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与我国素质教育的比较_素质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与我国素质教育的比较_素质教育论文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兼与中国的素质教育相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国的教育一度曾是日本学习的典范。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日本也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强调“生存力”的培养。尽管日本没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是其内容与中国的“素质教育”有共通之处。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日本在55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同时教育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回顾其教育历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战后到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

1.战后到50年代中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国日本的教育面临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日本文部省在9月15日发表了《建设新日本教育方针》,宣布建设和平的国家、道义的国家,但是同时提出“更加努力保护维持国家体制”。为此,GHQ针对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相继发布了“四大指令”,清除国家神道、军国主义的一切行为,停止开设修身、日本历史、地理等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课程,为战后日本教育的改革打下了基础。1946年11月3日,新的日本宪法公布,强调民主主义、和平主义、放弃战争等。基于新宪法的精神,《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颁布,确立了战后教育的新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学制改为6、3、3,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至9年,新设了社会科、家庭科,制定《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教员实行资格制、公务员制,同时废除了旧的“教育敕语”,设立了“教育刷新委员会”,具有分权性质的《教育委员会法》和《社会教育法》的颁布,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进的教育体系。

2.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从“55年体制”(注:1955年,日本社会党左右两派于10月13日合并。受此影响,日本自由党、民主党也于11月15日合并组成自民党。从此日本确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因此事发生在1955年,故称为“55年体制”。)开始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日本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时期。在中央集权官僚制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下,对教育的内容、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德育”课程,提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主张。60年代开始提倡“能力主义”教育。另外,还实施了提高教师待遇,教科书免费,奖励就学,振兴私立学校等一系列措施,使日本的中初等教育迅速普及。但是由于日本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下的产业结构的改造,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教育上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在70年代初,日本的GNP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是泡沫经济的后果也逐渐显露。在普通教育普及的同时,由于高速经济成长对高学力的要求,升入名牌大学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平均主义”教育下,以及多年实行的“知、德、体”——“三育主义”的影响下,为迎合应试需要的“课外补习班”应运而生,课后去“课外补习班”的中学生增加了,自然体验、生活体验的机会减少了,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今成为日本教育一大问题的“拒绝上学”等现象已逐年增多。为此,日本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1977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的“宽松和充实”,预示着改革的方向。

4.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面对上述教育现状,1984年,中曾根首相主张设立“临时教育审议会”,开始对日本的教育进行新的改革。在教育各领域开始确立“重视各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理念、新学力观。为配合改革,1989年修订学习指导要领,增设了“生活科”,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社会科”解体,分为公民科、地理历史科,教育体系开始导向“终生教育”。

随着21世纪的来临,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成为重点。1997年,“推进教育改革大纲”制定,同年文部省“教育改革实施本部”设立。此后,每年都对《教育改革计划》进行修订。2000年3月,日本首相个人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设立,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为中心的、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全面展开。

二、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

战后55年期间,日本的教育尽管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新世纪的到来,众多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各国都在进行迎接21世纪的教育改革大趋势下,改革日本教育以顺应时代要求及社会实际状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此,日本文部省针对日本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形势,不断修改教育改革计划,制定出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计划。

(一)日本教育的现状。

已经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集约型的“知识经济社会”,在科技发展的支援下,国际化、信息化程度将会更高,对教育的要求也将更高。战后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目前仍处于不景气的状态,振兴日本经济,首先必须振兴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教育。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注:指夫妇只与自己的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小家庭现象。“核家族”一词源于英语nuclear family,是美国人类学家G.P.Murdock提倡的观点。)、城市化等日本社会现存的问题,又导致了日本教育许多问题的产生。

首先,由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实现了物质的极大繁荣,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因此发生了极大变化,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生活条件优越,科技的进步使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物质条件丰富下的不成熟现象”,青少年丧失进取的目标,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行动的能力以及忍耐力下降,显得无朝气。“回避摩擦的一代”、“缺乏生活经验综合症”、“无朝气、不关心政治”等批评文字经常见诸于日本的报端。

其次,在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据日本文部省于平成12年11月14日发表的《我国的文教施策(教育白皮书)》中的统计数字,在平成11年度,日本中小学生发生的“欺负虐待”事件为31396件;“拒绝上学”人数为130208人;校内暴力事件为31005件;高中生退学率为2.6%(111371人)。较以前相比,上升趋势明显。

另外,由于以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对高学力的要求,推动了偏重学(校)力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导致应试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陷于仅传授知识、偏重知识记忆的境地,产生了“高学历、低学力”的怪现象。在过于强调平均主义的日本教育现状下,作为一种连锁反应,过早感受到应试竞争压力的小学生也不得不去“课外补习班”。学校中有助于儿童全面成长的生活体验等教育活动减少,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

面对上述日本教育的现状,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根据平成10年4月28日修订的日本《教育改革计划》及日本首相个人的教育咨询机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的报告书,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如下:心灵的教育,实现能发展个性、可多样选择的学校制度,促进在教学现实中尊重自主性的学校建设,推进大学改革和研究活动的振兴。

在此方针下,机构改革后的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发布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三、中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比较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纵观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内容,中小学的教育改革是主要的。在日本文部省于平成10年12月14日公布的《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和《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平成14年4月1日实行)以及平成11年3月29日公布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平成15年4月1日实行。注:以下均略称《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充分体现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教育改革战略重点。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重点是“生存力”的培养,而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素质教育”。日中两国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上,尽管提出的目标从字面上看是不同的,但是从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做法上来比较,却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选择中日两国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比较分析。

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生存力”,即“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生存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生存力越强,其发展空间越大。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也是培养生存力及创造力所必需的。中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需要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由此看来,日中两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基本能力的养成,着眼培养创造能力。

“生存力”的培养,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宽松”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经济上的,但最主要的是时间的“宽松”。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首次明确规定学校完全实行每周5日授课制,总体课时削减约三分之一。增加了课外时间,更利于体验生活等活动的开展。同样,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国教育部公布“减负‘十四条’措施”,重点也是控制中小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为培养“生存力”,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体现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基本内容与中国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

1.充实心灵的教育。“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2.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

3.创设综合学习时间。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创设了“综合学习时间”。这是前所未有的。其学习课时多达中小学各学年课时的十分之一。“综合学习时间”强调“横向的、综合的”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判断、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培养在解决问题及探索活动中自主地、创造性地行动的态度,能思考自己前进方向的能力”。学习活动突出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社会志愿活动等。针对面向21世纪的国际理解的学习内容,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外语有了新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外语,开展体验外国文化、生活的活动。初中的外语课由原来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从初一开始学习。针对国际社会“信息化”的需求,从小学开始就要求熟悉计算机、互联网,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从2001年起,日本中小学全部上互联网。另外,实施“综合学习时间”更强调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总之,“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立,扩大了学习领域,突出了“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在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中国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其目标是造就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求的社会主义新人,即“三有”、“三个面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接触自然,了解社会。这些目标和内容与日本教育改革的“综合学习时间”的创设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人才而推出的。

4.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

中国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视。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继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列为重点。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5.教育制度的革新。为了保证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正常进行,必须对不适应教育改革的有关教育制度也进行改革,为此,日本政府从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立场出发,对有关的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公立中小学入学区域弹性化,扩大了学生择校自由,实行教育自由化、市场化;初高中一体化,即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取消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学校制度复线化,高中类型多样化、弹性化,在原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高中、学分制高中、跳级制高中等。中国为实现“素质教育”而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取消重点中、小学的设置,实现"3+X"的高考改革等。

通过上述考察比较,可以说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除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外,还要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本文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日中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比较,以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参考。

标签:;  ;  ;  ;  ;  ;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与我国素质教育的比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