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对策论文,质量论文,建议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良好势头。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已开始从短缺逐渐过渡到了大宗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的新阶段;从过去卖方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买方市场为主的新格局,这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期望的。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可歌可泣,基本上解决了我国农业始终追求和力求解决的农产品供求总量问题,同时也有力地搏击了21世纪中国粮食威胁论的错误观点,同时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产量目标长期以来的单一性,在农产品总量相对充裕的今天,农产品市场的确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一些大宗粮食农产品开始出现卖粮难,一些非粮农产品普遍存在滞销、价格低,整个农产品生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行业增量不增效,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在1997年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产品总量较之过去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外,与我国农产品的品种长期存在单一、地区结构严重趋同、质量普遍不高、产后加工技术较为落后和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直接相关,自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我国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从一些农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可以看出,也并非所有的农产品青一色的滞销价低。一些质量好的国产名优农产品和进口优质农产品,可谓市场看好,不但价格高,而且深受消费者青睐,十分畅销;与此同时,一些质量次、包装简陋的农产品,尽管价格低于同类优质农产品几倍,市场仍然疲软、难卖。这在柑橘、苹果等非粮食农产品上更为明显,以至在一些水果主产区出现了果子熟透,而果农无心采收,消费旺季而消费者无意购买的严峻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农产品确实到了产量与质量并重,质量先行的关键时刻;农产品市场发展到了在保证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时期。如何尽快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谓是摆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一些宏观政策外,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等领域,应予以加强,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也为当务之急。
一、转变观念,树立产量与质量并重的思想
众所周知,在中国这样一个耕地只占全球7%,却要养活世界22 %人口的国度里,保持农产品总量的有效供给和适度增长,始终是一个只能加强不可松懈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但在产品市场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的现在,农产品市场同样存在国际化和一体化,而且农产品质量应该说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农产品质量的优劣,甚至是波及粮食安全和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的生产,也应像我国的工业产品生产一样,既要保证量的有效供应,同时也应高度重视质的提高,视质量为生产的生命线和市场制胜法宝。即使在量的增加过程中,也有个质的改善和质的提高。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和管理者,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正确调整和处理好产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树立量质并重的现代农业和市场农业思想,更要防止出现没有质的量的不断扩张,从而导致农业资源的无偿浪费,影响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
二、优化品种结构,实施区域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
针对农产品市场的多样化和易变性,结合农产品消费结构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国农产品生产应尽快扭转品种单一、产量型品种为主的局面,要多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并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实施优势区域生产,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最佳利用和农产品品质的最佳表现,同时对区域优势产品实施基地化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商品量,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在全国各地和农产品生产的各个产业形成品种丰富、季节互补的优质产品、产业和优势区域农业经济区,从而实现农产品数量上的稳定增长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优质品种培育,提高优质产品市场份额
由于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特殊性,几十年来的农产品品种的培育方向主要是向产量型方面发展,这为解决我国农产品总量供需平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化的农产品生产中,一些品质好、质量优、产量高的农产品品种奇缺,农产品市场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不仅要有量的保证,更要有质的优势。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应按照市场农业的发展需要,在注重产量型品种培育的同时,加强质量型品种的研究和现有农产品质量提高技术的研究,从农产品生产源头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尽快提高我国优质农产品品种比例及优质农产品生产面积和优质农产品市场份额。
四、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实行良种良法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产力水平限制,多为粗放经营,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增产增质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我国的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的品种形不成优质的产品。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应该按照农产品品种特性和生产的生态环境,制定包括种在内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使优质的品种,实施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实现良种良法和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
五、强化农产品的保鲜、贮藏和加工环节,实现农产品的产后优质
由于过去农产品总量不足的原因,我国的农产品长期以来多处于鲜销的状况,再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收贮在体制上的不够协调,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多重产前和产中,轻产后和加工。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大都在农村,而销售又大都在城市;同时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而消费又具有持久性的特点。这些特殊性和规律,就客观地要求我们的农产品不但要产前、产中优质,更要产后优质;不仅要产地优质,更要保证运销优质和消费优质。我们的一些非粮农产品,目前大多加工粗放、包装简陋、储运条件差,导致一些优质的产品在产后上市不能优质,甚至出现一些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已面目全非或失去应有的价值。要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优质或消费质量,必须加强农产品的采收技术、包装技术、保鲜技术、贮藏技术、运输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和加工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改造。除了保证优质鲜销外,更要达到优质转化,通过农产品加工优质,实现农产品的产后优质和保质。
六、挖掘传统名特优,实施原产地保护和农业名牌战略
中国地大物博,农业历史悠久,传统的农业名特优产品种类繁多,可谓异彩纷呈。比如安徽的砀山梨、烟台苹果、东北大米、章丘大葱、莱芜生姜、杭州龙井茶、山西小米、福建香菇、河北板栗等,不但名声大、质量好,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如何将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传统名特优产品挖掘出来,并通过规范化的生产,对其品种和产地加以分析、整理,并严格地进行原产地商品性注册与保护,真正让其显现传统名特优的品质特征和地域的专一性,并在其最佳生态区内注入生产性开发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的消费活力和市场优势。与此同时,农产品的生产,还应按照现代农业和市场农业的要求,实施质量振兴,加强农产品的定量分级、分类包装、商标注册、标记保护、条形码应用和质量认证等市场准入手段。在农产品的大生产中,还要不断培育市场新的名牌产品,发展品牌农业,最终实现每个农业生态区、经济区和行政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市场名特优农产品和支柱农业产业。
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用化学品的不断使用,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兽药、渔药等农用化学品对农业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从而导致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有害元素超标严重,由此引发的农产品人畜中毒和出口受阻现象近年有增无减,十分突出。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生活资料的农产品,不但要求量足、营养,更要安全、无害。针对我国农产品目前的安全卫生状况,加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是农产品生产中的当务之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环节,应增强环境意识,实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无害化生产,采取有效的降低有害残留物措施,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安全、环境安全和消费安全,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保障农产品正常流通
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在过去的市场中,可以说是全面开花,无一正果。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市场对农产品的生产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要保证农产品的适销对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保质和减耗,建立快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批发及销售网络,十分重要。在农产品的大宗交易中,应全面实施产地期货交易和批发制度,在各消费地区,设立直销网络,使农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市场的终端——消费者手中,这是实现农产品流通优质和保质的重要措施。
九、瞄准国际市场,加强农产品国际贸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日益临近,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应有国际性战略眼光,农产品的质量应瞄准国际市场,尽快改革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体制和出口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在农产品的生产中,全面推行ISO9000和ISO14000系列质量保证与环境控制标准, 着力提高我国非粮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加大非粮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从而提高我国涉粮农业产品的进出口调控能力,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农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为优质农产品生产保驾护航
农产品的生产涉及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市场等诸因素,在各个环节和领域,应有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而法规和标准,是确保农产品生产资料质量和生产、加工、流通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生产中,应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农产品质量监检和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优畅销和高效。
除以上技术性措施外,实施科教兴农,提高农产品生产从业人员素质和质量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提高农产品质量也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
(收稿日期 199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