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大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大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大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制度文明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内、外部涉及到种种复杂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这项工程的优化程度。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它们,对于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首要的、基本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就是说,同物质文明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二,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的发展受制于物质文明。马克思说得好:“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邓小平也说过:“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物质文明既为精神文明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可以说,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决定于物质文明。其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推动作用的突出表现在于:它为物质文明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提供不可缺少的强大动力;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种种错误的倾向。一种认为,只要经济搞好了,一切思想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只要物质文明建设起来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这种“精神文明自然发展论”机械地理解了物质文明对于精神文明的基础性作用,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另一种认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精神文明强调多了,会影响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妨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精神文明妨碍论”,否认或低估了精神文明对于物质文明的积极作用。还有一种是两个文明建设相互脱节的偏向。某些物质生产部门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思想、文化、道德方面的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口头上重要,工作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某些精神生产部门虽然看起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出这个“工程”,那个“工程”,但对经济生活中大量倾向性问题却关注不够,单纯就精神谈精神。这些偏向不纠正,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是难以真正解决的。

二、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发展的制约因素,除了物质文明发展程度,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又一重大关系。这里所说的制度文明,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是人类由动物王国向社会王国提升的标志;是对象化了的人类进步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的标志;是规范化了的人类掌握社会的工具,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历史过程的标志[4]。制度文明,在其类型上,大体上分为经济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文化制度文明三类;在其层次上,大体上分为基本制度文明、体制制度文明和规章制度文明三类。

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物质文明主要是改造自然界的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主要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是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制度文明则主要是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制度的进步与完善和人们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的程度。

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虽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紧密的联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制度文明对精神文明这个方面来说,制度文明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我们之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的社会条件,为精神文明提供多种社会形式,使精神文明的成果不断积淀、持续发展;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中介,它内在地介入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调节着两个文明的健康发展;制度文明是人们享用和支配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保证,它提供合理的分配、消费渠道,使精神文明成果内化为人的素质,使精神文明的再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和可能。从精神文明对制度文明这个方面来说,精神文明对于制度文明的产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精神文明对于制度文明的巩固和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精神文明能够保证制度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制度文明的建设。

三、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

如果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则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两个子系统。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前者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它带有明显的“硬件”特征;后者主要指的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它带有明显的“软件”特征。这两方面又是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的。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条件,具体表现在于: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基础。我们当然不能说一个人文化水平低,就必定是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低,也不能说文化水平愈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就一定愈高。但是,科学文化对于培养科学的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地增强纪律观念,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5]“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6]毛泽东也指出:“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理论,必须首先学文化,没有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7]我们必须强调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的统一。文化建设还是搞好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强调:“要运用文艺创作,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其他工作紧密结合,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强大舆论,引导人们提高觉悟。”[8]“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9]从思想建设对文化建设这个方面说,思想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否则,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思想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学习文化、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坚定人们争取胜利的信念,振奋搞好文化事业的拼博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说:“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0]

在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偏向。在一个时期内,我们过分注重思想建设,夸大精神作用,甚至犯过“精神万能论”的错误,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尤其忽视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否认了文化建设对于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甚至提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改革开放以来,在纠正以往失误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引起重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蔚然成风。但也存在另一种偏向:偏面强调文化建设这个“硬件”,对思想建设这个“软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在人的培养上,只重视文化素质的优化,忽视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精神无用论”的错误倾向。这恐怕是当前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在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协调中发展。

四、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关系。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前提条件。正如邓小平所说:“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11]共同理想最终要发展到最高理想;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必然归宿。

理想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重要的内容之一。要真正做好理想教育工作,必须把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五、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学术民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学术民主都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就马克思主义指导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科学的认识工具,它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就学术民主来说,学术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这意味着,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就学术观点发表不同意见,是公民的一种合法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要贯彻民主原则,实行法制,就要实行学术民主。学术民主又是对真理发展的辩证规律的运用和体现。“真的、善的、美的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12]只有贯彻“双百方针”,实现学术民主,才能明辨是非,达成共识,从而推动真理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个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也要遵循真理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学术民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学术民主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学术民主既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又提供了开展学术民主的世界观方法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也离不开学术民主。真理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学术民主是真理发展规律的运用和体现,那么,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无论是坚持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都离不开学术民主。

六、破和立的关系

破,就是揭露、批判、破除;立,就是建立、揭示、创新。破和立的关系,就是批判和建设的关系。无论是破或批判还是立或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需要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破和立、批判和建设,是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方面,各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就是破,立就是立。但是,两者又是一件事体之两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一方面,不破不立,破往往是立的前提和条件,有许多事情往往是先破后立或在破中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破就没有立,破就是立。另一方面,不立不破,立也往往是破的前提和条件,有许多事情是先立后破或在立中破的。只是破,没有立,拿不出新东西,就不可能真破。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立就没有破,立就是破。在实践中,尽管破与立都是必要的,两者是相互依赖的,但是,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时破是矛盾主要方面,应破字当头、以破为本;反过来,有时立成为矛盾主要方面,应立字当头、以立为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破、批判。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离不开立、建设,“要恢复和发挥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14]尽管破、批判和立、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需要的。但是,两者应当有所侧重。如果说革命时期是以破为主,从破入手,通过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那么,现在就应当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即“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15]“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16]现在,我们提出的重在建设的方针,是对以往教训的深刻总结,来之不易。我们理应珍惜它,并切实地坚持它。但现实情况,并非尽如人意。一方面,重在建设的方针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在贯彻这一方针的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忽视或放弃必要的破或批判的倾向。正如邓小平曾批评的:“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崇拜。”[17]

七、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否也要对外开放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整个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同其他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正如邓小平强调的:“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实行对外开放,那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应当怎样处理呢?一般地说,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或前提,没有独立自主作基础,对外开放就失去根基;就会畸型发展。要坚持洋为中用,坚持摈弃资本主义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的有价值因素和经验,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予以消化和利用。因为在当今世界,对外开放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这个条件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地、积极地吸收其他国家一切肯定性的文明成果,也才能增强本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八、领导主体和建设主体的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正如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19]也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的长期的任务。”[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主体是共产党。邓小平明确强调,一定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和领导主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设主体(即人民群众)是领导主体(即共产党)的基础,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作用的产生及其发挥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这个建设主体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人民群众,共产党的领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既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能保证精神文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需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共产党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它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团结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当然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共产党。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如何发挥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仍然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而充分地发挥领导主体的作用。群众中要做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往往也与领导主体领导不力有直接的联系。而要发挥领导主体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其中,关键是要搞好党风。党风好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才有希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希望。只要领导主体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和建设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步入新的境界。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2][3][8][9][10][11][13][14][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114、211、255、104、86、209、209、336页。

[4]参见刘李胜著《制度文明论》第60-82页。

[5]《列宁全集》第21卷,第254页。

[6]《列宁全集》第33卷,第59页。

[7][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495、785页。

[15]《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65页。

[17][18][2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44、39页。

[19]《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单行本,第29页。

[20]《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单行本,第5-6页。

标签:;  ;  ;  ;  ;  ;  ;  ;  ;  ;  

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八大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