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社的管理_经营管理论文

论出版社的管理_经营管理论文

谈谈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管理论文,出版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社并不因它经营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书出名。”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反过来说:“出版社出了好书,可能因而出名,但如果不善经营,出版社可能倒闭。它所出版的好书,仍然是好书,由经营能力强的出版社继续出版。但原先的出版社却消失了。因此,能长期存在的著名出版社,必然是既出版好书,又善于经营的出版社。”这些话在资本主义社会,能够成立,因为有充分的事实作证。我国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创办了很多进步书店(包括鲁迅创办的未名社),都是出版好书的出版社,但大多寿命不长。夭折的原因,不完全是国民党的迫害,更多的是经营不善。这也可以作为上述判断的佐证。建国以来,国有出版社没有一家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这不应完全简单地认为国有出版社都经营良好,也不应看作是国有出版社之福。

回顾一下中央以及中央出版领导机关历年颁布的方针政策文件对出版社经营管理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是有意义的。这里所说的文件,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政务院)、中宣部、出版总署、文化部、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所制定或颁发的文件。

1950年的文件,强调出版与发行分工,出版与印刷分工,出版社要摆脱印刷、发行工作。对出版社的要求,提到的是编审工作、作者工作、校对工作、装帧插图等等,基本上属于编好书、出好书的范畴。没有提“经营管理”,只提到管理费用应合理地降低,以便逐步降低书价。当时对出版社定性为企业,在计划经济大环境制约下,是一种很少自主经营权力、没有自负盈亏责任、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企业。这是单纯生产型的企业。这个文件指导我国出版事业达20多年之久。

1978年,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举,文件强调的是加强规划,改变书刊品种少、出版周期长、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没有提“经营管理”,但提到要恢复财务工作、后勤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

1980年的文件强调的是作者工作、编审工作、校对工作、宣传评价工作。首次提出要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指出:既要按照出版工作的任务和规律,努力为繁荣科学文化作出贡献,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这个文件的经营管理,主要内容是加强经济核算,节约使用资金,节约经费开支等等,即经营管理的经济方面。它首次提出出版社要有一位副社长主管经营管理工作。

1983年的文件,提出出版部门要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各个环节上克服浪费,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注意经济效果,但决不能单纯追求利润。第一次正面提到经济效果,可以说是一个突破。

1984年的文件,首次提出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是一个更大的突破,但对生产经营型并无具体的阐述。

1985年的文件,继续强调要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意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肯定了出版社有搞好企业管理的必要,认为坚持出版社事业单位的性质,实行企业管理,是可取的。对出版社经营管理的要求更加清楚了一点。

1988年的文件,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出版社必须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使出版社既是图书的出版者,又是图书的经营者。为适应这种转变,就需要积极而又稳妥地对出版社原来的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人事体制、分配体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出版社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出版社的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和改善经营,是为了从各方面创造条件,以保证多出好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到目前为止,对出版社加强经营管理最明确最具体的一个文件。它说明了加强经营管理的目的和奋斗目标,提出了划分生产型出版社和生产经营型出版社的界线,说明了出版社转型应包括的具体内容。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了经营管理委员会。

1994年新闻出版署提出了逐步实现新闻出版工作由规模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移的方针;提出了出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体现出版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新闻出版署领导同志的讲话中提到:“从体制改革的角度说,新闻出版业正从传统的事业管理为主转向产业管理为主,并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实行两个具有全面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6年,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对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作了全面的部署。

从以上的回顾看,时间越前,对出版社经营管理的要求越少越低;时间越后,对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要求越多越高越具体越重视。1978年以前,出版社基本上是单纯生产型或生产型;1984年提出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距今已13年了。

我一向关心了解出版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我注意到,自从出版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已出现了一批经营管理水平很高的出版社。他们出版了不少双效好书,每种图书的平均发行量和全社图书的总发行量迅猛增加,出版社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翻番,各项工作有明显的改善。他们的成功经验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从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所获得的丰硕成果。他们的成就值得庆贺,他们的宝贵经验必须推广。

1996年8月, 我参加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经营管理委员会的一次会议,对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情况作了一次很粗糙的调查。我得到的印象是:出版社确实已经注意经营管理了,基本上已经从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了。但从总体来说,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还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我又学习了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文件,我认为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出版工作也完全适用。我国出版工作经营水平之所以不高,就在于受到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体制的束缚以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粗放型经营的积习难改。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体制,需要有较好的理论准备,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兹事体大。相对来说,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比较容易落实。关于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型经营这两个概念,许多同志是熟悉的,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中都可以查到。《新闻出版报》还特地刊载了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新解释的资料。粗放经营的含义不限于浅耕粗作,集约经营的含义也不限于精耕细作,但集约化经营与集团化经营、规模经营不是同义语,它们是有联系有区别的。当前出版工作中的粗放经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碰到,报刊上也时有反映。我国出版业在经营管理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们是粗放型,人家是集约型。如果在我国出版业中开展一场“查粗放、谋集约”的讨论,对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定大有裨益。我不揣简陋,提出若干条粗浅意见如下,作为引玉之砖。

①在出书计划上,要树立“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思想,坚决压缩新书出版种数(重版重印书种数不压缩),砍掉平庸的和太多重复的选题。多品种低效益是出版工作中最严重最普遍最典型的广种薄收现象。

②加强编审工作和校对工作,精编精审精校,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杜绝粗制滥造现象。

③重新树立“作者是出版社衣食父母”的思想,尊重作者的劳动,维护作者的权益,团结巩固老作者,培养发掘新作者。对作者的来信来稿要及时处理。及时给作者支付稿费和发给样书。接受了稿件要订出版合同并切实履行合同。未经作者同意,不得随便修改作者的稿件。把出版作者的著作看作恩赐、自居于“老板”地位而把作者看作“打工仔”,这种态度非常要不得。

④珍惜出版社的保留书目和拳头产品,需要修订的要及时修订。特别是工具书,决不能一劳永逸,十年二十年不更新。要防止重蹈工具书老化、拳头产品惨遭淘汰的覆辙。

⑤著作出版后发现有错,要谋求修改补救之道,不应将错就错,贻害读者。

⑥翻译作品,必须经专业熟、外语水平高、有译书经验的人校订。已出版的译作,如原书有价值,发现译文差错很多,应修订再版;不应不管不顾,听之任之,以讹传讹。

⑦科学技术书籍和学术著作,应编印索引,以利读者检索。不编索引,是我国出版工作与发达国家出版工作间的一大差距。1957年文化部出版局曾发文提倡,但几十年来改进很少。

⑧出版社应注意宣传和介绍所出版的好书。各行各业现在都已注意对产品的宣传推广,但“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在出版界却好像根深蒂固。出版总署1954年曾发文提倡,可以找出来看一看。目前的情况是:广告少,但无效和微效的广告却经常能看到。广告内容应主要宣传和介绍所出版的好书,登在潜在读者(需要该书的读者)看得到的报刊上。要提高广告的制作质量,现在的出版广告远远没有达到30年代生活书店的水平,有的广告甚至低于商务印书馆民国初年的水平。出版社应定期编印精美的图书目录,免费赠送读者。

⑨出版社要办出特色,不仅表现在出书内容、经营管理和服务态度上,在装帧设计(包括正文的编排设计)上也要有特色。

⑩重视发行工作,注意发行队伍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发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地位待遇。吸收发行人员参与选题计划的制订工作。从确立选题之日起,研究和制订做好发行工作的计划,求得最好的发行效果。自办发行是做细做深发行工作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做好发行工作的唯一途径。应因书制宜、因地制宜,与新华书店商量,共同做好发行工作。要支持书店方面为改进发行工作而提出的合理要求。

⑾重视出版社的门市工作。备书品种多,到货时间快。新书要突出陈列,在门口要设立醒目的新书广告牌。工作人员要努力学习,熟悉本版书出版情况,能向读者推荐新书,能向编辑部反馈读者意见。不能把不适宜做发行工作的人员放到门市部滥竽充数。

⑿重视图书的邮购工作。读者为了急需,在别处买不到才汇款写信来买书,要尽力不使读者失望。要把邮购工作看作是出版社与读者交朋友的工作。把邮购读者的姓名、地址、职业、爱好等资料制成档案,一旦来买过书,就经常与之联系,征求对图书的意见,寄给出书目录和新书介绍,锲而不舍。收到了信款不及时复信寄书,应看作事故。对邮费和包装费不要算得太精,出版社稍稍吃点亏也是合理的。

⒀出版社应有充分适量的图书库存,这是保证满足读者需要的物质基础。售缺的书要及时重印,严格执行《著作权法》第31条的规定。研究合理库存的构成、量和度。头脑发热,过量印书,导致大批报废,往往是出版社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缺乏适量的库存,该重印的书不重印,也是对作者、对读者、对作品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⒁对出版业务要不断学习,深入钻研。随时注意出版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新问题。领导同志要带头阅读出版专业书刊,并组织全社同志阅读研究讨论。

⒂提倡出版社职工总结经验,撰写研究出版工作的文章。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文风。写文章要首先弄清事实,弄清概念。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不要故作高深,写得晦涩难懂,使人不能卒读。

⒃出国访问,要预作准备,了解访问国家的基本情况和出版工作情况。要明确访问目的和目标,带着问题去访问。访问时要仔细听,做笔记。没有讲清楚或听清楚的地方要进行核对,不能含糊其词。要带回可供参考的资料。回来要向同志们做报告。出国花费甚贵,机会难得,责任重大,不能掉以轻心。

⒄出国办展览,更要预先做可行性研究,要衡量所花费用与收效能否平衡。

⒅向上级向社会汇报工作,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切忌浮夸。对待批评,应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⒆要用人唯贤,不是用人唯亲。领导干部要实行亲属回避制度,领导同志配偶绝对不能在同单位工作。新进人员要经过考试,择优录用。严格控制职工人数,尽量实行合同工制度,尽量利用社会力量。

⒇重视财务管理。领导干部要经常研读财务报表,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合理使用资金,尽可能压缩银行贷款,减少利息支出。没有可靠保证,不赊帐卖书,尽力避免坏帐损失。严禁贪污,杜绝一切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等腐败行为。经营副业,要慎之又慎,要有利于发展主业,保证不使国有资产流失。年终结帐,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得弄虚作假,搞虚亏实盈或虚盈实亏都是错误的。要按章纳税。掌握财务工作有一定难度,出版社领导不懂财务往往是出版社经营招致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21)积极稳妥地引进新技术,对出版社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是集约化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切切实实注意效果,不图表面好看,不搞花架子。

(22)第一把手要亲自抓经营管理。经营管理首先抓编辑工作,以编辑工作为中心,也抓编辑工作以外的各项工作。要防止短期行为,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等缺乏远见卓识的思想。

以上只是信手拈来,肯定是挂一漏万,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是细枝末节。但有一点是可靠的,即它们决不是无的放矢。

我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过好多位杰出的出版家,最有名的是张元济和邹韬奋。他们胸有大志,奋发图强,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在经营管理方面,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标签:;  

论出版社的管理_经营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