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高考化学学科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试题论文,全国高考论文,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总体评价
2005年高考化学科试卷主要有8套,其中单科卷3套(江苏卷、上海卷、广东卷),理科综合卷5套,包含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省市采用)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等省市采用)、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等省市采用)、北京卷、天津卷(另有辽宁文理综合试卷、广东综合能力测试、上海综合能力测试,不在本文分析之列),总的来说,这8套试卷符合中学教学实际,试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化学学科思想和能力方法也在试题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在考查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力求突出对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查,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二、试卷的基本结构
1.试卷设计的模式
结构模式高考总分结构特点举例
化 Ⅰ卷74分(选择题) 150分(全部计入高考总分) 选择题/非选择题=1∶1.02,选择题分单选题和多选
江苏卷
学 Ⅱ卷76分(非选择题) 题,第Ⅱ卷设置填空、实验、推断、计算题。
单 Ⅰ卷66分(选择题)选择题/非选择题=11∶14,选择题分单选题和多选上海卷
科 Ⅱ卷84分(非选择题)
150分(全部计入高考总分) 题,第Ⅱ卷有填空、推断、实验、计算题。
卷 Ⅰ卷67分(选择题) 150分(全部计入高考总分) 选择题/非选择题=4∶5,选择题分单选题和多选题, 广东卷
Ⅱ卷83分(非选择题) 第Ⅱ卷设置填空、实验、有机、计算题。
理 Ⅰ卷48分(选择题)全国卷Ⅰ
科 Ⅱ卷60分(非选择题)
300分(全部计入总分)理、化、 第Ⅰ卷全部为单项选择题,Ⅱ卷包括4道大题 全国卷Ⅱ
综(26~29题),分别为填空、推断、实验、有机,试题全国卷Ⅲ
合 注:天津卷Ⅰ卷42分、
生分别为120、108、72分。
都是学科内综合题、无学科间综合题。 北京卷
卷 Ⅱ卷66分 天津卷
注:化学在理科综合试卷中所占总分比值,大致与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化学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相等。
2.试卷的结构分析
全卷
题型分布能力目标(分值) 难度分布(比值)
试卷类型 理解和 容易中等
满分时间
单选
多选
填空
推断
实验 计算了解
掌握
应用题 题 难题
江苏卷150分
120分
8题
10题
1题3题2题2题
钟32分
42分
8分
28分
22分
18分16分 110分
24分25%50%
25%
上海卷150分
120分 17题5题
3题2题2题2题
钟46分
20分 24分
20分
24分
16分17分
91分
42分20%50%
30%
广东卷150分
120分
9题
10题
3题1题2题2题
钟27分
40分 29分
10分
24分
20分26分
96分
28分27%50%
23%
全国卷Ⅱ 108分
8题 1题2题1题
18分
75分
15分35%50%
15%
全国卷Ⅲ 48分 15分
30分
15分
天津卷108分
7题 1题2题1题
18分
71分
19分30%50%
20%
42分 14分
33分
19分
注:全国卷(Ⅰ、Ⅱ、Ⅲ)、北京卷的有关分析以全国卷Ⅰ为例。
三、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1.重点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且回归教材
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一些精品题目,主要是以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方法为主的试题,这些试题在考查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历年高考均不回避这些题,2005年高考各地化学试题也是如此。从考试结果看,这些熟悉且难度不大的问题降低了试卷的难度和陌生感,使试卷具有和谐感和亲和力,使考生进得来、展得开、抓得住。同时由于此类试题具有切入点变化多、设问角度灵活等特点,仍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答好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信息,准确理解概念。分析和归纳2005年化学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这样一些知识点,可做如下分类:
(1)以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的试题
例1 (2005·全国卷Ⅱ·9)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B.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
D.17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A]
解析 这是一道高考的传统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和计算。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命题对象,常用的设问方向有:微粒性质、微粒间关系、物质的存在条件以及相关计算等。题目中A项考查微粒的性质。B项考查微粒间的关系。C项、D项考查物质的存在条件及相关计算。答案为D。
(2)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的试题
例2 (2005·上海·21)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解析 此题是在传统的“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后,再通(加)入下列物质……”基础上推陈出新。通过设置新的情景,达到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类比能力的目的。气体X是CO[,2]和SO[,2]、气体Y是NO[,2],同时通入BaCl[,2]溶液中。NO[,2]溶于水得HNO[,3](同时生成NO),SO[,2]被HNO[,3]氧化成SO[,4][2-],即生成的沉淀为BaSO[,4],Z导管口出来的气体为CO[,2]、NO,答案为C、D。
(3)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的试题
例3 (2005·天津理综·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与D,[16]O与[18]O互为同位素;H[,2][16]O、D[,2][16]O、H[,2][18]O、D[,2][18]O互为同素异形体;甲醇、乙二醇和丙三醇互为同系物
B.在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C.HI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F,所以HI的沸点高于HF
D.由ⅠA族和ⅥA族元素形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电子总数为38的化合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型化合物
解析 受试卷长度的限制,高考试卷中尤其是理综试卷中学科内综合的试题正逐步成为主流题型。本题采用多角度设问——A项考查“三同”,B项考查SiO[,2]的晶体结构,C项考查了氢键。D项则考查了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尽管总是基础,但思维跨度大,成为考生棘手的难题。答案为D。
2.关注社会热点、体现科学的发展观
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进一步体现了高考化学大纲所确定的关注社会热点,崇尚科学服务大众的宗旨。食品安全问题(苏丹红事件、特氟隆不粘锅事件、油炸食品)、环保与发展问题(酸雨、含磷洗涤剂等),重大突发事件(如氯气泄漏)在试题中都有体现,如:
例4 (2005·广东·18)背景材料:①2004年夏季,特氟隆不粘锅事件引起公众关注;②2004年冬季,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研究蛋白质的科学家;③2005年初春,广东大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降雨;④2005年春末,某高速公路发生液氯运输车翻倒泄漏事故。下列相应说法正确的是()
A.特氟隆(聚四氟乙烯)的单体是氟里昂
B.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形成的不可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有丁达尔现象
C.AgI和干冰都可用于人工降雨
D.附近人员应迅速远离液氯泄漏地点,并逆风往安全区域疏散
解析 此题提供相关社会热点材料,考查一些化学常识性问题。答案为C、D。
3.突破思维惯性,开拓新的命题空间
例5 (2005·全国理综Ⅰ·27)甲、乙、丙、丁为前三周期元素形成的微粒,它们的电子总数相等。已知甲、乙、丙为双原子分子或负二价双原子阴离子、丁为原子。
(1)丙与钙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跟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在高温时是一种还原剂,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在工业上的一种重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定条件下,甲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的元素符号是____,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5)丁的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与____的晶体结构相似。
解析 本题以14个电子的分子、原子、离子(N[,2]、CO、Si、C[,2][2-])为材料进行命制,突破了以往10电子、18电子的固有模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意识以及中学化学教学都有极好的导向作用,令人拍案叫绝。答案为:
4.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例6 (2005·广东·23)在密闭容器中,由一定起始浓度的氙(Xe)和F[,2]反应,可得到3种氟化物。各种生成物在平衡体系内的分压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气体的分压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1)420K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反应中消耗1mol Xe,则转移电子____mol。
(2)600~800K时,会发生反应:
XeF[,6](g)XeF[,4](g)+F[,2](g),其反应热△H____0(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900K时,容器中存在的组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以图表形式给出信息,旨在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对图中给出的图象分析可知,(1)在420K时,产物只有XeF[,6],即Xe+3F[,2]=XeF[,6](2)在600~800K时随着温度的升高,XeF[,6]的分压减小,XeF[,4]的分压增大,即平衡正向移动,故正向为吸热反应,△H>0(3)在900K时XeF[,2]、XeF[,4]、XeF[,6]共存,根据可逆反应的特点。还应有Xe、F[,2]存在。答案为:(1)Xe+3F[,2]=XeF[,6] 6
(2)>;随着温度的升高,XeF[,6](g)XeF[,4](g)+F[,2](g)平衡向右移动,根据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的原理,则该反应的△H>0。(3)XeF[,6]、XeF[,4]、XeF[,2]、Xe、F[,2]
5.突出实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2005年8套化学试题明显加强了对实验内容的考查,特别是对实验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由教材实验派生、发展出来的内容命题,直接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和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探究性题型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7 (2005·江苏·19)(1)略
(2)为了确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是
CH[,3]—O—CH[,3]还是CH[,3]CH[,2]OH,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乙醇与钠反应(△H<0)生成氢气的体积,并据此计算乙醇分子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氢原子的数目。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出实验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
②若实验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质量的无水乙醇,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氢气体积将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请指出能使该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步骤(至少指出两个关键步骤)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是由课本实验衍生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由Na与乙醇反应生成H[,2],用排水测气法测定产生H[,2]的体积,进而计算出乙醇分子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氢原子的数目。其答案为:
(1)略
(2)①广口瓶中进气导管不应插入水中,排水导管应插至广口瓶底部
②偏大
③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稍过量的金属钠,从漏斗中缓慢滴加无水乙醇。
6.注重逻辑推理,考查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005年8套试题都设置了无机推断或有机推断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求考生在已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的提取与加工,充分运用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并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从而得出结论。
例8 (2005·北京理综·26)有机物A(C[,6]H[,8]O[,4])为食品包装纸的常用防腐剂。A可以使溴水褪色。A难溶于水,但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得到B(C[,4]H[,4]O[,4])和甲醇。通常状况下B为无色晶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1)A可以发生的反应有____(选填序号)。
①加成反应②酯化反应
③加聚反应④氧化反应
(2)B分子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B分子中没有支链,其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B的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
(4)由B制取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门冬氨酸(C[,4]H[,7]NO[,4])是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可由B通过以下反应制取:
天门冬氨酸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解析 (1)根据题目信息,A应为含有不饱和键(>C=C<)的酯,能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3)根据B的分子式(C[,4]H[,4]O[,4])和分子中无支链可确定其结构简式为HOOC-CH=CH-COOH。
7.重视基本计算,善于转化问题
总的来说,2005年高考化学试题尤其是理综试题化学计算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由于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是其他内容无法替代的,因此化学基本计算仍得到应有的重视。
例9 (2005·全国理综Ⅲ·12)在273K和101kPa的条件下,将2.00g氦气、1.40g氮气和1.60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是
A.6.72LB.7.84L
C.10.08LD.13.44L
解析 本题是关于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的基本计算。注意氦气为单原子分子,273K和101kPa为标准状况,先求出气体的物质的量,再求出气体的体积。答案为D。
例10 (2005·上海·31)硝酸工业生产中的尾气可用纯碱溶液吸收,有关的化学反应为:
2NO[,2]+Na[,2]CO[,3]—→NaNO[,2]+NaNO[,3]+CO[,2]↑①
NO+NO[,2]+Na[,2]CO[,3]—→2NaNO[,2]+CO[,2]↑②
(1)根据反应①,每产生22.4L(标准状况下)CO[,2],吸收液质量将增加_______g。
(2)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吸收液,需Na[,2]CO[,3]·10H[,2]O多少克?
(3)现有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吸收液,吸收硝酸工业尾气,每产生22.4L(标准状况)CO[,2]时,吸收液质量就增加44g。
①计算吸收液中NaNO[,2]和NaNO[,3]物质的量之比。
②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在20℃经充分吸收硝酸工业尾气后,蒸发掉688g水,冷却到0℃,最多可析出NaNO[,2]多少克?
(0℃时,NaNO[,2]的溶解度为71.2g/100g水)
解析 此题为混合物计算。可运用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守恒法优化解题程序,快速得出结论,其解题方法与答案为:
(1)48
(2)m(Na[,2]CO[,3]·10H[,2]O)=572g
(3)①NO[,2]+Na[,2]CO[,3]—→NaNO[,2]+NaNO[,3]+CO[,2]↑
△m=48g
NO+NO[,2]+Na[,2]CO[,3]—→2NaNO[,2]+CO[,2]↑
△m=32g
设由NO[,2]与纯碱反应产生的CO[,2]为amol
由NO和NO[,2]与纯碱反应产生的CO[,2]为bmol
四、2006年高考复习思路与策略
针对近年来高考化学变化的趋势和2005年试题的主要特点,在2006年的高考化学复习备考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认真准备:
1.善待课本、夯实双基,形成网络
课本是复习时最好的蓝本、课本里蕴含着众多科学思想的精华。因此复习时要依纲(考试大纲)据本(课本),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弄清楚,尤其要与实际问题融为一体。
要挖掘自己总结知识的潜能,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习惯的记忆方式,建立适合自己的、有序的、便于准确、迅速提取的知识网络,侧重把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并在运用中不断熟悉和完善。对各知识点做到“呼之即出”,为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不在回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上耗费时间,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清晰的学科网络,有利于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也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复习中老师和学生虽然知道双基的重要性,但实际复习中随意拔高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降低了复习的效率,应该引以为戒。
2.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提高叙述表达能力
对已学过的主干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满足于“我知道了”,还要能简明扼要的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科专用语言不要出错,叙述的前后不要自相矛盾。
3.注意能力品质提高,灵活解决问题
能力是高考永恒的主题,高考化学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四种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是考生从亲身经历当中获得并提高。如思维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是简单的模仿、重复。老师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对学生思维有较强的启发性,多层次的讨论,考生要主动思考,参与讨论促进自我“解惑”,培养良好的思维。“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考生应有意识地参与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中,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深化知识,确保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复习的效率。
4.用新视角重新审视课本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强。近年高考实验试题中考的原理都是中学化学中最普通、最常用的原理,但问题情境是新的,仪器是常见的,而所给的实验装置组合是新的,使得有些同学一看就慌了,不知如何入手。所以要强调学生理解反应原理、理解装置原理。没有理解,就只能使用熟悉的装置和熟悉的仪器,完成熟悉的实验,多年来老师重视实验,学生重视实验,但由于实验教学考查途径不完善,始终是薄弱环节,怎样提高实验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和老师。我们可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实验备考,一要特别重视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理解其原理;二是回归教材“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真正动手完成实验很重要;三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几个实验创新设计。
5.精选试题训练,总结方法规律、快速规范解题
要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所选习题力求紧密结合知识点,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考生能够认真地完成学校的作业,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很有把握地参加高考了。为提高解题能力,尽快找到题目的切入点,可以跟随老师进行变形训练和拓展训练,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知识点和难度都把握比较好的近五年高考题作为备考的主要练习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式训练,可以较好地把握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争做到在变化中求变化。如计算题,不是停留在某一问题的具体解法上,而是通过研究,归纳出常见计算题的几种类型,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既建立了知识体系,又建立了方法体系,为快速解题打下了基础。
6.把握重点、消除盲点,切实做好纠错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高考出于选拔的目的,重点放在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上;要防止走入“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因此老师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应对作业、平时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