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研究

郑德俊[1]2001年在《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使图书馆变成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馆际协作和资源共享变得更有成效。新世纪的文献信息服务必将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网络化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变得更加复杂,虚拟读者群增大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压力,来自于网络上其它信息源的信息竞争加剧了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因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业务操作、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目前,网络环境下国外先进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叁种;①以NACSIS为代表的行政性经费资助的文献服务体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建立合理的藏书布局作为基本起点。②以DIALOG为代表的商业机构的中介服务型模式,这种模式以市场化的手段,向用户提供有偿的联机检索服务、定题跟踪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服务等。③以OCLC为代表的图书馆协作模式,这种模式提倡非盈利和互惠互利。通过以上叁种模式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以NACSIS为代表的模式由于受到政府的资助,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转轨,因而在服务效率上缺乏优势,图书馆自由度低;以DIALOG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受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对资源的整体配置不完整,容易产生重复,进而造成资源浪费;以OCLC为代表的非盈利模式中各成员馆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自由加入,它强调了书目信息的集中存取功能和馆际利用的功能,成员馆加入到协作体的行为从传统模式计划的、被动的共享行为变为一种互利互惠的自主行为。因此以OCLC为代表的非盈利模式最值得借鉴。 基于以上的认识,作者对OCLC成功个案进行解剖。作者使用了一组OCLC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说明了OCLC的迅速发展,将0CLC的重要的服务项目归为叁类进行介绍:即电子化参考服务、书目技术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并着重分析了OCLC的信息服务的成功特征。作者认为:坚持资源共享理念,走合作发展之路,扩大了OCLC的影响;建立非盈利、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使得OCLC吸引了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的40102多所图书情报机构的积极参与;紧随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开展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增强了最终用户使用OCLC信息查询服务的信心;积极向全球推广表明了OCLC向国际化、大规模、高效益进取的雄心。 在探讨了OCLC成功之路之后,作者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我国文献信息服务的实践存在的差距。作者有选择地介绍了地区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如上海的高校网络图书馆、北京的APTLIN系统)、全国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如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CALIS)、商业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如目前影响较大的CNKI工程、Chinalnfo系统),并以信息服务实践中存在的许多事实为佐证,分析了我国文献信息水平落后的问题所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滞后拉大了我国文献信息服务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网络信息服务各自为政导致服务效率在低水平徘徊;网络信息建设贪多求全、疏于加工,失去了用户对信息服务的信任;数据库产品质量不高、网络信息管理标准化落后影响了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结合存在的问题,借鉴OCLC的成功经验,作者从指导原则、基本思路、模式构想、具体策略等四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做了全面的阐述。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对此专题的研究成果。首先作者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多项原则。如提倡服务对象的全民性原则、服务手段综合化原则、服务技术的高新原则、服务模式的经验吸取原则。接着,作者理出了模式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个书目利用协作体,以完备的书目信息提供服务;建立迅速和多层次的文献传送系统(包括馆际互借的信息系统和馆际互借的配送系统),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根据图书馆对文献使用率的高低及经济成本、用户满意情况的分析确定合适的馆藏建设模式。作者认为: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开展无疑是以信息网络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其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不仅由信息需求引动,也存在客观社会基础。我们不能照搬OCLC的现成模式。考虑我国的实际,我们应建立以用户驱动为服务根本、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以技术设备的现代化为物质基础,以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协议与规范为政策基础,以国家虚拟控制中心为战略节点的集约化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为了实现这种模式,应“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展联合作业和有效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是这种模式中的两个重点要素,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等构成这种模式的重要特征。在模式架构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我国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若干具体建议,诸如开展以降低信息成本的业务合作,推行以人为本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实施以扩大市场的信息服务营销活动?

袁静[2]2010年在《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合作与共享是图书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模式与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能够为图书馆在快速多变的信息环境中赢得服务优势,但联盟在组织上的不稳定性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一直困扰着联盟的组织者及参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联盟成员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效益。因此,对图书馆联盟的风险及其防范问题进行研究是图书馆联盟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从对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沿革与服务现状的系统调查出发,分析图书馆联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之间的合作活动与合作关系,实证调查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效果,识别图书馆联盟存在的风险,从联盟组建、服务方式与策略、管理协调等叁个方面构建图书馆联盟的风险防范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第1部分论述了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联盟经历了从传统的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为主要内容的实体文献共享,到数字化环境下以馆藏资源、技术、服务、业务、人力资源等全面共享的发展过程。数字化的环境不仅为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而且赋予了图书馆联盟以新的内容和理念,拓展了图书馆联盟的合作功能。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具有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编目、集团采购、合作开发特色资源、合作参考咨询、联合保存资源等多种功能,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优势互补,以及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图书馆竞争力等。这种联盟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目前,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在促进馆际合作与共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其在发展中也同样暴露了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比如,联盟的经费来源不足,数字资源的安全威胁,成员馆之间的技术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联盟服务质量不高,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成员馆之间管理协调较为复杂等。第2部分分析了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矛盾管理理论、协同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试图用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探讨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的内在规律与解决策略。例如,运用矛盾管理理论中的矛盾分析方法去解决图书馆联盟内部各成员馆之间的“竞合”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问题,正确处理好合作与冲突的对立统一关系,控制、防范联盟的风险与损失,引导联盟向有利于整体目标和集体利益的方向发展;运用协同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之间的松散联合体状态转向相互依赖与紧密配合,研究消除联盟系统混乱,将内耗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的方法与策略;分析作为理性人的各成员馆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博弈关系,从参与馆的得益与策略选择方面寻找联盟运行中的根本障碍,为图书馆联盟风险的规避和稳定性维护提供方法和参考思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机构与各成员馆之间、以及各成员馆个体之间,均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为此,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最优契约设计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探讨了图书馆联盟合作契约的设计、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以激励和约束各成员馆的合作行为。第3部分根据图书馆联盟运作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讨论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对策选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问题。并通过对国内图书馆联盟运行现状的实证调查,寻找图书馆联盟实践中存在的风险,从联盟组建、服务、管理叁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风险防范体系。第4部分探讨了图书馆联盟组建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对策。联盟组建是图书馆之间开展合作活动的基础,由于联盟的许多风险源、诱因以及预防的完备性等主要取决于组建阶段,并对后续阶段有重要影响,因而,组建中的风险防范可有效消除各种风险源。对于联盟组建中存在的风险,本部分从科学制定成员馆伙伴的选择原则、选择程序与方法以及建立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成员馆伙伴选择失误风险的防范对策;从契约的订立、设计与更新维护等方面研究图书馆联盟契约不完备风险的防范策略;提出建立统一的图书馆联盟文化,构建图书馆联盟的文化融合机制,以防范文化冲突风险;分析图书馆联盟信任的影响因素,提出构建联盟信任机制的举措,以建立成员馆之间的信任关系。第5部分着重从目前联盟在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的诸如数字资源可获得性差、技术兼容性差、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研究提高联盟数字资源的建设质量、保障数字资源的安全和长期可持续利用,建立联盟共享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以及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等方略,并提出了建立图书馆联盟内部的服务质量标准,以及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联盟服务集成框架的解决思路。还特别指出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在图书馆联盟服务中的不可忽视性,并提出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平衡机制,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等问题。第6部分探讨了图书馆联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针对联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与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共享、利益不平衡、成员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提出构建联盟的信息沟通网络与沟通平台,建立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协调、利益引导等联盟内部关系平衡措施,以及合理的监督与检查考核机制、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巍[3]2011年在《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显着加快,一方面大力促进创新带动的产业升级,一方面深入推进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行政治理中加强了区域治理权限。这些工作同步推进之中,城市圈作为国内最具发展基础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龙头成为新发展蓝图中创新与改革的重要基地。如何将这些挑战性工作目标融合在一起予以实现,是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城市圈具有国内最为优越的发展条件,资源汇聚、市场繁荣,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具有推动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创新发展和区域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将两项发展主题合并考虑,在城市圈创新发展目标下定位信息保障体系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创新信息保障服务整合和利用国内外创新信息资源,弥合地域发展中由知识信息分布不平衡带来的创新资源鸿沟,有力促进本地区高级生产要素的创生,降低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依赖度,改善社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关联主体间的协同创新,通过提升面向产业增值全过程的信息化保障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的产业联动,从而促进城市圈创新发展。在城市圈创新发展基础上,该信息保障体系可以通过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加强城市圈对内、对外的功能辐射与服务拓展,加强区际联系,增强本地区影响力,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本文深入探究国内外典型城市圈创新发展模式与发展规律,从系统论、协同论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角度,在信息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解析城市圈创新发展规律、创新系统层次结构以及创新价值迁移规律,从中定位开放化、社会化创新中信息服务需求变革趋向,探寻有利于促进创新活动协同组织的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系统变革方向与具体实现。最后,以国内城市圈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实践为案例分析现实工作开展的经验与不足,加深对这一研究论题的认识。文中有图52幅,表24个。全文共8章,各章内容如下:本文第1部分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城市圈创新发展实践并概括其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城市圈可持续创新发展经验以及共性问题,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圈创新体系竞争力理论探索城市圈圈域互动纵深发展,为总结城市圈创新发展基本规律打下基础。第2部分从系统论出发,将创新要素、创新结构与区域发展中不同地区的能量转换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城市圈创新发展的结构化模型;从静态和动态发展角度,揭示创新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城市圈创新发展的阶段特征,结构化和阶段性发展将引起创新发展信息与信息服务需求的变革;从国家战略变革角度探寻我国城市圈改革发展方向和创新发展动力源泉;概括城市圈创新发展基本机制以及机制关联,明确新时期创新发展中信息机制的重要地位,以国外城市圈信息保障工作发展实际佐证发展创新信息保障是城市圈创新发展构图中的重要内容。第3部分分析创新活动演化趋势,调查研究创新主体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需求的现实满意度,发现现有服务系统的不足。从城市圈圈层互动创新模式的结构化发展以及创新系统的动态演进,揭示创新发展中创新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和结构变化,探寻社会各方知识信息及服务需求变革方向,为变革信息保障体系建设打下基础。第4部分从社会创新环境变革与创新信息需求变革出发,探讨既有信息保障与新的社会化创新模式之间的不适应,明确系统转型要求,重新定位信息保障工作目标体系,摸索建立创新活动链全程覆盖的信息保障体系,指出需要拓展的工作内容。第5部分构建城市圈创新信息建设与利用的多维协同模式,明确城市圈创新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内容以及协同实现方法,探索分布式环境下资源共享利用、信息保障工作多层次系统化协同组织,明确城市圈创新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保障工作内容与管理控制原则。第6部分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讨论如何在系统建设中增强跨系统协同服务以及促进用户创新行为交互,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区域特色资源建设以及在特定领域知识服务能力。对平台服务组织原则、协同技术架构和平台技术实现进行分析,搭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基于SOA的平台协同技术层次化模型,更进一步说明平台如何面向协同创新拓展互动业务。第7部分对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长叁角城市圈信息保障体系实践做出分析,解析其平台系统构成、资源组织与协同服务业务开展状况,从目标定位、运行特点、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服务组织方面揭示其比较优势,总结平台建设经验。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进一步提炼观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了该领域后续研究方向。

徐倩[4]2009年在《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农业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网络化信息服务的迅猛发展,用户获取信息和相关服务的方式以及信息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对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价值,在继续发挥国家文献战略资源保障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信息用户群体的个性化、知识化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是亟待认真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介绍了信息服务模式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分析了影响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总结了当前的信息服务模式并指出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在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信息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时期国家农业图书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并进行了信息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最后对信息服务模式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建议。本论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每个因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内部环境是直接与信息服务业务工作相关的要素,包括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业务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用户环境、合作环境和竞争环境。二、国家农业图书馆当前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传统到馆文献服务模式和基于国家农业图书馆科技文献与信息服务平台的集成化信息服务模式。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组织结构、管理体制、服务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国家农业图馆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着不足,这与国家农业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进程是脱节的。叁、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用户主要分为五类群体: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管理决策者和经营者、农业技术开发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和学生群体,每类群体在利用信息服务的目的和对信息及服务的需求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户的结构也将越来越复杂。农民作为一个很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图书馆应对他们的需求给予重视并在信息内容和服务手段上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化服务。四、提出国家农业图书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功能和结构;提出构建该模式的逐级推进策略和构建过程策略,并据此构建了开放一体化的文献信息自助服务模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以及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叁个子模式。这叁个子模式所实现的功能是逐级深入的,分别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无差别共享和无障碍获取,基于个人信息环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及面向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功能,充分体现了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理念和要求,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自主化、个性化和知识化的集成化服务。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能够对国家农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进而对信息服务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杨[5]2010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力量,各国都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致力于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承担着国家创新发展重任。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有力保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创新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复杂工程,创新战略的实现要求国家创新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整合内外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创新合作。在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下,信息资源配置范围已由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国家创新系统,更加强调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与协调互动,促使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朝着社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日渐形成。当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问题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和实践,不仅是推动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将协同学理论与传统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相结合,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构建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框架,从战略、管理、操作和技术层面探索其协同机制,着重研究协同配置演化机理和模型,详细分析了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仿真分析,找出制约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中附有图100幅,表30个。全文约19万字,共分为8章,内容如下:第1章,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及其协同化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环境中,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变促使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不断朝着开放化、社会化、协调化方向发展,由此对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发展。本章从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要求入手,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变革与协同化发展趋势,从协同学视角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特征和要素进行阐释。第2章,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定位与组织。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本章在对国家政策、经济、市场、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资源分布格局、创新合作关系、信息沟通渠道等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总体目标:以国家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之间的整体协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围绕总体目标,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应以协同配置能力为序参量,采用有效制度安排下的自组织配置模式,按照合理的配置路径组织实施。第3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分层推进。按照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目标定位和层次安排,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本章依据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层次结构,提出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和技术支撑层面依次协同的思路。其中,战略层面协同旨在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与地区、组织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以及创新合作组织之间的战略协同;管理层面协同主要包括国家信息管理机构和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之间的“上下联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与权责分配;操作层面协同旨在协调配置主体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优化整体配置流程,通过选择合理的协同配置实施模式促进配置主体竞争合作关系的协同演化;技术支撑层面协同主要实现各类配置技术的有机融合与集成应用。第4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创新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和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具有多回路、非线性、高阶次和难以量化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动力学特征。本章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演化机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从系统运行角度进一步揭示各协同层面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协同配置中的因果关系,绘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动力学流图,构建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协同配置实现过程的模拟仿真提供具体方法。第5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依据国家创新系统中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机理,本章从体制、技术、经济、法律多个维度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实现方法。从体制角度而言,协同配置体制建设是实现有效配置监管、落实配置制度安排、指导配置实践的重要前提,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建立科学的体制框架,促进政府配置机制与市场自组织机制的协调运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顺利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本章从协同配置和协同创新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协同配置平台设计思路,应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技术构建了基于CSCW环境的配置平台模型,探索了平台核心功能的技术实现;从经济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一项经济活动,涉及多方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博弈-协商”过程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主体间持续合作与协同发展;从法律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在不同配置主体间的流动,涉及信息资源产权的转化,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来规范协调各类创新主体的配置行为,保障知识成果创造者的基本权益。第6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综合评价。由于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未建立起适用于协同配置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章在参考现有传统信息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协同配置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机理,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与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四个评价维度: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配置流程、整体协同效应和协同配置效益。然后依据各维度的评估内容,构建出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协同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指标权重。第7章,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与对策分析。本章在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情况和信息资源配置现状、配置效果与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现状与问题出发,利用前文提出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方法,围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设计符合我国创新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构建了国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框架。根据方案设想,应用第四章中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预测未来15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仿真分析,揭示市场机制完善程度、政府宏观管理绩效、科技中介和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收益分配机制这四项关键因素对我国协同配置效应产生过程的具体影响。依据这一结论,本章最后从政策制度保障、配套设施建设、配置主体联动、服务体系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五个方面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对策。第8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卓文飞[6]2008年在《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系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信息集成服务是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重点与未来趋势。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是基于用户需求,无缝集成数字图书馆资源、技术、组织、服务等要素,融合多种服务功能的新型服务方式,可使用户得到动态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致的、面向主题的信息服务。研究全面梳理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理论、方法与实践,把握国内外集成服务主流发展模式,结合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图书馆现状以及集成服务需求,构建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促进农业图书情报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在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基本原理、体系结构;国内外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特点、现状与趋势;农业信息集成服务需求以及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与探讨。侧重研究集成服务系统的设计与集成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出我国农业图书情报系统从资源共享到服务共享的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思路,创新性探索体现在以下几点:1.采用系统设计与综合集成方法,首次提出基于资源整合与服务联合、面向用户与科研中的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的设计,并提出了系统目标、构建原则以及集成机制。2.根据层结构理论,设计了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的四层基础架构。即成集服务用户层、集成系统应用层、数字化分布资源整合层和集成服务系统支持环境层。3.依照联合共建、集成共享的原则,设计了集成服务系统框架,根据与资源、系统、服功务能的紧密程度,设计构建了资源整合集成服务模式和服务联合集成服务模式。整合集成服务模式构建包括整合原则与架构,建立包括OPAC、西文期刊、农业科学数据、学科信息门户、跨库统一检索技术应用和农业专家系统在内的资源整合服务模式。实现包括图书馆自建库、联机库、镜像库、导航库等资源以及农业科学数据、国家农业图书馆资源的无缝链接。服务联合集成模式构强调基于资源集成,融合并延伸各种农业图书情报服务功能,包括个性化服务、特色化农业数字参考咨询、联合化农业情报服务以及用户嵌入服务等。4.提出了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运行保障机制,以及协调管理与发展对策。本研究在数字图书馆框架下,紧密结合农业科研机构图书情报系统的发展需求,提出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构建的思路、目标、原则与机制。设计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架,框构建集成服务模式,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创新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李卓卓[7]2009年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将知识创新战略的实施置于国家发展的制高点,加大了对信息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开始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广泛的图书馆业绩评估和数字资源绩效评估基础上,进行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定量研究和实践的尝试。我国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既符合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规律,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和实践,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论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利用绩效评估相关模型尝试构建了围绕战略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以CALIS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和发现我国当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提高策略。论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与绩效评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当前,在资源、服务和用户需求变化的多重驱动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必须适应数字环境的新要求并实现战略转变。只有实现战略转移和绩效评估的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才能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绩效评估和图书馆业绩评估的实践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势在必行。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方法研究和理论框架。国内外已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沿用了“输入—输出”模式的绩效评估方法。这种评估策略只关注系统运行的结果,却难以通过绩效评估制定系统绩效的提高策略。论文围绕系统战略目标的实施,从系统绩效的过程和结果出发,分别应用平衡计分卡、PRM理论和方法以及SCP范式对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出分析模型,进而建立了面向结果及面向过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第3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论文在对不同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模型的要素分析进行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根据第2章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对所涉及到的要素进行合并和重组,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六大要素,即资源、成员、服务和利用、投入和产出、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要素分析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由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构成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最后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实施方案。第4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设计。在对CALIS当前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当前CALIS绩效评估所需针对的问题。由于CALIS开展的评估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常规的评估机制,难以满足CALIS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CALIS绩效评估应从CALIS战略发展的实际出发,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模型为蓝本,设计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第5章,实证分析——对CALIS绩效评估的实施和结果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理论框架和模型对CALIS实施绩效评估。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发现,CALIS当前绩效有待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当前CALIS绩效的优势集中在管理和流程、外部效益以及服务和利用叁个方面,而投入和支出、资源是当前CALIS绩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重点对各项绩效评估指标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依据调查,指出CALIS绩效评估实施应克服的障碍和需妥善处理的两个关系,设计CALIS绩效评估模板,以实现CALIS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和常规化。最后,从绩效评估结果中所反映出的当前CALIS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CALIS应从叁个方面,即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强化共同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可组配式共享模式、稳定基础性投入和绩效及扩大融资渠道,解决CALIS现有的问题,全面提升CALIS绩效。第6章,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的管理机制创新。首先,从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存在的“共建”和“共享”不对等的问题出发,提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多模式合作机制;其次针对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战略转移和开放环境中自主发展的经营模式,从外部活动发展战略伙伴、整合战略同盟的预算以及建立危机预警和响应体系叁个方面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最后,笔者就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投入”和“产出”的时差、后评估与过程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绩效评估协作机制的设想,“以评促建”、促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7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并提出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今后研究方向的展望。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献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8BTQ030)的主要研究成果。(表27,图37)

乐庆玲[8]2010年在《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制度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在基于信息化的国家创新发展中,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先导行业。从知识创新的社会化推进,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仅需要进行信息服务技术、网络手段与方法更新和信息服务业务拓展,更重要的是,要求创建与创新型国家制度相适应的信息服务制度。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信息服务转型与制度变革正在由浅层次向深层次深化,现已步入结构性调整、战略化改组、功能全面转变的攻坚阶段。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构成,多样化的运行体制、错综复杂的隶属关系,主体不明的产权制度导致整个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从而也提出了信息服务制度研究这一新的课题。为此,本论文以“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制度建设研究”为题,试图从国家制度变迁与信息服务制度演化的历史视角去探寻当前创新型国家制度下的信息服务转型轨迹,通过创新导向下的信息服务制度供给与需求分析,探索信息服务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定位,剖析信息服务制度创新的关键因素,研究基于自主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制度设计。围绕研究思路,论文全文分为8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6章,其主体内容如下:第1章将信息服务制度放到国家宏观制度框架下进行考察。从制度以及制度相关概念引发对国家制度以及信息服务制度内涵及其运行机制的的思考。在历史演进的视角下分析国家制度变迁与信息服务制度演化的互动机制,并将我国国家制度变迁中的信息服务制度演化轨迹与国外对比,从中探索出一般规律。第2章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制度下的信息服务转型分析。结合创新理论,阐释了当前我国面向创新的国家制度建设框架,从国家创新与信息服务的关系入手,审视了创新促动下的信息服务转型现状,并引入制度视角探讨了信息服务转型中的路径依赖,同时对信息服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第3章对信息服务制度创新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从信息服务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出发,分析了信息服务制度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扩散的进程、一般构架和功能定位,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服务制度创新模式和路径,指出信息服务制度创新的有效因素,提出了信息服务制度建设分层实施的方案。第4章在制度设计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信息服务制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思考了面向创新的信息服务制度功能设计,并探索了几种设计方法在信息服务制度建设中的应用。第5章对信息服务制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初步探索了信息服务制度评价的构成要素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提出了信息服务制度评价的一般方法并分析了信息服务制度的反馈机制与制衡、监督机制。第6章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为案例分析了信息服务制度创新现状和进展情况。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作出了总结,并对面向创新的信息服务制度建设进行展望,作为作者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和方向。

胡潜[9]2009年在《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文中指出在面向新世纪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对科技界和工、农业产业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其中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是国家信息化与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此为题,作者在参加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导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基础上,以作为主要承担者之一所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为基础,围绕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问题,进行了理论、体系、方法和实现研究,取得了博士论文所包含的研究成果。本文的重点是,在国际经济整体化、国家创新发展和行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行业信息服务的体制变革和机构重构,在跨系统平台构建中,实现面向企业的行业信息服务业务重组和集成;在实证中,进一步完善理论成果,在系统实施中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本文所突破的重点,一是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结构分析和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模型的建立,由于行业的差异和国内外环境的区别,需要在深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行业信息服务重组框架;二是在行业信息资源重组配置中,必须针对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和企业信息系统结构异构问题,进行基于异构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以确保重组后的行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可运行性和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叁是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管理和社会化推进,必然涉及体制改革、体系重构和战略实现,需要通过实证和案例,在实践中明确研究成果的应用。这意味着,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有幸的是,在论文调研和撰写中,作者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国家及地方信息部门的多方面帮助,这是作者完成论文的重要保证。全文分为10个部分,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8章。逻辑结构为:从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出发,在国内外比较分析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上探索行业信息服务体制变革和体系重构机制,围绕行业信息服务重组中的资源管理、技术推进、服务协调和平台建设,进行重组战略和重组推进研究;在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现上,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的实施对策和评价模型。本文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在行业信息集成服务业务组织中,形成了实际方案。本论文写作中,作者除归纳本人的成果外,还引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团队的成果,在此特致谢意。

赵丽辉[10]2007年在《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依赖自身收藏或拥有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所有信息需求,尤其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和文献呈指数增长,每一个具体图书馆都不可能也不必要收集世界上出版的所有文献,建立所谓“小而全”或“大而全”的藏书体系。为提高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增强信息保障能力,图书馆之间需要一定形式的合作,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范围。信息资源共享与共建是密切相关的。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在资源共建的基础上,图书馆只有积极参与资源共建,形成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出版物、网络文献信息等数字化文献信息在图书馆资源收藏与利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范围将更加广泛,手段将更加先进。图书馆只有紧随时代的脚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源的共建,才能更好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职能。本文从图书馆的目标---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出发,对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发展进行了研究,从服务角度提出了发展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一些建议。具体内容为:首先对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发展做了概述,介绍了国内外资源共享的现状与发展。在第叁章从图书馆的建设方面,阐述了资源共享有关的数据库建设、图书馆间的联合采购以及资源共享所必须面对的版权问题,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第四章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服务内容方面,按照文献实体共享,书目资源共享,图书馆业务共享以及人力和管理资源共享方面分别阐述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编目,联合参考咨询和个性化服务,以及用户培训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分析了未来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指出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含义将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更加完善。第六章针对资源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为用户服务的角度给出了目前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的一些对策和措施,指出,在资源建设方面应该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如建立全国协调组织,进行协调采购,推进馆藏联合书目数据库,特色馆藏的建设等;在服务项目上要推陈出新,除继续加强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联合参考咨询的服务外,还需要针对用户的各种需求适当的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为提供用户咨询共享的效率,需要对服务对象用户经常提供技术上的培训。在资源共享机制方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统一标准,注重知识产权问题,并在资源共享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增加资金来源。并为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规范,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制度上保证满足用户的资源共享需求。

参考文献:

[1]. 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D]. 郑德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2]. 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D]. 袁静. 武汉大学. 2010

[3]. 城市圈创新发展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 李巍. 武汉大学. 2011

[4]. 面向用户的国家农业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 徐倩.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5].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D]. 赵杨. 武汉大学. 2010

[6]. 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研究[D]. 卓文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7]. 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D]. 李卓卓. 武汉大学. 2009

[8]. 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服务制度建设研究[D]. 乐庆玲. 武汉大学. 2010

[9]. 面向企业创新发展的行业信息服务重组研究[D]. 胡潜. 武汉大学. 2009

[10].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研究[D]. 赵丽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网络的信息合作——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