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分析论文_韦爱芳 韦金华 韦亚娜

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分析论文_韦爱芳 韦金华 韦亚娜

韦爱芳 韦金华 韦亚娜

(河池市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广西547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患者,给予利可君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治疗,观察患者用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结果:本文研究患者中,21例有效,占65.62%,好转9例,占28.12%,无效2例,占6.25,好转率为93.75%。患者用药治疗前的白细胞为(3.1±0.5),治疗6周后的白细胞为(4.3±0.7),治疗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原因为药物毒性和遗传易感性,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掌握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必要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

【关键词】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白细胞减少;临床特点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抗甲状腺药物是针对轻中度或不愿意手术治疗甲亢患者最直接的治疗方式。然而部分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现象,如果继续给药会逐渐发展成粒细胞缺乏,使患者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对此,我院特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分析其所导致白细胞减少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28.2±5.34)岁,经甲状腺功能测定,TT3、TT4、FT3和FT4升高,TSH降低,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诊断标准。32例患者白细胞减少程度为,有14例患者Ⅰ度白细胞减少(3.0~3.9×109/L),10例患者Ⅱ度白细胞减少(2.0~2.9× 109/L),6例患者Ⅲ度白细胞减少(1.0~1.9×109/L),2例患者Ⅳ度白细胞减少(<1.0×109/L)。

1.2 方法

32例患者均使用甲硫咪唑或丙基硫氧嘧啶抗甲状腺功能治疗,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发现白细胞下降,白细胞在3.0~3.9×109/L患者继续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白细胞2.0~2.9×109/L的患者均停用抗甲状腺药,同时给予患者常规口服维生素B410mg,3次/d,口服利可君20 mg ~40mg,3次/d,升白细胞治疗;白细胞下降<2.0×109/L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外同时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50μg-300μg/天,目的在于刺激骨髓增生,2例白细胞减少<1.0×109/L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外同时予保护性隔离,合并感染患者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每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并持续稳定后停用皮下注射升白细胞药物,继续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维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本疗效判定标准将其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三个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显效:连续二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恢复正常范围(≥5.0×109/L)或由<2.0×109/L上升达4.0×109/L以上并持续2周以上;好转:白细胞计数上升至3.0×109/L以上,且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并多次连续查检维持2周以上;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增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白细胞计数,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比较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的白细胞技术。再运用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进行比较,P<0.05即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显效,好转和无效

本文研究患者中,21例显效,占65.62%,好转9例,占28.12%,无效2例,占6.25,好转率为93.75%。患者用药治疗前的白细胞为(3.1±0.5),治疗6周后的白细胞为(4.3±0.7),治疗前后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白细胞的致病机理共有以下几个方面,如机体末梢血管会在甲亢时不断扩张,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白细胞。当前临床上治疗甲亢普遍运用的药物为咪唑类和硫脲类,然而药物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和发生药物性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再例如抗白细胞产生抗体时会对脊髓内各阶段幼稚细胞造成破坏,同时还会抑制粒系定向干细胞的常熟和生长,从而导致粒细胞、白细胞减少。此外,患者在发病时普遍存有血液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皮肤损害等其他器官损害。上述几种损害中会造成患者循环系统中白细胞减少、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或不断增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主要表现为血液系统异常异常。甲硫咪唑或丙基硫氧嘧啶为常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此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阻止摄入到甲状腺内碘化物的氧化及酪氨酸的偶联,从而阻碍甲状腺素( T3)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合成。甲流咪唑对骨髓的细胞毒作用,选择性抑制骨髓粒细胞生长,使其核算代谢受到影响,有时还会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生成产生抑制,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患者白细胞本身蛋白或附着的蛋白质结合而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引起粒细胞聚集的抗体IgM、IgG或形成免疫复合物,破坏骨髓造血细胞或阻碍其细胞成熟,也可直接破坏成熟粒细胞。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粒系祖细胞分化、增殖及中性粒细胞释放,并提高细胞功能,降低感染,缩短感染期限。全部病例白细胞减少均发生在甲巯咪唑员缘耀源缘皂早辕凿治疗阶段;表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与甲巯咪唑用量有关,因此在此期做好外周血白细胞的监测十分重要。我们建议在治疗后的最初猿个月内应每周监测血常规,密切观察白辕粒细胞的变化。

综上所述,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原因为药物毒性和遗传易感性,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用药前后应密切监测血常规,掌握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必要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

参考文献:

[1]凌晓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白细胞减少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555-556.

[2]陆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白细胞减少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9):2373-2374. [3]曾小红. 黄芪注射液治疗甲巯咪唑引起甲亢患者白细胞减少症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2).

[4]吴昱.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症45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32-433.

[5]曹长春.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 2011, 06(12):1517-1518.

论文作者:韦爱芳 韦金华 韦亚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分析论文_韦爱芳 韦金华 韦亚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