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_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_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关于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初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济南市论文,水资源论文,优化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济南市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鲁中山地西北部,南邻泰山,北依黄河,地势南高北低。地质构造较复杂,主要以低山丘岭、山前平原、沉降堆积平原水文地质区构成。境内有黄河流域、小清河流域、海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随着济南经济发展和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日渐紧迫的水危机及其衍生出的生态问题使得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以追求水资源开发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 济南市水资源概况

济南市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和过境河流两大部分。大气降水形成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河系指黄河、徒骇河、德惠新河。全市总面积8154平方公里,下辖10个县(市)区,总人口557.6万人,其中济南市区260.6万人。现有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82座,塘坝900余座,水库塘坝拦蓄能力达4.3亿立方米;有邢家渡、田山、陈孟圈、胡家岸等大中型引黄灌区10处,引黄控制面积210万亩。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1.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90万亩。济南市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654毫米。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8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5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十分之一。我市水资源具有总量不足、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一和地域分布不均等特点。济南市为资源性缺水地区,是全国重点缺水城市之一。

2 关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2.1 概念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将多种可利用水资源在各子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调配,以实现有限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1]

2.2 配置思路

基与区域水资源特性,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供需态势,立足于区域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遵循“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原则以及宏观调控、总量控制、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有限性、高效利用、经济性、合理定价和税务一体化原则,以水资源的一次供需平衡、二次供需平衡、三次供需平衡为主线,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2]

3 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手段

3.1 行政手段

作为综合性水资源短缺的大城市,济南市面对水资源管理体制尚难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协调处理好水资源管理中的种种矛盾。水资源管理必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济南市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理办法》、《济南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分别与1994年和1996年经山东省人大批准,由市人大颁布实施。认真贯彻实施《水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制定符合济南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法规和规章,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把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切实做到依法管水,依法治水,依法节水,依法用水。通过加强执法力度,严格实施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定额用水、节约用水。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统一法规,统一政策和统一规划,对水资源使用权和用水指标统一分配,对工程布局和开发方案统一决策,建立统一的水资源宏观调控和微观定额指标体系,确定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水商品价格,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济南市在当前的水资源状态下只有首先保证政府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合理的水指标控制体系及“以水定人口,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济南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工程手段

努力建设四大工程,实现供水保泉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3]

3.2.1 资源工程

建设优化配置的水资源供给体系,关键是解决城市水的供需矛盾,按照市委、市政府“积极引用黄河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济南市水利局实施卧虎山水库续建配套工程、东湖水库供水工程、“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渠工程,这些工程全部完成后年增加城市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全市达到日共水158万吨的目标,可满足本世纪初230万人口用水需求。其中东湖水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配套项目,东湖水库位于济南市章丘市高官寨镇和历城区遥墙镇,由围坝、入库泵站、出库泵站、泄水闸、截渗沟等组成,是济南市东湖供水工程的调蓄水库。水库总库容580万m[3],年供水量820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30万立方米。该工程由引水、调蓄水库、输水、净水厂、配水五项工程内容组成,引水工程包括引黄工程和引江工程,引黄工程利用胡家岸引黄灌区原有工程引水至调蓄水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配套建设引江工程,提取江水至调蓄水库。调蓄水库总库容3620万立方米,占地6.7平方公里。作为济南市济南市“十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东湖供水工程对优化济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实施供水保泉,推动济南市生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湖水库建成后可大大缓解济南市东部地区供水紧张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并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而济南市老城区,北邻、西郊通过鹊山、玉清湖等水源工程建设,均已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客水联合供水。另外要搞好南部山区综合治理,在山沟兴建拦水坝、塘坝、蓄水池等购到蓄水工程,增加济南泉域的水源补给;同时实施水库加固增容和向市区供水工程,着眼从区域内增加水资源储量。

3.2.2 民心工程

3.2.2.1 分质供水工程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使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优质水,济南市将逐步实施分质供水和泉水先观后用工程。分质供水狭义地讲就是指以地下水或自来水作为供水水源,经过深度处理后,另设管网供应少量可以直接饮用的纯净水,而将原有城市公共供水作为生活用水。在居民生活密集区以优质地下水作为水源,重新铺设管道进户,使居民直接饮用管道纯净水,并保持原有的供水系统作为其他生活用水。而居民生活区相对分散的地区,则可以建立净水站,采用桶装水的方式达到饮用优质地下水的目的,这样既节省了投资、减少工程量及城市道路的破坏,又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分质供水系统。该工程应作为济南市今后水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充分发挥客水、地表水供水能力,并实施污水处理回用的情况下,主城区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可降至每日26万吨。

3.2.2.2 先观后用工程

从提高泉水综合利用效益出发,按照先实现旅游观赏价值,再用于城市供水的思路,改变取水方式,逐步全部关停主城区内的560眼企事业单位自备水井和108眼自来水公司水井,全面实施泉水先观后用工程,改地下取水为地上引水,建设泉水观后处理水厂,在力争保证城市供水的同时,实现市区四大泉群常年喷涌,恢复“天下第一泉”的声誉。

3.2.3 碧水工程

3.2.3.1 中水利用

济南市针对污水处理回用和中水实施建设进行科学研究和试点建设工作已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中水利用工程。但中水利用在济南进展缓慢,利用量极少,必须通过行政、技术手段加大中水利用量。

3.2.3.2 污水资源化

加快污染企业的治理和废水处理,结合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料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减轻水环境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地及其水环境,实施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特别是市区的护城河、大明湖及小清河,沿线排污要达标排放,并逐步实施雨污分流。另外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加大污水处理回用量。加大资金投入配套管网建设将是有效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大工程。

3.2.4 生态工程建设

十五规划中明确规定加强泉水涵养区的生态保护,搞好城市环境绿化。完善强渗漏地段拦蓄水保护设施,建设一批拦蓄水坝,增加泉水源头补给。大力推行喷灌、滴灌和微灌等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农业灌溉对泉城地下水的影响。继续实施大环境绿化,提高泉水补给的持续能力。搞好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建设,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大力开展城市绿化,继续抓好“一环九射”绿化工程,改造新建中山、大舜等一批城区绿地广场和公园,加强住宅小区绿化建设,减少城区硬化面积;建立城市功能区之间缓冲绿化带、城区边缘防护绿化环带和河道绿化带;加强荒山、荒滩、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好沿黄防风固沙林和平原农田林网,大范围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区域降水量和城区渗透面积,使泉城地下水的日补给量逐步达到40万吨以上。2001年秋济南市南部山区拦蓄回灌保泉试验见成效,水利部门先后实施的两次玉符河回灌补源保泉试验证明,西郊玉符河一带是强渗漏区与济南市区水利联系密切,是保泉补源的理想地区。在西郊玉符河上建设回灌补源保泉生态工程主要有水源工程和回灌工程两部分组成。通过工程实施年补给泉城地下水5000万立方米,在正常将于年份及现状控制开采地下水等条件下,可实现泉水的常年喷涌。[4] 因此生态工程的实施是济南市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经济手段

3.3.1 水权的明晰

目前的“产权模糊”是阻碍水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明晰水权已经成为水利市场化改革的迫切任务。

3.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弹性系数

一些国家的实验表明,水价对促进节水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引导水资源的利用从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济南市实际情况和水资源需求程度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合理的确定出水价弹性系数。同时对水资源利用实行定额管理,对社会上的每一项产品或工作的具体用水量及市民人均用水量做出明确规定,做到层层有指标,人人有定额。一旦用水量超过指标,实行加价收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水资源引向市场,调整和完善水价政策,充分体现水作为特殊资源的性质和价值,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既促进节约用水,又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运用经济杠杆加强调节,实施计划用水与超计划用水分开计价的调控措施,作为为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优化作用。

3.4 科技手段

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近而运用数学模型对水资源进行决策优化配置。

3.4.1 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济南市政府应组织技术力量,积极研究和推广高新技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前提下降低水的取用量。[5]

3.4.2 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污水资源化是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济南市由于水污染控制的相对滞后,城市排放的污水绝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而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河流水质污染,同时也影响市政水源水质,造成大部分的饮用水源水质较差,形成水质性缺水。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既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根据济南市自身特点依靠科学技术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努力实现废水资源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济南市盖家沟污水处理厂据估计到2010年可是现再生回用水资源量达2亿多立方米将成功实现节水目标。

3.4.3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高新技术,建立“济南市水资源实施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加强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监控,为保持泉城特色,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6]

3.4.4 另外还应积极推广中水处理技术,对3×10[3]m[3]/d以上规模的集中排水,均应建立中水处理系统。[7]

标签:;  ;  ;  ;  ;  ;  

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_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