史及生化指标等资料;抽取肘静脉血3-5 ml,全血提取DNA,对所选 SNP采用Taq Man SNP基因分型分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对两组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SNP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中的作用;运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SNP单倍型分析;用多因子降维法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检验水准α=0.05。结果病例组TG及TC水平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LDL-c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YLB基因4个SNP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德温伯格平衡,rs17118、rs7373930的AA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8(95%CI=1.10-2.26)和1.64(95%CI=1.21-2.22);rs7373805的CT基因型及rs13074025 CA/AA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75(95%CI=0.61-0.93)和0.74(95%CI=0.60-0.91)/0.67(95%CI=0.45-0.99);单倍型分析发现与频率最高的单倍型C-A-C-C相比,单倍型T-C-G-A可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值为1.21;单倍型C-A-A-C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值为0.78。基因与环境间未发现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XYLB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rs17118 A等位基因、rs7373930 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rs7373805 T等位基因、rs13074025 A等位基因可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2.基因与基因间存在交互作用。单倍型T-C-G-A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1.21);单倍型C-A-A-C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0.78)。3.基因与环境间未发现交互作用。高血压史、BMI、LDL-c三者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4.在中国汉族人群中XYLB基因多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IS遗传易感性,可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

蒋海云[10]2016年在《AP-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基因rs1323288,rs276050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中医证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以及与IS相关数量性状的关联。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病例组共纳入81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共纳入816名同期住院的非IS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样本主要来源于导师课题)。使用统一问卷采集研究对象相关信息,汞柱式血压计测量研究对象血压,采用HITACHI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IS患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进行检测。运用Sequenom基因分型技术对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rs1323288和rs2760501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应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和PLINK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P-1基因的rs1323288和rs2760501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E平衡定律(均为P>0.050)。2、AP-1基因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在总样本人群中,AP-1基因的rs1323288,rs276050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在不同性别人群中,均未发现AP-1基因rs1323288,rs2760501多态性与IS的遗传易感性显著关联(均为P>0.050);3、AP-1基因多态性与IS相关数量性状分析:(1)在总样本人群中,AP-1基因rs1323288与IS患者的TG(加性模型p_(adj)=0.040),LDL(隐性模型p_(adj)=0.007)血清水平显著相关;rs2760501多态性与IS患者HDL(隐性模型p_(adj)=0.041)血清水平显著相关,关联有统计学意义。(2)在男性中,rs2760501多态性与IS患者的HDL(隐性模型p_(adj)=0.002)血清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3)在女性中,rs1323288多态性与患者的TG(加性模型p_(adj)==0.000,显性模型p_(adj)==0.000)、HDL(加性模型p_(adj)=0.042,隐性模型p_(adj)=0.008)、LDL(隐性模型p_(adj)==0.002)血清水平及SBP(加性模型p_(adj)==0.004,显性模型p_(adj)==0.004)、DBP(加性模型p_(adj)=0.010,显性模型p_(adj)=0.008)显著相关,关联有统计学意义。rs2760501多态性与患者的TC(显性模型p_(adj)=0.039)血清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4、AP-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关联分析:在总样本人群中,AP-1基因的rs1323288,rs276050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在不同性别人群中,AP-1基因rs1323288,rs276050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遗传易感性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0);5、AP-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相关数量性状分析:(1)在气虚血瘀证患者总样本人群中,在隐形模型下,AP-1基因rs2760501多态性与患者HDL(p_(adj)=0.012)、LDL(p_(adj)=0.043)血清水平显著关联,关联有统计学意义。(2)在男性中,rs2760501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HDL(加性模型p_(adj)=0.008,隐性模型p_(adj)=0.000)、LDL(隐性模型p_(adj)=0.042)血清水平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女性中,rs1323288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的TG(加性模型p_(adj)=0.001、显性模型p_(adj)=0.002)、HDL(隐性模型p_(adj)=0.049)血清水平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SBP(加性模型p_(adj)=0.007、显性模型p_(adj)=0.008)水平存在显著关联。结论:AP-1基因rs1323288,rs2760501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无关,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遗传易感性亦无关。rs2760501多态性可能影响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水平;rs1323288多态性可能影响女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的血脂水平和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压水平。

参考文献:

[1]. 基质金属蛋白酶-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D]. 林文华. 吉林大学. 2008

[2]. 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马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

[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尿酸的相关性及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 万鑫. 南方医科大学. 2013

[4]. ALOX5AP基因转录调控区SNPs与河南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D]. 石聪聪. 郑州大学. 2012

[5]. ABCA1与ABCG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D]. 李铮. 郑州大学. 2017

[6]. miRNAs、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D]. 朱晓岩. 青岛大学. 2016

[7]. CHUK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型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 韦湫桂.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8].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家族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 杜丹华. 吉林大学. 2008

[9]. XYL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联研究[D]. 李山山. 郑州大学. 2016

[10]. AP-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蒋海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