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陈雅倩

陈雅倩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江苏 邳州 221300)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的有关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对我院2014年收集并全国监测网上直报的10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1例ADR中年龄在19岁到59岁之间占最多,为 41例,占40.6 %;抗菌药物居首位,为55例,占54.4%;静脉给药引起ADR最高,为82例,占81.1%。结论:加强ADR监测、重视ADR报告、降低ADR发生率、提高ADR的预防,保证临床药物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73-02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作用,给病人带来痛楚不适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变态反应、毒性反应、药物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菌群失调、药物依赖性等,均属于药物不良反应。[1]。在合理用药监测工作中ADR的收集、报告和分析评价是及时发现药物不良事件警戒信号的最主要方法。现对本院2014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总结,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提供指导性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数据库检索统计功能,以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标准进行检查,收集我院2014年1月-12月的ADR报告符合标准的101例。按照国家ADR监测系统的报告要求进行填写,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引起ADR的药物、剂量、用法及主要临床症状,可能引起ADR的合并用药情况,既往ADR情况及家族ADR史等有关项目。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对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涉及药品种类,以及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评价。

2.结果

2.1 ADR的性别与年龄分析

101份ADR报告,男性49例,占48.5%,女性52例,占51.5%。年龄最小为2个月,年龄最大为83岁,其他各年龄段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101例ADR报告与性别及年龄分布

2.2 ADR与用药途径分析

101例共3种给药途径,静脉滴注82例,占81.1%,口服给药途径18例,占17.8%,阴道给药1例,占1.1%。

2.3 ADR的报告人员分析

药师86例,占85.1%;医师8例,占7.9%;护士7例,占6.93%。

2.4 ADR与药物类别发生构成比

101例ADR报告,涉及引起ADR的药物48个品种,其中抗菌药物18个品种,抗菌药物55例,占54.4%,中药制剂21个品种,中药制剂38例,占37.6%。抗菌药物例报告涉及的药品分类和例次构成比统计见表2。

表2 101例ADR涉及的药品分类和例次构成比

2.7 ADR的严重不良反应9例,其临床表现全身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肝功能异常等。

3.讨论

3.1 ADR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因素(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等)密切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7岁以下和青壮年人群不良反应所占比率相对较高,提示婴儿及青壮年是ADR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稍有用药不当就可能引发药品不良反应[3]。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由于身体机能还未发育完全,对药物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窄,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较高,因而对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患者用药应慎重。因无法统计出我院全年总病人数的年龄与性别构成比例,加上ADR漏报等因素,尚不能明确各年龄段患者的ADR准确的发生率,因此,这一组数据只能相对说明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及身体机能状态有一定关系而与性别因素关系不大。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更应当关注儿童及青壮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在101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注射, 注射剂使药物能更快地吸收或直接进入体循环,药物发挥作用快,因而受到临床医务人员与患者越来越多的青睐。但是,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和危害也因此而更加严重,尤其是对于一些儿童、老年人、身体虚弱的重症患者和高敏人群更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容易导致死亡。在临床药物治疗中优先选择口服给药,在临床制定给药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途径,能口服的尽量不要注射,尽量避免使用静脉给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以及不必要的经济负担。静脉给药时要密切观察,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3 ADR与报告人员关系

发挥药剂科及临床药师的作用,临床药学室应积极发挥作用,普及ADR监测知识,更全面的介绍国家药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用药宣传,认识ADR监测的重要性。不断收集ADR信息,对于ADR时常发生的药品应引起重视,避免重复发生,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制度,及时和临床医生沟通、交流,才可以将ADR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建立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奖励制度,表彰年度ADR报告科室和个人,对报告不佳科室通报批评。同时需加强宣传教育和举办ADR报告表的填写专项培训,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院的上报工作大部分是药师上报。

3.4 ADR的发生与抗感染药物的关系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在品种和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药物,与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致。

在101例ADR中抗菌药物55例,占54.4%。主要原因:目前医疗机构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无指征应用、品种选择不当、超剂量用药、无指征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现象。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认识不足,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耐药现象,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较广、用量大,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将不良反应的监测作为工作的重点。因此,医院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分级管理,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3.5 ADR的发生与中药的关系

抗生素、中药、解热镇痛药已成为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三大祸首。中药历史悠久,药性温和。近年来中药的新制剂、新剂型越来越多,不良反应报告越来越多,逐渐引起各方面重视,卫生部于2010年出台《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逐年递增,中药注射剂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很严重,由于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因中药注射剂要求单用,不能和其他其他药物同一容器内使用,临床上经常混合使用,从而ADR的发生率增加。

在临床应用上,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与监测很重要,在使用大容量中药注射剂时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6 ADR损害的临床表现

101例ADR报表中以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为65例,占64.6%,最为明显。临床表现以荨麻疹和皮肤红肿瘙痒最为常见,这可能由于荨麻疹多发生在四肢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也不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常引起药疹的种类: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中成药注射剂、抗生素药等最为常见。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17版.25.

[2] 张淑玲.中国当代医药,2011,11(18),31:162-163.

[3] 季敏,谢培晨.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2.

论文作者:陈雅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  ;  ;  ;  ;  ;  ;  ;  

2014年10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陈雅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