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模式”的三个问题_中国模式论文

关于“中国模式”的三个问题_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三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1)03-0064-04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人类迈向现代化作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独特贡献,并形成了时下热议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既符合人类现代化的普遍逻辑,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逻辑。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综合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认真探讨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乘胜前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探讨中国模式的发展逻辑必须集中回答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

一、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中国模式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否定中国模式提法的学者认为,讨论中国模式对内有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僵化之嫌,对外有迎合西方国家借口中国模式捧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弊。[1]赞成中国模式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立足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长期探索形成的模式,中国模式不是绝对不变的模式,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模式。[2]还有学者认为现在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但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已经具有不同的特质,迟早会出现中国模式,对中国模式应该充满期待。[3]我们认为,中国模式是发展中的模式,中国从来不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有了这种理性的态度,中国模式就是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各种各样的模式都出现了比较严峻的问题,讨论中国模式不仅不会冲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而且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魅力和价值蕴涵,为当代中国发展添彩增色,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现代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模式,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主观认知,也是对中国经验的系统概括和总结。中国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客观根据,中国经验是中国模式的主观基础,中国模式是对中国道路的主观判断和中国经验的理论反映。无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都基于一个共同的事实,即中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有不同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我们讨论中国模式的内在根据。因此,讨论中国模式要有全球视野,同时要基于中国实际,只有在两者的视阈融合中,才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判。

中国模式的研究发端于国外,我们不能无视国外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和研究。但是,由于立场不同,观点肯定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迷信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种种说法。西方学者向来有一种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况且他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因而他们对中国模式做出的结论不可能十分准确全面和客观公正。讨论中国模式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这样才能牢牢掌握中国模式的话语权,不至于使中国模式成为西方捧杀中国的一个理论武器。

基于中国实际讨论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可以在总结中国经验和分析中国道路两个层面上展开。但是,无论在哪个层面讨论中国模式,有一点是不能不强调的,即中国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走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同时要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选择和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当前,讨论中国模式主要是认真总结中国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就是系统的中国经验。我们的事业在不断发展,经验还要不断总结,同时要注意总结教训,并要不断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中国马克思学的新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中国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基于中国道路理解中国模式,以下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模式,准确地说,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领导核心,是理解中国模式的关键,也是完善中国模式的根本保证。三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完善中国模式的政治保证。四是“四位一体”的战略格局是中国模式的基本架构。在经济建设中,主要是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取向的价值目标,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调节方式,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制度。在政治建设中,主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大政治制度构成的政治制度体系,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在文化建设中,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形成以公有制和民族文化为主体、世界文化多样性为背景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社会建设中,主要是党、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互相支撑的社会运行体系,民主、法制、道德和行政手段互相配合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发展目标上,就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实现构建和谐世界的发展目标。讨论中国模式必须把上述几方面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才能全面把握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

中国模式的精神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是现代化,这是讨论中国模式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内在规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取向,两者的历史结合使得中国现代化既具有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点,同时又具有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和普遍逻辑。因此,对于中国模式的精神实质不仅要从静态的社会形态角度分析,还要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动态发展视野考察,这样就既能明确和坚守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又能够使中国模式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成功经验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人更大的贡献。将中国模式置于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考察,必须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众多现代性问题,这样中国模式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就不难理解,担心提中国模式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僵化就实属多余。

二、中国模式的成就与问题

讨论中国模式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只讲成就而无视问题,这会导致因为缺乏忧患意识而丧失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的历史机遇;二是只讲问题而忽视成就,这会导致因为缺乏自信而遮蔽甚至否定中国模式的真理魅力和价值蕴涵。实际上,中国模式的成就和问题共同构成分析中国模式的现实语境,片面强调一方面而无视另一方面都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仅在理论上不利于深化中国模式的讨论,而且导致在实践中无法找到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的正确路径。总之,中国模式的成就和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既定事实,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科学分析,这才是理性看待中国模式的科学态度和分析中国模式的正确思维方法,有了这种态度和思维方法,才能谈得上中国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正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所强调的:“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中国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共同性问题,比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民主政治的法制化、文化价值观的构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生态文明的涵养、执政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人的主体性的提升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案。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期,现代性问题已经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出来,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加以科学解答。在解决现代性问题中完善中国模式,这是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的当务之急。

中国模式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不仅要置于人类现代化的整体历史进程中去考察,而且要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中去分析。现代性问题是中国模式无法回避的普遍性问题,但是,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国情使得我国的现代性问题具有复杂性、叠加性、多变性和不可复制性:前现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性问题共同浓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现实国情,传统落后思想和外来腐朽思想的干扰,我们在解决现代性问题上经验的缺乏,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异常棘手。究其原因,除了现代性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悖论性因素之外,无法否认的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主观选择上也存在某些失误。比如,我们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重经济而轻社会整体发展,重经验而轻科学发展,重自发而轻自觉发展,重引进而轻自主发展,重效益而轻社会公平,由此形成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平衡机制缺乏、劳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道德体系解体、政治腐败严重等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是必然的。应当看到,当初的选择是不得已的,但也反映了我们没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后发优势,有效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及时将相关制度的构建和社会政策的选择置于一个应有的正义位置,因而未能有效地避免一些本来可以避免付出的发展代价。

中国模式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我们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在于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对经济体制的有力支撑。这也是我们今后解决现代性问题不可动摇的两个基本坚守。今后,在经济建设中,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中,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其转化为公民自觉认同的基本信念并在实践中自愿遵从;在社会建设中,要切实解决好社会公正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国富的基础上实现民富;在生态建设中,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并应及时解决的重大现代性问题。而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现代性问题,除了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外,再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说,现代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中国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我们坚信,在解决现代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模式的价值必将更加凸显,其前景必将更加美好。

三、中国模式的价值与前景

中国模式坚持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能够成功引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遵循人类现代化的普遍逻辑,一方面强调中国历史境遇、文化背景、国情特点等方面的特殊性,正是这种基于普遍性基础之上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才使得中国模式有可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如果以中国模式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否定中国模式的普适性,把其仅仅看做一个地域性、特殊性的孤立存在,就会陷入抽象特殊主义的泥潭,这不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相反,如果以现代化的普遍性逻辑否定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规定,就会使中国模式的讨论陷入抽象本质主义的窠臼,从而产生把中国现代化等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谬误。[4]从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逻辑看待中国模式,显然,中国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其特殊性中包含着人类现代化的普遍逻辑,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邓小平就曾说过:“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5]135比如,中国在脱贫、引进外资、科技创新、“走出去”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就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模式坚持了理论和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生动地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昭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发展前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苏东剧变之际,资强社弱的暂时现象迷惑了众多人的思想,一时间“历史终结论”泛滥全球。然而,中国始终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默默学习西方文明成果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形成了令西方人刮目相看的中国模式。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人不得不认真对待和研究中国模式,这难道不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无奈认肯?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发展中国家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邓小平说:“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225今天,我们应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讨论中国模式,这样在中国模式的一些重大方向性问题上才能更加理性,在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的过程中才能更加自觉,才能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美好发展远景。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踏实认真的苦干行动,更需要坚定自信的精神和勇气,特别是在危难之际的不懈坚守、在兴旺之际的忧患奋斗、在关键之际的创新胆略,对于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至关重要。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会越走越宽广,科学社会主义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中国模式坚持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不仅维护了我国国家核心利益,而且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并对世界持久和平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昭示着人类全球化的美好前景。独立自主是中国模式生成的根本动因,对外开放是中国模式发展的有利条件,两者的共同作用使中国模式具有无穷的价值魅力和发展潜力。如果把中国模式置于人类全球化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可以说中国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力,为全球化进程增添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元素,正在改写着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格局,其世界历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中国模式是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模式,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模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模式。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模式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中国在解决全球化问题方面的贡献会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我们中国人最有发言权。坚守中国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认真分析和科学解答中国模式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模式,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中国模式的基本态度和重大任务。

收稿日期:2011-02-25

标签:;  ;  ;  ;  ;  ;  ;  ;  ;  ;  

关于“中国模式”的三个问题_中国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