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论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论文_李贝贝

“墙内开花墙外香”——论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论文_李贝贝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摘要:中国唐朝诗人寒山子虽在国内鲜为人知,在海外却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一阵阵的“寒山热”,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代表。美国著名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寒山影响,从行为、创作到精神上都师仰寒山。本文拟从诗学创作风格和生态哲学观两大方面论证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并对加里?斯奈德受本土意识制约而对寒山这一异质文化的“自我化”、“美国化”这一现象作出阐释。

关键词:寒山;加里?斯奈德;诗学风格;生态思想

寒山是我国唐朝的一位隐逸诗人,在国内一度被冷落的寒山诗在朝鲜、日本、美国等地却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狂热崇拜。在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中,“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盛行,来自异域的寒山甚至成为他们的鼻祖和精神偶像。他的诗被大量翻译,甚至连“衣衫破烂、长发飞扬”的形象也被人模仿[1]。美国著名的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2],这位“未垮掉”的“垮掉派”诗人更是深受寒山的影响,笔者将在下文中具体论述。

一、诗学创作风格的借鉴与共鸣

虽然寒山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而加里·斯奈德写的是现代诗歌,但是综观加里·斯奈德的诗,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他对寒山诗这种中国古典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全方面的借鉴与引进。

第一,意象的引入和意境的相通。在寒山的诗中不乏“寒山”、“道路”、“石”、“秋月”这类型的意象。如:“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二)”[3]诗中这些自然意象是与浙东天台山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这里不仅是寒山的居住地,更是他参禅悟道的精神家园。在加里·斯奈德的许多诗中可以看到他对寒山诗中典型意象的引入。试举一例,《皮尤特涧》[4],此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山”、“岩石”、“月亮”等意象,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境会发现该诗和寒山的“碧涧泉水清”一诗诗境相通。两首诗仿佛用不同的形式描述了一幅明月朗照寒山,清风拂林,溪流潺潺,孤独的诗人背靠山岩凝神静思,禅心相伴的玄妙图景。斯奈德长期定居于加利福尼亚北部的荒僻山区,过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被誉为美国的“寒山”[5]。

第二,不避俚俗的“野性语言”。寒山在传统古典诗歌中融入了禅偈的写法,在他的绝大多数劝诫诗中表现出亦诗亦偈的禅家本色。他的诗不避俗言俚语,泼辣率真,有一种朴野之美。斯奈德同样认为最好的语言是“野生的语言”。如《浆果筵席》中粗话的运用是“垮掉一代”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些裸露的、原初的、粗俗的元素是叛逆的青年们区别于主流社会的特有语言形式。他们用这种纯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的不满与反叛。

第三,翻译与创作中的“非印欧化”倾向。肯尼斯·雷克斯洛思认为“美国语言正在离开其印欧语源”而越来越“靠近汉语的句法逻辑了”。这在斯奈德的翻译甚至创作中均有体现,他在翻译寒山诗时也大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带有一股“中国诗味”。这种“非印欧化”倾向首先表现在诗歌的句法结构上。例如《八月中旬在沙斗山瞭望哨》,赵毅衡分析该诗:“没有强加的异国情调‘东方意象’,而接近中国古典诗的现代译文”。其次,还表现在“意象并置”手法的应用。“意象并置”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所特有的技巧特征,自美国新诗运动以来被广泛地引入应用并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变体。在寒山的一些诗句中也有这种手法应用的雏形。斯奈德同时处于新诗运动之后,并受寒山诗的影响,这种意象的并置结构无疑会成为他诗歌的特色之一。如《松树的树冠》中“blue night、sky、the moon、pine tree、starlight、tracks”等意象的并置,将自然山水本身呈现在读者面前。无太多连接词的牵绊,凝练、有限的语言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原始生态思想”的吸收与融合

寒山的诗不仅具有东方文化中中国古典诗歌特质还体现着佛学禅宗智慧,这深深地吸引了作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斯奈德的目光。

第一,荒野是家与荒野情结。寒山是一位隐逸诗人,他在浙东的天台山中隐居了几十年,过着简单清淡的山居生活,如:“白云常叆叇。细草为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六四)”这首诗是斯奈德选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中的第七首,斯奈德把这理解为:“这里的‘无家’意思是‘整个宇宙里的在家’。”斯奈德选译这些诗,可能正是被寒山这种“荒野为家”的思想所触动。并且,他身体力行地回归到荒野之中,选择了西艾拉·内华达山作为他的“寒山”,在其中生活、思考。他的诗集《砌石》中强调了荒野情结。但两位诗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如果说“文明起源于荒野又回归荒野”,那么笔者以为寒山子所处的时代应该是“荒野之魅时期”,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便处于“荒野祛魅时期”,而加里·斯奈德强调的是“荒野复魅”。他的诗《马莉·安》中描述了荒野与现代文明共存的画面,文明中的人、物与自然中的万物各自忙碌,共存于天地间。这一点是处于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原诗生态思想的深化与升华,是“人类在更高起点上对自然的回归”。

第二,“无情有性”与整体生态观。“无情有性”即相对于人,“无情”的万物皆有佛性,这是一种佛教观念。这种佛教思想对寒山子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认识上,寒山子批判世人的杀生食肉行为。斯奈德对此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万物是有灵的亦即“万物皆有佛性”,他的诗中写道“每一滴露珠上坐着一位小佛”。但是与寒山不同的是,他认为如果为了生存杀生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要对所杀的动物心存感激与尊重,应该在能量的传递与循环中达到共生。其次,寒山子的诗中体现出一种消除人与自然万物的二元对立,和谐相处的思想。同样斯奈德的整体生态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互相联系,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自然过度地索取与破坏是不对的。如《在山脚下的第六个月之歌》。此外,除了对寒山这些生态智慧的吸收外,斯奈德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出了“生态良心”的概念。他提倡的是一种终极民主,万物都应享有权利,政治上的民主应该扩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他愿意“在太阳下,欢乐地为众生讲话”。这种对未来“生态乌托邦”的展望,又是对寒山原诗生态思想的一次升华。

三、“影响是唤醒” ——异质文化的本土化

庞德说:“影响不创造任何东西,它只是唤醒。”也就是说影响能够实现的前提是两者具有相同之处,“受影响的一方早就埋下了种因”。

寒山之所以能够影响加里斯奈德,甚至在美国引起狂热,有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原因。首先,在二战后,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生态、社会、信仰危机,人们处于一种忧虑、迷茫状态。他们不满于社会现状又从本土文化中找不到出路,所以转向古老东方这种异质文化中寻求良方来矫正西方文明。其次,当时美国的年轻一代——垮掉派和嬉皮士们需要一个偶像。寒山诗恰巧具有他们追求的一些价值如对主流社会习俗的反抗、亲近并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及其诗歌体现的人的知觉与感性。在此背景下,斯奈德对寒山各个方面的学习与引进,其实是根据美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并且包含着“自身欲望的展示与变形”。

首先,选译题材上,斯奈德选译的24首寒山诗中隐逸诗和禅境诗居多,且都是渗透着寒山自然观的,而对劝世、宣扬孝道的叙事诗无动于衷。其次,在解读文本时,斯奈德更是注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是写自然环境,寒山的诗境是崎岖孤寂的,而斯奈德译诗中的自然则传达出敌意与暴力,是严苛的。再次,在文本形式方面,斯奈德采用自由体翻译寒山诗,这符合美国从新诗运动以来的诗学传统和读者的审美习惯。那么,由斯奈德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异质文化的影响并没有改变本土意识的核心地位。受本土意识的制约,斯奈德将寒山诗进行了“自我化”、“美国化”的处理,把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进行了融合,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我们应当从加里·斯奈德的做法中有所启发。首先我们应当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古典诗歌和禅文化等传统文化中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等待我们的重视与挖掘。其次,面对快速发展却问题层出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生态健康与自然和谐;让我们用禅宗哲学化解内心的浮躁与焦虑,慢下脚步去关照灵魂,记住自己的“根”,让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参考文献:

[1]有关寒山子的生平和创作可参看: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项楚.寒山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有关加里·斯奈德的生平和创作可参看: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项楚.寒山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下文所引用的寒山诗凡未明确指出者,均出自该版本,不一一指出

[4]Snyder,Gary. 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 San Francisco: Grey Fox Press, 1982:6

[5]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诗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李贝贝(1990-10-13)女,汉族,河北人,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

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论文作者:李贝贝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  ;  ;  ;  ;  ;  ;  ;  

“墙内开花墙外香”——论寒山对加里·斯奈德的影响论文_李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