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问题情境创设的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情境论文,形式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具体目标中着重强调了“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目标表明新课程将倡导一种综合的课程目标,即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整体发展。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必然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也必然会引起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问题式情境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改革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题解决法教学被引入我国后,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就这一方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模式进行了探讨,但他们大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使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上,对作为问题解决教学起始阶段的问题情境的创设相对来说着墨不多。而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问题解决法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点自己的看法。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其中包括应掌握的未知的关系、活动方式和条件。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的东西产生一种需要,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提出问题,使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问题情境必须坚持以下的原则
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问题应该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一个部分又是很重要的。
3.问题应该是实际问题,是基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能够与学生的个人经验与生活密切相关。
4.问题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鼓励他们去探索。
5.问题能鼓励学生做出可以检验的预测,并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有效地进行评价。
6.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协作学习中共同构建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新现象或新事实,由此产生问题。在讲述“量变和质变”这一节课程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在《百喻经》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愚人感觉到肚子饿了,就买了六个饼吃,但是一直不饱,直到吃了第六个半才感觉好多了,然后此人狠打自己一个耳光说“早知这半个能够吃饱,我就不吃前面的六个了”。同学们大笑之余我就顺势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判断他是什么人?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我们如何理解这种行为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吗?用哲学原理来概括这是什么原理、它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的问题。在学习“银行和储蓄,债券和保险”这两个问题时,要求学生去调查一下家里或者相关的人员,自己动手做一份家庭投资的计划表。尽管是一次课后的小作业但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通过调查或者是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充分的思考明白了投资和风险的道理。同时也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诸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和“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并且都有一定的理论和事实的依据。这样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初步有了投资和如何选择投资的观念,为未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布置旨在解释某种现象的问题性作业。在讲述价值规律的时候,给同学们留一个思考题,简单介绍梵高的一幅向日葵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通过这个问题来让同学们思考: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这种上下波动对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思考一下一些世界名画和一些珍贵的艺术品的价格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吗?为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个问题的?是否可以列举一些事例来说明呢?
4.通过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分析现象中的事实,产生问题情境。在学习高二年级哲学常识时,学生遇到的一个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哲学上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哲学知识联系起来是学好哲学的起点,如“物质”、“运动”、“联系”、“发展”、“价值”等。因此,充分将一个具体概念的所有情境都展示出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情境的确认,学生就会在此基础之上加以概括和体验,最终形成对概念的理解。
5.提出假设,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产生问题情境。在讲述“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采用我们熟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问学生假定每一天的一个固定的时刻都有一只兔子来到同一颗树上撞死。这是不是规律?为什么?你如何认识规律的特点呢?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6.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引发问题情境产生问题。在讲述“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观因素的制约时给出了几组问题情境。(1)鲁迅先生的《药》里,革命者夏瑜认为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引起了人们什么样的反映?为什么呢?(2)一个人认为世界是有鬼神的,而且人生的命运完全是由上天所决定的,那么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的行为最有可能是什么呢?为什么?(3)一个人认为“垃圾是废物,而另一个认为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一个人认为管理就是支配,而另一人认为管理是促进每一个员工的发展和完善。”那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他们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做法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如何呢?(4)一个人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为社会奉献,而另一个人认为人生在世“为声色尔,为美厚尔”。那么他们面对自身利益和民族大义进行选择时,是什么样的表现呢?(5)给学生讲一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请同学们分析在故事中三个推销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后果呢?你对此如何评论?有什么启发吗?如果让你冬天去卖雪糕,你会如何做呢?通过这样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引入与自己实际生活相近的世界中,可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对学科抱有一种持久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组织学科之间的联系,利用其他学科与所学教材有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在讲述“认识的根本任务”时,结合地理学科的“四季更替和昼夜的交替”创设情境,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学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结合历史学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来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对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看待。同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哲学理论来看待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哲学的核心含义,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不仅作为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来进行运用。
标签:创设教学情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