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用的思考_系统思维论文

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用的思考_系统思维论文

反思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作用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现代认识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或“智力经济”的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反思”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人类这一主体通过思维和知识去理解和把握对象,又把思维和知识本身作为对象,加深了人类对思维和知识的自我理解。在现代,只有在这种反思基础上的思维才能更加有力地发挥人类的能动作用。加深对思维反思性的理解,既是认识发展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把握“知识”和“智力”的现实需要。

理论上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考察反思。从广义上看反思,反思是以思想为认识对象,它的对象性活动指向认识自身。认识把认识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思维程序以及主体思维的凝结即知识、理论体系、逻辑建构等作为认识对象,也就是认识对认识主体自身加以认识,思维对思维自身加以思维。反思的目的是使“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狭义的反思,以要否定的思想为对象,即对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理论前提等进行怀疑、批判、否定。它的目的是使思维进入更高的层次,即通过否定这一中介环节,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体系来。狭义的反思是广义反思的继续和具体化,是在广义反思基础上的深化,它要揭示反思的本质内容,通过反思,充分展现人类思维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特点。

反思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形成了一种新的主客体关系。本来是主体的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思维程序的思维本身,两重化为“客体的思维”与“主体的思维”。在反思面前,本来作为主体思维的前提和凝结的知识,也两重化为“客体的知识”与“主体的知识”。一种新型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生产了。思维与思维本身发生了关系。这种新的主客体关系是思维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反思把“思想客体”作为对象,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这种思维结构形式是一种自指性的认识结构,即思维“思维”,对“思维”加以认识。这种自指结构产生的前提是思维原结构本身的矛盾性。被作为反思对象的“思维”,可以作为一种原结构,它自身包含着对尚未认识而又必须认识的要求的矛盾。这种矛盾根源于认识的开放性和无限性,原有的认识(知识、理论体系、思维形式等)不能解决需要认识的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又是需要认识必须去认识的,需要认识的东西是在原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而原有的认识又是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对原有的认识重新加以认识,于是产生了反思这一自指性认识结构形式,这种矛盾当然归根结底来自实践,但作为“问题”,它直接产生于认识本身的矛盾运动之中。

这种自指性结构意在否定原结构,它要展示自身的否定性,而对“思维”加以思维的反思本身,也是一种思维,因此它所体现的否定性恰恰也是作为原结构的“思维”自身包含的否定性。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在原结构之外并与之对立的自指结构,自指结构对原结构的否定,实际上是原结构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是原结构的自我运动,自指结构是原结构自我运动的结果和形式,它们本身是一个结构,所谓自指结构只不过是原结构的深化形式,亦即反思是思维的深化形式。这种深化形式,一方面揭示了思维本身的客观性,思维本身是一种可以超主观的活动;另一方面,揭示了思维本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因为,反思的目的,按黑格尔的说法,是使“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反思的必要性,在思维的层面上,来自于思维的间接性。知识的形成必须要有经验的事实依据,但是,经验事实本身不会导致知识的形成,形成知识必须要有思维的创造。也就是说,从经验到理论并没有直接的逻辑通道,它需要思维作为中介。爱因斯坦说过,直接经验和公理体系之间不是必然的,思维领域同感官直接经验之间永恒存在着“有问题”的联系(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541~542页。)。要消除这些“问题”,要么,让思维永远停留在经验的直接性,那么,就永远不会有理论知识,更不会有思维的发展,并且,“问题”依然存在;要么,就要借助于思维的创造力。而思维用来创造“公理体系”,必须借助的语言、概念,以及思维主体原有的“认知图式”,已经不再是直接性,而是直接性的中断,是间接性的普遍性。

反思的间接性,可以从反思的基础形态——经验的反思(反思的形态一般可分为经验的反思、理论的反思、逻辑的反思、哲学的反思)加以说明。经验的反思是对经验层次的知识的反思,它表现为对日常意识、经验事实,以及观察、实验事实的反思。“事实”这一概念是复杂的,它本身就体现着思维的间接性。“事实”并不等于“实事”,即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各种事情。作为“实事”存在的“事实”,当然是第一性的,但一旦当人们把“实事”当作“事实”来谈论时,已经不是“实事”了,它已经被纳入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已经被主体的“认知图式”、概念、范畴所“分解”,已经是一种相互作用中的存在了。因为人们认识实事,只是分析实事中的各种信息,并以语言、词、概念来表达,这时,“实事”已经不是纯粹的“实事”,已经被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所分解,“实事”已经转化成“事实”了,即转化成一种认识论中的存在。实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无穷多样性联系的存在,而“事实”,只是一定联系中的存在。尽管我们可以从宏观系统、微观系统、社会系统、主客体相互作用系统来考察实事,但这并没有,也不能够穷尽实事的多样性,而经过“分解”而形成的“事实”,也可以是多种事实。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运用不同的事实,这种经过思维、加工、概念分解所得到的“事实”,已经是“实事”存在的直接性的中断,换言之,直接性的“实事”转换成间接性的“事实”,从而作为反思的对象进入思维的运动中了。

反思思维作为反映的特殊形式,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出变动了的实践,反映出“改变了的事实”。换言之,反思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怀疑、否定、批判,能够说明社会实践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形成新的说明方式,从而更适用于变动了的实践的需要。反思又是在逻辑上对原有理论体系合乎规律的否定,也就是说,通过反思后产生的新的更高级的理论体系,不是脱离人类逻辑发展的大道,而是展现出逻辑发展的更多形式。它或是原有的理论体系“扬弃”,或是把其归为自身的从属部分,或是变成更大理论体系的一种特例,它总是合乎逻辑的一种跳跃。正是既附合“改变了的事实”,又附合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则、逻辑规则的这种特殊性,产生了人类的反思思维。所以,反思的本质是反映,它是人类高度自我意识到的,在思维的自我批判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思维的思维的形式出现的,对“改变了的事实”的反映。这一反映的结果,使理论体系在结构上、逻辑上产生飞跃,从而使之能够成为理性地把握社会实践运动的新形式。

反思之所以在现代特别重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1)思维本身的层次化、各门科学都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出去,形成各自的分支。19世纪以前,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都是内在系统没有分化的,而在现代,每一门学科都形成了分支,以至分支的分支,这就需要对思维体系自身进行反思。(2)思维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网络化。以前,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立性还比较强,而现代形成了互相交叉的4000多门学科,其中交叉科学、横断科学、人为科学、综合科学互相融合。这就需要对思维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3)思维对实践的反作用加强。随着生产——技术——科学的体系向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的转换,科学走到生产的前头,思维向实践转化的节奏加快,思维对实践的指向作用明显加强,尤其在今天,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智力”,经济成为“知识经济”、“智力经济”,这一社会实践发展的新趋势,要求人类加强对思维的反思。

反思作为现代思维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维的深层超前作用。思维都具有超前性。立足于经验及其概括基础之上的思维,只有浅层的超前作用,它们与实践的直接需要、直接指导发生关系。这种思维的超前性,可以转化为技术的、策略的、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而反思,它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单纯的对思维、理论知识进行思维的兴趣,但实际上它已深入到思维与实际运动的深层,往往意识着思维的突破。它们的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而它起到对思维与实践比较长期的超前作用。

第二,思维的内在的逻辑组织作用。反思对思维的作用,它的直接产物是语言逻辑、符号逻辑、对象理论和元理论的产生。语言、符号、知识建构,这是思维运行中必然的“逻辑部分”,没有这些要素,就没有思维与理论,而没有对这些“逻辑部分”的研究——元理论,就不会很好地运用语言、符号,正确地建构理论体系,形成知识与知识,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内在的合乎逻辑的网络。

第三,思维的新角度和新形式的显示作用。人类的思维重点、角度与形式总是在不断变换的。人们总是要依据实践、工业、科学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并把某些原来不重要,或者忽视的形式突出出来,从而不断地提高人类的思维水平和把握世界的能力。20世纪之后,一系列新兴科学的产生几乎都与思维的反思有关。以系统论的产生为例,贝塔朗菲在研究生物有机体时,发现机械方法在这里是不足取的,开始转向系统的、整体的方法,当这一思维要点出现后,他再回过头来思考人类的思维史,发现“系统”的观点在古代就已经确立了。这就是说,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是处于一种从属形式的地位,没有引起人们思想的充分重视,而当人们的实践进入巨系统化,研究的客体高层次化的时候,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发现,所重视,于是,思维又通过反思把这一形式显示出来,使之从朴素形态进入科学形态。

第四,思维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作用。反思对思维的重要意义,最重要的在于它们是加强思维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根本机制。电脑的产生,曾经使人们产生幻想,电脑能否最终地取代人脑,从而把思维也交给“机器”去操作,这曾是电脑第一次革命的理想。但是,实践证明,电脑没有“社会意识”,不会自我意识和反思,从而使人类更加重视反思这一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功能。

人的思维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公理思维,形式思维,包括合乎逻辑的有规则的推演,而且有着直观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我向思维,有着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复杂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还有着体现整个人类物种和社会发展的积淀的无意识过程。所有这些,都不仅仅能以高结构性能所概括得了的。因此,现代的电脑二次革命正向人的智能行为进发。费吉鲍姆把智能行为分解为两个部分:策略和知识。策略包括“可靠猜测法”、“生成测试法”、“向后推理法”等等。而知识也被分解成两个部分:一是有定义的知识,即一般公认的以规则、公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现成的;二是启发性知识,它“是关于在某一领域善于实践和善于识别的知识”,是一种经验知识,是人类专家们在多年实践中学会的一种“善于推测的艺术”(注:费吉鲍姆·麦考黛克:《第二次计算机革命和第五代计算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由此看来,电脑的发展越来越从抽象领域走向具体、走向实践中的运用。但是它们仍然取代不了人类的“反思”,反思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思形式也是历史地发展的,人类要实现对思维的自我控制就要自觉地进行反思。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对知识的反思特别是对知识运用的反思,越来越被提到实践的议事日程。在某种意义上,“知识经济”是对知识及其运用的“反思经济”。换言之,不是纯粹的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反思,不是纯粹的知识的运用而是对知识运用规则的反思,不是纯粹的信息而是对信息运作及其运作规则的反思,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核。所以,“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信息、智力与反思相互联结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更走在时代的前列就要十分重视反思的作用。

反思这一原本是哲学深层的概念,为什么会具有如此重大的时代意义呢?这就要分析“知识”、“信息”、“智力”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

知识是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体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正确的认识都叫知识,只有当该认识构成一个逻辑上可演绎的体系时,该认识才是一个知识系统,因此知识不仅是认识而且表示着一个有序的逻辑体系,在该知识体系内,相互之间是可演绎的,内在是无矛盾的,是合逻辑规则的。

信息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作为大概念的信息是一个普遍概念,或者说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它研究信息的本质、信息与存在的关系,信息的形式,比如绝对信息、相对信息等;而“信息经济”的信息是一个相对于信息本身的小概念。在“信息经济”中的信息,是指与数字化和网络化联结在一起的信息,即能通过“电脑”处理的信息。未能电脑化的信息只能叫作消息,消息的作用就要大大低于信息的作用了。

智力本意是指大脑的一种能力和功能,一般意义上它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知识与知识的运用并不是一回事。有知识并不等于就是教师。有知识并能把知识运用于教学过程,这才是教师。因此教师是教学的知识和教学的能力的统一,而把知识运用于教学过程则是智力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完成过程是知识和智力的统一过程。凡是知识都有一个运用过程,它们都是知识与智力的合作运作过程。所以,知识与智力形成这样的关系,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没有知识肯定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知识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智力。换言之,知识本身是一个死的逻辑体系,它只有与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对“知识”、“信息”、“智力”的分析表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力经济”内在的统一性是与反思这一特殊的思维活动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经济”之所以又成为“智力经济”,立足于对知识运用的智力过程的分解,是把知识运用作为反思的对象的过程。

“知识经济”怎样成为“智力经济”的呢?

首先,智力是对知识的运用过程,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应该理解为一种活动过程,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过程。这是认识论上的飞跃,因为我们以前只把通过物质中介的实在的操作过程看作活动,比如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人际活动等等,但还没有把精神看作活动过程。但在实际上,思维作为精神的高级活动,它的纯粹形态是以各种知识、概念、规则为中介的操作过程,它是一种精神性的操作和活动过程。

其次,智力这一活动过程是可以规则化的。这也就是说,智力可以通过对智力活动过程的分解,从而程序化和规则化。把智力规则化的过程,便是把智力作对象反思的过程。这就涉及反思在当代的重要作用了。换言之,“智力经济”的内核是把智力这一活动作为反思对象的一种新的社会活动形式,是人类社会的高级运动形式。

再次,智力活动的规则化或程序化,必须寻找到自身的“电脑”语言表达方式。在现代,它是以“启发式知识”和“策略型知识”,通过分解数的方式来表达的。这是智力的现代分解方式。由于寻找到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智力便获得了自身的“电脑”录入方式,于是,不仅知识可以通过“电脑”来表达,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逻辑系统,所以知识的“电脑”方式是不复杂的,而且“智力”也获得了特定的“电脑”语言。一旦智力也加入了电脑方式,它将大大地加速度地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

在所有的过程中都贯穿着反思的重要作用。从知识到智力以及对知识、智力规则的分解都是反思这一特定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说知识可以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和分析而形成,反思还没有走到思维活动的前列,那么在“智力经济”的时代,对智力的分解和规则化,便离不开反思了。因为“智力经济”的“智力”,是一非人的智力。这种非人的智力,它本身来源于人的智力,人的智力只是个体的、具体的,但对人的智力作一般的抽象,上升到普遍性和规则化,并赋予“电脑”的语言方式,它就只能是人的反思的思维活动的产物。

毫无疑问,只有进一步分析“反思”这一思维形式,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智力经济”的时代。至于智力如何获得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何对反思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进行探讨,本文把重点放在反思的宏观意义上,探讨反思的本质、过程、作用以及在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作用的思考_系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