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小组项目绩效评价报告_志愿服务精神论文

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者服务团项目绩效评估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基层论文,评估报告论文,首都论文,志愿者服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7)02-0012-0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正在产生巨大影响,志愿精神正在中国广泛传播[1]。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志愿服务事业也日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无论是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规模上,还是在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那么,如何科学、规范、公正地评估当前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对当前志愿服务项目的客观评估,不断改进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方式,健全志愿服务项目的制度建设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2005年上半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课题组对“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服务团”(以下简称“基层服务团”)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

一、基层服务团项目绩效评估的背景及方法

2003年7月,为缓解首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探索青年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导青年学生服务基层,锻炼成才,北京市教育工委、团市委、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实施基层服务团项目,并成立了基层服务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北京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此项目每年通过自愿报名方式,公开招募应届大学毕业生,经过资格审核、健康体检、择优录取等环节后选拔近千名志愿者入选基层服务团。基层服务团项目已顺利进行了两届,第三届基层服务团项目正在实施。

本课题组从2005年1月中旬正式确定对基层服务团进行项目绩效评估。到2005年5月底,经过了准备、调查、研究、总结四个阶段,采用了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在大量调研和学习国外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综合绩效评估”[2] 框架,即对项目的适当性、效率、效果、满意度、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我们分别以第二届基层服务团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单位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了两种问卷,通过邮寄的方式,向千名志愿者、273家志愿者服务单位发放了相应的问卷。回收问卷分别为716份和218份,回收率分别为71.6%和79.9%。我们实地走访了在房山区委、房山区石楼镇、平谷区委、平谷三中、顺义区委服务的志愿者,分别与各个服务单位负责人、志愿者召开了半结构式的座谈会。根据评估的需要,我们与较为熟悉的志愿者建立了联系,进行了个案访谈。深入、细致地了解基层服务团志愿服务的状况,丰富充实调查内容。此外,我们查阅了基层服务团相关的文件,还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作了资料汇集,使我们能在实地调查中找准问题,适切评估。

二、基层服务团项目绩效评估结果

(一)基层服务团项目适当性评估

项目的适当性即实施该项目的合理性:该项目是否与目标群体的需求相一致;是不是对目标群体需求的及时回应。我们从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北京远郊区县的公共部门状况、志愿者和其他人对该项目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对基层服务团项目的适当性进行评估。

2003年成了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03年、2004年两年,北京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1,385和99,637人,就业率分别为89.68%和89.43%。按照近两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推算,经不完全统计,每年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有5,000~10,000人未能实现就业。从北京远郊区县对人才的需求来看,2001年,北京市人事局对北京地区26所高校2,540名毕业生择业意向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8%的北京籍毕业生选择北京就业,外地生源毕业生首选北京的占62.6%。据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韩光耀分析,北京市的远郊区县对毕业生的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①。

在我们针对第二届基层服务团志愿者的问卷中,对志愿者参加基层服务团的动机以及他们周围的人对该项目的认可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动机排在前四位的选项分别是“锻炼自己,增长才干”(81.7%)、“做志愿服务很有意义”(55.7%)、“想为基层建设做点实事”(40.4%)、“没找到理想工作”(35%)。另一方面,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父亲、母亲、大多数同学持支持态度的分别为81.8%、76.4%、48.6%,相应地持反对态度的则分别为4.7%、5.9%、16.2%。因此,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实施客观上缓解了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北京远郊区县对人才需求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志愿者的父母、同学对该项目也持高度的认同。

(二)基层服务团项目效率评估

我们以第二届基层服务团为例对该项目的投入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个指标来估算每年基层服务团项目的效率。在志愿者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中,该项目为每个志愿者都提供为期一年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并且,每月通过银行卡为志愿者发放700元的生活补贴。在“‘基层服务团’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各团区(县)委协调服务单位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住宿以及安全、健康、卫生等后勤保障”。服务单位原则上不需要为志愿者提供补助或其他福利,但是否提供可视本单位的经济条件而定。

为了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基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以志愿者学校为基地,以发挥教材和组织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首先是在出征仪式上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志愿精神培训和京郊形势培训等。其次是针对公务员考试的专项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此外,各区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志愿者进行培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二届基层服务团志愿者的服务单位为志愿者提供“1~2次”业务培训的占55.7%,提供“3~4次”业务培训的有23.6%。

基层服务团项目的产出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间接的社会效益。志愿者在基层单位主要提供的是知识型、技能型的志愿服务,而知识、技能的传播、扩散是无形的、潜在的,对当地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基层服务团项目的产出更多的是间接的社会资本效益。

另一方面,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志愿服务的计量方法,可以对基层服务团的经济效益做出计量。第二届基层服务团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可以用他们的服务时间折合成工作日,再用同期社会劳动力平均收入折合成实际价值。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北京10个远郊区县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16,980元,这样,第二届基层服务团志愿者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就相当于1,698万元,志愿者的贡献净值为858万元。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但这也仅仅是衡量该项目效率的直接指标,它的间接影响是我们现在无法用数字确切估算到的。可见,每年基层服务团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三)基层服务团项目效果评估

项目效果指项目实现目标的程度。基层服务团项目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就业,提供大学生与基层单位之间相互了解、选择的平台,探索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另一方面,充实北京远郊区县基层工作队伍,加强远郊区县基层基础工作,培养、建立基层优秀人才队伍。

据统计,第一届基层服务团的志愿者在落实就业单位中,有77.6%的志愿者留在了远郊区(县)就业,其中留在服务单位的有17.3%。在对第二届基层服务团的志愿者问卷调查中,有84.4%的志愿者表示愿意在所服务区县就业。而具体的工作单位意向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乡镇机关(33.3%)、区直机关(15.9%)、区直事业单位(13.8%)、街道办事处(9.1%)。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6月底,第二届基层服务团的志愿者已落实就业单位和有明确就业意向的占总数的26.4%,其中有20.1%的志愿者留在远郊区(县)就业。

关于基层服务团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对服务单位的影响,调查问卷显示,88.2%的服务单位认为“充实了单位人力资源,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18.3%的服务单位认为“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用不大”,0.5%的服务单位认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可有可无”,在“其他”选项上注明的有“为本单位的年轻人起到了带头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本单位的职工加强知识的学习更新”等。总的来讲,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开展开辟了一条便捷的向基层输送人才的渠道,同时也为首都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奉献社会、服务基层、锻炼成才的舞台,是大学生和基层单位“双赢的选择”。

(四)基层服务团项目受益群体满意度评估

受益群体的满意度就是指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的质和量在什么程度上满足了受益群体的需求。基层服务团项目直接的受益群体是志愿者的服务单位,从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及其志愿服务工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调查结果参见图1。

志愿者服务期间,由所在团区(县)委、服务单位共同负责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服务单位定期将志愿者出勤、服务情况反馈给团区(县)委,团区(县)将志愿者的表现情况备案,并将其作为考核、评估志愿者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对志愿者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中,也注重了服务单位对志愿者日常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包括遵守基层服务团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参加本单位的业务培训;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接受本单位同事的建议、意见,结果显示,满意度依次为98.1%、96.2%、93%、97.2%。同时,志愿者服务单位对志愿者提供的专业技能服务、事务性服务、热爱基层关注基层发展方面的满意度依次为89.2%、95.7%、93.4%。这表明,第二届的志愿者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好,得到了服务单位的高度认同。

(五)基层服务团项目社会影响评估

基层服务团项目的社会影响主要指项目所取得的产出对社会和经济生活产生的间接、长远影响。我们从基层服务团项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志愿精神的传播产生的预期影响这两个层面进行评估。

在招募前期,有效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启动“校园宣传直通车”,将满载着工作展板、咨询材料的宣传车开进各高校巡回宣传;随着该项目的不断深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移动电视等媒体对项目的进展给予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与此同时,各团区(县)委也相继开通网上志愿者论坛,组织志愿者创编了《志愿者怀柔在线》、《密云县大学生志愿服务简报》、《昌平青年——志愿心声》、《志愿朝阳》等刊物和专栏,树立志愿者典型,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者中掀起“向典型学习,真情奉献基层”的热潮,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该项目通过志愿者的身体力行,把志愿服务精神辐射到了北京基层的区县乡镇,传播了志愿服务的理念。在对志愿者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满后,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结果显示,明确表示“愿意”的占60%,“视情况而定”的占37%,“不愿意”的占3%。同时,基层服务团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动,对其所在的服务单位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服务单位的员工深受志愿精神的感染,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对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中,明确表示以后“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有69%,“视情况而定”的有29%,“不愿意”的有2%。

(六)基层服务团项目可持续性评估

项目的可持续性指项目完成后,该项目的积极结果的持久性。我们从项目的制度建设、志愿者与服务单位对项目的前景展望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基层服务团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管理办法(试行)》、《“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相关事件处置程序》和《加强志愿服务信息报送工作》等指导性文件,对志愿者的招募选拔、体检审核、日常管理、考核评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各团区(县)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分团”管理细则》,对基层志愿服务工作进行说明和部署,明确基层团委书记为志愿者的第一联系人。

目前,基层服务团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完备的资料库。各团区(县)委相应建立志愿者档案,并把志愿者资料纳入区(县)青年人才库,整合人力资源。二是完善考评和激励制度。由用人单位定期向团区(县)委反馈志愿者服务情况,双方共同对志愿者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挖掘在基层工作表现突出、获得肯定的志愿者典型,通过电视媒体和团内刊物,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性的激励氛围。三是加强信息化沟通。团市委以“北京志愿者协会”网站、《志愿北京》刊物及团内信息为平台,围绕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开辟专栏,加大宣传报道,便于志愿者了解情况,密切沟通。四是实行志愿服务工作例会制度。各团区(县)委定期召开用人单位见面会和志愿者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和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情况的反馈。基层服务团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计划。

关于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发展前景,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25%的志愿者表示“很乐观”,48%的志愿者认为“比较乐观”,持“一般”态度的占21%,6%的志愿者认为“不乐观”。在对服务单位的问卷中,我们最后设置了开放式的问题,希望他们谈谈对基层服务团项目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服务单位希望能把基层服务团项目长期、持续地坚持下去,打造成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品牌项目。

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项目的实施管理运作中充分发挥了团系统的组织能力,保证了项目前两届的顺利实施。基层服务团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建立健全该项目的制度建设,推动了该项目的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运作。

三、对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反思及建议

(一)基层服务团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志愿者的素质与基层单位的岗位需求不匹配。很大一部分志愿者所分配的岗位都与自己的专业不符,这就导致志愿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带来了一定难度。

第二,基层服务团的运作缺乏畅通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渠道。由于基层服务团志愿者的服务单位较为分散,而且有部分的服务单位由于交通不便、办公条件简陋,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信息很难得到及时反馈。

第三,基层服务团的管理运行缺乏充足的经验、人力和资金的支持。在对志愿者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中,有54.5%的服务单位负责人表示“缺乏组织管理志愿者的经验”。在各团区(县)委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促使基层服务团的良性运作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第四,志愿者志愿服务期间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存在着困难。其一,志愿者的党团关系转到服务单位落实中存在困难。其二,对于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志愿者在求职就业时,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他们在基层服务团的服务并不认可,志愿者的就业政策难以顺利实施。

(二)对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建议

第一,扩大基层服务团项目的宣传力度,储备优秀的志愿者人才。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开展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要以财政经费为基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建立志愿服务基金,夯实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基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组织生活和社会公益活动,做志愿服务的义务宣传员和志愿精神的忠实实践者,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志愿风采。要善于开展示范服务活动,培育和树立典型,通过有影响、有创意的志愿服务活动,点面结合,深入人心,将基层志愿服务团培育成为共青团的品牌项目。要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志愿服务课题,提高社会认知度。要适时推出一些大型活动,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企业和学校更多地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掀起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潮。

第二,加强志愿者自我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体制。带动一批志愿者骨干,定期把他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进行基层服务团相关政策的培训以及关于志愿服务理念、业务能力提升等相关培训,使他们能积极地配合各团区(县)委对基层服务团的志愿者进行组织管理,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团区(县)委人手紧张的问题,同时也能逐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鼓励志愿者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自我管理,尽可能地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多种信息沟通的方式加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和信息沟通,丰富志愿者的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培训,深化志愿服务的理念教育,引导基层服务团项目的良性运行。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就一直呼吁“推进现有教育体制改革,建议在大学课程中增开一个‘公民服务’课程”,加强志愿服务的理论教育。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77.8%的志愿者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课程教育。同样,有88.2%的志愿者服务单位负责人表示有必要进行有关志愿者管理的培训。

第四,进一步健全基层服务团的相关制度。经过探索与实践,基层服务团项目已经建立健全了志愿服务的招募注册、培训发展、评估认证、资金筹措等制度,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一是要完善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加强组织平台建设,建立并完善志愿者资料库,志愿者拥有唯一的注册号,为志愿者提供统一的认证。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志愿者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社会大课堂的阵地优势,强化培训、教育。三是深化服务职能,为志愿者就业、升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加强与组织部、人事局、教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落实已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为志愿者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

注释:

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难被夸大了”。

标签:;  ;  ;  ;  ;  ;  

首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小组项目绩效评价报告_志愿服务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