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拓展语文教学的研究空间_研究性学习论文

注重拓展语文教学的研究空间_研究性学习论文

重在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研究性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性学习已经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并陆续结出许多果实。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似乎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研究课题。于是,学生和教师把很多精力花在远离教材的课题上,贪大求远,不切实际。比如,有的高一学生写《加入WTO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爱因斯坦研究》《论〈史记〉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等,这样的题目,就是让多年从事研究的专家写一本厚厚的专著,也未必能谈得清楚,一个中学生写起来必然是摘抄一点介绍性的现成资料,泛泛而谈。这样的“研究”既脱离学科学习的正常秩序,又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几乎实现不了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

我认为,应该对“研究性学习”有个准确的定位。“研究性学习”是个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我理解,“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在学校,即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对象。人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同样,课题无非也是一些例子,两者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有了研究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研究意识,锻炼研究能力,不一定非得另外寻找课题不可。因此,与其舍近求远寻找课题,不如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结合在日常学习中更方便更有效果。我认为,对于语文教学说来,应该在以下四个层面上做好工作。

一、平等审视——把教材直接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非研究性学习而提出的。以往的学习基本上是由教师诱导学生去理解教材里埋藏着的知识点与所谓妙处,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教材,很少有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进以往的弊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从迷信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完美的不可逾越的规范,到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做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我觉得区分两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有否平等审视的学习态度。不平等审视就不能生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深入思考,没有思考哪里有研究与收获?

在学习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由于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因而没有多大的兴趣。我让学生以平等审视的眼光去看这句诗,体会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不同的语境下,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就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有的同学说,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用“去”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心态。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一下子想出了十几个词语,而且都言之成理。以往,人们都把“又绿江南岸”作为炼字成功的楷模来学习。带着崇拜的心理去学,自然觉得“绿”是最恰当、最高境界的选择。你看,态度一转变,兴趣高了,问题有了,研究性学习也在其中了。用平等审视的态度读《死海不死》,就会怀疑里面的一些说法可能不科学,从而悟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着,科学常识乃至真理,都有一定的相对性。

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不同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提供参照——增加教材的可研究价值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看你怎么运用。但如果单独一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够,或者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比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题材上看,有同文比较,如让学生比较《荷塘月色》原文与选入教材的文章有什么异同,编选者删节的意图是什么,效果如何,根据是什么?同素材比较:如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与原著的比较;同话题比较,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辨;同文体比较,如《荷塘月色》与《绿》同为写景散文,比较两篇在感情、风格上的不同。

从文章来源上分,有教材内外的比较,如:《鼎湖山听泉》《听潮》《听听那冷雨》之间的比较;教材内的文章,又有同一本教材内的文章,跨学期甚至跨学年教材的比较。从内容上分,也可以有专题比较:比如前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形象比较(一个意气风发,稳操胜券;另一个是勉为其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劝学专题:《师说》《劝学》《为学》归类比较等。

比较学习既需要比较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大局观,又需要有细致、辩证的分析能力,是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但要注意一点,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比较,不要为比较而比较,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举一反三。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解剖一两只麻雀,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节外生枝——由教材引申出研究课题

上面两种学习方法,都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教材本身,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科素养。在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同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

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研究“陶渊明真的很快乐吗”“论收益与代价”“隐士的价值与局限”“古代几种理想社会比较”“桃花源小考”“从《桃花源记》看晋朝语言与今文的关系”。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研究“《史记》中保留下来的成语及特点”“《史记》精彩对白赏析”,可以研究“先秦人关于国家、忠诚的概念与今天有何异同”,可以就课文研究“先秦的人才观”“从曹刿、蔺相如到诸葛亮”,也可以对先秦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国君进行比较研究(个性、命运、指挥艺术、外交案例),对他们的人气指数、威力指数、成功指数进行研究计算,试着排出战国最强阵容。有条件的还可以模拟出电子游戏软件。

当然,一篇文章中可以引申出研究课题的方向是丰富多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的可以在课堂上三言两语带过,有的可以略加讨论,有的可以写成小论文,进行交流展示。目的是引起兴趣,激发思维,学会提问和发现,并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看问题和深入分析的思维习惯,不一定每篇都做成论文。

四、拓宽视野——处处都有研究对象

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当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研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研究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不在。因此,课外课题是课堂研究的自然延伸,是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课题,从生活中发现课题,从个人生活中得到课题,甚至从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找到语文方面的课题。要强调的是,让学生做课题,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不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于研究意识的培养,也不在于解决语文领域的某个难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尤其是让学生养成三种意识和能力:一是在平凡的对象(材料、生活)中发现具体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减少那种已经有定论的,或者自己不可能深入研究的大而空的“伪问题”。二是养成建立在具体的数据资料之上的分析研究意识和能力,避免空洞的描述、模糊的归纳。三是养成针对新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看法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减少纯粹介绍性的所谓研究。

研究是综合性的学习,在其他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的提高,是观念的养成。研究可以促进学习,但是,学习不等于研究。研究不是一切,不能把研究绝对化。比如初等教育中的记忆、背诵、朗读、表达等基本功训练,在语文学习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增强研究意识,比如课文的朗读,它本身不是研究。但是,如果在朗读的时候与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互换,调动自己的感情体验,这就具有了研究色彩;与写作背景相印证,与现实社会相参照,这也具有研究性;与其他文章进行比较,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去评价,这又具备了研究色彩。再如同样是做练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一种学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寻找规律,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一种学法。后者无疑就带有研究性。因此,研究性学习不等于做大课题,不是课题做得越大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越有利。

总的说来,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比盲目地做大课题更加重要。如果一个教师一方面让学生去做课外课题研究,而在课内却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用这样方法指导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兴趣、研究意识,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根本的是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并由此带来研究对象的扩展、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评价的完善等。

标签:;  ;  

注重拓展语文教学的研究空间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