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探究论文_刘美霞

岳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 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产生因素进行研究,以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对象为我院接收的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共130例),参照组为同期接收的未产生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儿(130例),对2组的胎龄、体质量状况等有关因素实施研究。结果 实验组出生时体重、出生时胎龄均明显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明显多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日龄明显小于参照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明显少于参照组,侵入性操作明显多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产生涉及到多种因素,临床应通过积极的措施来对该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探究

前言

与抗生素有关的、在抗生素应用后出现的腹泻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应用抗生素而造成的相关性腹泻的原因至今还未得到明确,现如今,临床主要认为是因抗生素使用时,使得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受到扰乱而造成。由于新生儿的器官系统功能还未得到成熟发育,具有较弱的抗微生物能力和较差的菌群定植性,会加重消化道负担,极易造成消化道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新生儿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情况[1-2]。本次对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接收的26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以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产生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制定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260例患儿均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至我院就诊,其中,130例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为实验组,130例未产生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儿为参照组。实验组:男、女比例67:63;基础性疾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支气管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其他各24、49、20、29、8例。参照组:男、女比例69:61;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支气管肺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其他各23、50、21、28、8例。2组患儿的性别构成、基础性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区别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史、大便和血液检查、一般资料等进行收集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儿的出生时体重、出生时胎龄、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日龄、侵入性操作、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治疗时间情况予以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分析,以( )、百分比(%)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各用t、 检验,若差异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出生时体重、出生时胎龄均明显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明显多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日龄明显小于参照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母乳喂养情况明显少于参照组,侵入性操作明显多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抗生素的使用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近些年,在抗生素滥用的情形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不良问题产生的情况也在增加。由于新生儿的体质较弱,导致其成为具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高危人群。因而,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产生因素进行明确,以此为依据,对临床的防治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3]。

本次对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接收的26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其中,具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新生儿患儿有130例,通过对2组患儿的多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产生与出生时体重、出生时胎龄、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日龄、侵入性操作、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治疗时间这些因素均存在联系。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多以及联合应用,均会抑制胃肠道正常菌群,对于肠道内细菌群落的平衡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体重较轻、胎龄较小的新生儿的机体生理功能更弱,因而,更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情况。侵入性操作会对新生儿的消化道、呼吸道均造成直接损伤,使得机体负担增加。而治疗时间的延长不但会增加抗生素的应用,还会加大侵入性操作的可能性[4]。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工作:(1)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对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和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情况予以避免;(2)对侵入性操作进行减少,使患儿的住院时间得到尽可能缩短,临床还应通过有效药物来调节因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情况;(3)注重对产妇围产期健康知识的教育,对早产的可能性进行控制,加强对早产儿的保健和护理措施,对感染性病症的出现尽可能避免。同时,由于多数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只出现腹泻情况,因而,临床应对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予以及时控制,也可将药物改为窄谱抗生素,并且,还可以对微生态调剂双歧杆菌实施联合应用,以此使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出现的可能性得到显著降低[5]。

综上,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产生会涉及到多种因素,临床应通过积极的措施来对该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殷海燕.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探究[J].当代医学,2017,23(8):98-100.

[2]王丹丹.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分析以及护理对策[J].心理医生,2017,23(16)83-84.

[3]钟明艳.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产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5,12(4):578-579.

[4]黄艳.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10):27-28.

[5]刘赞丽.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原因分析及防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8):146-147.

论文作者:刘美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探究论文_刘美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