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考试前模拟多组试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_高考论文

考前模拟,如何命制“成有机整体”的多套试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前论文,多套论文,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届高三步入紧张的四、五月份,学生都非常需要针对性强又成有机整体的多套试卷。一般学校都会组织几位高三骨干教师,分别命制几套“押题”试卷,供学生练习,此时,也会有大量的“信息试卷”迎面扑来,有些教师不关注自己学生该练什么,却特别关心别人在练什么,喜欢使用“拿来主义”,将名校的整套试题拿来直接使用,而不管自己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的不同。更多的教师则是使用“剪刀”加“浆糊”的模式,将各地的多套试卷剪贴成一套试卷,然而,教师在剪贴试卷时生怕漏掉了某道“好题”或“信息题”,于是有意无意中“宁可重复十遍,也不漏掉一道(‘信息题’)”,试图通过大量“重复”来完成“覆盖”高考考点和知识点的工作,结果极大地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考前模拟,时间非常宝贵,做一道没有意义的练习,不仅仅收效甚微,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浪费了做一道有价值练习题的时间和机会。大家都以为骨干教师轮流出卷,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殊不知,这些试卷都是各骨干教师依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命制的,相互割裂,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合力”。

在2009年考前复习备考中,笔者组织本校高三教师命制了成有机整体的5套试卷,周边诸多县、市重点中学争相使用,所命制试题还与2009年高考题有一些巧合之处。下面介绍一下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试卷编制前的准备

1.调查与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命题权!

(1)了解学情——对“学生缺什么”以及“缺到什么程度”了如指掌。

了解自己学校(各班级和学生)都教了什么,学了什么,练了什么,考了什么,如统计分析高三以来综合测试卷中要掌握的一些典型问题的正确率与错误的大致情况,对“学生缺什么”以及“学生缺到什么程度”了如指掌。

(2)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纲》——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在的高考命题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近几年进入到了一个比较稳定和规范的阶段,并呈现出一种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态势。有人说现在的高考题中有120分题目有章可循,有30分题目防不胜防。面对高考题目的求新求变,有人热衷于猜题押题,偶有所成便沾沾自喜。但我们认为,猜题押题可偶尔为之,但那只能算作偏门,绝非正道。高考题确实是在求新求变,但我们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其所考查的内容和范围有《考纲》为凭,其考查的要求和说明有《考试说明》可依。《考试说明》是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颁发的高考法定性文件,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等,特别是明确指出了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也就是说要考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要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规定。《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师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认真研究,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3)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落实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仔细琢磨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其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熟悉高考命题的题型和要求,对了解命题的走向,把握复习方向有很好的导向意义。要想从高考试题及其变迁中解读隐含信息,就至少要对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进行整体研究,明确命题形式、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每年命题的创新亮点、思想方法考查的切入点、能力考查的力度等,与我们前面所梳理的知识网络进行对照,看哪些知识考查的频率比较高,那些能力得到重视,知识和能力在考查上有哪些取舍规律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研究。

2.确定试卷的整体结构与试题比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就应该先将试卷结构框架定下来。例如,填空、选择、解答等部分的题型、题量的确定与匹配等等。其次,也应该按照课标要求的教学课时数,来确定试题内容各部分的比重,从而引导师生关注考查的重点。在确定试题比重时既要考虑以重点为主,也要考虑题目的数量以及解题所需的大致时间。一般而论,比重、数量和时间量应呈正比例关系。

3.确定难度

命题中,在难易度的把握上往往很关键。因此,命制一份好试卷,也应在难度把握上多下工夫。一般而言,试题难度的把握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明确考试目标。考试目标是试卷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和制约功能,它包括考试内容、考查目的和各种量化指标(例如,试卷难度系数、考试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命题者一定要明确考试目标,一定要搞清楚是以“诊断”为主,还是以“模拟”为主。此时,既要有“一步到位”的命题思想,又不能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情绪产生太大的波动或影响,命题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②预设难度系数。过程性测试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诊断,是过关,而不是区分”,其理想的难度系数应在0.75~0.8之间。高考前综合训练试卷的根本目的“是模拟,是适应,而不是诊断”,其理想的难度系数应与当前高考保持一致。

③用三类题的比例来把握试卷整体难度大小。A类:基础题(容易题)。相当于课本例、习题的难度,解题步骤简单,不拐弯;不复习学生也能做出,只需知识熟练过程。B类:理解题(中档题)。解题过程不复杂,拐一至两个弯;只需要适当复习学生就可以过手,不需要时间反复练。C类:能力题(稍难题)。解题过程步骤较多,拐多个弯。必须是学生能力形成后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靠教师复习能够达到,也不是靠题海战术可以解决的。

对试卷难度的控制,就A、B、C三类题而言,比例一般应为4∶4∶2,对于基础差的生源也可按4∶5∶1。2009年出版的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试题评价报告》也为试卷难度的控制指明了方向:“数学试卷中易、中、难三类试题的比例保持在4∶4∶2的比例为宜。应尽量杜绝难度值低于0.2的试题出现”。

4.制定双向细目表

组卷时,可将各知识点、考点分类分解至多套试卷,将各难点分步分解至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多套试卷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必须覆盖全部知识点、考点,而不是相互独立、相互割裂。随意性不能太强。因此,首先要编写各项重点复习目标与明细规格表(或称双向细目表)。有了这张表,多套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就可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的放矢地命好每一套试卷,避免知识点、考点的重复——除非学生存在知识缺漏,需强化至学生克服为止。这样的多套试卷就可以保证覆盖全部知识点和考点,而每套试卷又有其突出的重点,这样也很容易满足预定设计的各项参数。

表1 双向细目表

5.明确训练目的与选题指向

综合训练卷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学诊断提供依据、为考前适应提供模拟,以反馈、激励、导向为发展性功能。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给学生一份自信(考出不足,考出自信);让教师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及时补偿矫正。也就是说“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选题决定着试卷的价值,也关系到考试的成败。所谓“选好试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选题与学生需要相符合,二是指选题与高考相适应。前者可以保证试卷具有针对性,而针对性强的试题才具有训练价值;后者可以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如果选题偏离高考范围,就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6.收集各种资料

命题的重点还应该放在“收集各种资料”上。一般需收集的资料包括如下六个方面:①课本(教材);②《考试说明》和《考纲》;③已有试卷(本校、本市;外校、外市等);④教辅资料(试题集);⑤网上资源(搜索下载相关试题)。一般而言,资料占有量越大,试题选择的空间就越大,试卷质量也就会越高。

二、试卷的编制

1.分工合作

笔者针对高考试卷特点,将我校高三17位数学老师分成八组,分别负责:选择填空题、三角题、立体几何题、概率统计题、应用题、导数题、解析几何题、数列不等式题、组卷,第一组专门负责“(第一轮复习)45分钟选择填空题限时训练”、“(第二轮复习)选择填空满分训练”和每周套卷训练中的选择填空题,第2至7组长期负责本专题中的解答题,如负责应用题的老师,要负责在第一轮复习试卷中,就将函数、导数、不等式、三角、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等应用题全部都考查到;负责三角题的老师,就应将三角与三角形交汇、与向量交汇、画图象、研究性质等类型全部分散到多套试卷中去考查。组卷组老师负责组卷、校对和统计。组卷完成后,根据前面确定的试卷难度,估算学生各题的得分,从而估得全卷得分,由此估算全卷难度。并适当调整若干试题的难度、试题类型、试卷结构,使全卷试题的难度系数达到与考试目的的难度系数相符;并将全卷考点登记在“模拟考试考点统计表”——便于对历次考点覆盖情况统筹安排;考后及时统计学生暴露出的“知识与能力”缺漏,供前7组老师下次出题时参考。这样组出来的多套试卷,既有较强的系统性,又由于每组老师只负责一个板块,这样既责任明确,还有利于老师集中精力“不重不漏”地搞好自己的板块。

2.选题与编题

编选试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题目内容、考试水平、试题难度应符合双向细目表;②题目叙述简练、清楚、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性;③编选试题的数量要比最后确定的试题数量多一些,以备结合“模拟考试考点统计表”筛选。

(1)精选原题

指选用某些现成的题目作为试题。现在教辅资料比较丰富,其中不乏好题,精选好题是高中教师命题中经常采用的手段。选题的重要原则是知识体系中常规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能体现知识的重点,具有代表性,具体来说:①主干知识无遗漏,知识点考查无不必要重复;②主次知识分清楚,试题结构设置合理;③紧扣学生水平,试题难、中、易梯度明显;④试题设问明确,避免产生歧义;⑤所给材料简捷明了,信息丰富,没有无关信息;⑥答案简捷,数学术语运用恰当。选题取材应主要来自教材和统一使用的高质量教辅。其导向是引导师生重视教材,重视读书,注重认识过程,强化双基过关。

(2)推陈出新

是指将一些已有的、现成的“好”题经适当改造编制形成新的试题。陈题改造,一般取材应以课本的例题、习题、资料典型题、热点问题为主,力求“问题在书外,而根在书内”,让人感到“能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影子”。也可选一些学生常常出现错误的题目。

改题的一般方法有:①换问题情景,以高等数学为背景,或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或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围绕对数学知识、理性思维、数学应用与创新和数学人文价值等四个方面的考查设计试题情景,考生应对情境新颖的试题,一般需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会搜集、提炼、加工信息,对阅读内容进行概括和理解,看清问题的本质,然后通过分析、演算、归纳、猜想、类比或论证等方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②改变提问方式:例如,把证明题改变为探索题,将结论隐蔽起来,可提高难度;增加中间的设问,把单问改变为分步设问,无异于给出提示,可降低难度。又如,改变提问的角度,往往也会改变题目的难度。要注重严谨性;③改形式,要注意等价性;④改换部分条件或结论。例如,适当增删已知条件,隐蔽条件明朗化,明显条件隐蔽化,直接条件间接化,间接条件直接化,抽象条件具体化,具体条件抽象化,乃至条件参数的变更,等等,都可使题目的难度发生变化。要注意科学性;⑤设置梯度或改变综合程度。例如,增减知识点的组合;调整解题方法的结构;变换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广度或者深度;等等,也都会使题目的难度有所变化。

(3)按需原创

由于学生的复习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师对习题、试题的选编要十分慎重,绝对要避免随意性,更不能全部都是“拿来主义”,而应根据弥补学生缺漏的需要,或高考试题导向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制试题。如2009年高考备考时,笔者结合我校学生编制了一些考查学生减少运算量技巧的解析几何题,结合湖北高考试题的特点编制了一些与圆有关的解析几何题。

一般说来,编拟数学题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思维素质,熟练的编题技巧。笔者认为编题的方法主要有:①成题改编法:对成题加以改编,由此构造出大同小异或面目全非的新题,这是构造试题的一种重要方法。②历史名题再生法:数学历史名题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之所以有名,常常是因为它与深刻的数学内容、经典的解题方法或著名的数学大师相联系,对它们作技术处理常可产生富有新意的试题。经验表明,历史名题是可以长期而稳定地开采出试题的一座富矿。③演绎深化法:从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定理或基本公式或基本图形,或一组条件出发,进行逻辑推理,从易到难,逐步演绎深化成一个较难的问题。解题中的观察、联想、类比、化归、变换、赋值、放缩、构造、一般化、特殊化、数形结合等方法,均可用于演绎深化命题之中。所不同的是,命题着眼于扩大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力图掩盖条件与结论之间联系的痕迹,而解题则反之。④新解衍生法:已知问题的新解往往蕴含着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时常能衍生出新的问题。⑤触类旁通法:按要考查的某种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去寻找一些同类试题,换以数学对象与内容,从而推陈出新,编拟出新题。⑥以高驭初法:就是指从数学研究或高一级数学学科中寻找新题。

一方面,为了提高题目的质量,我们应该编制一些情景新颖、设计巧妙、针对性强的原创试题。另一方面,在编题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题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安排好难点和陷阱的分布。此外,编题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要有“不合目标誓不休”的精神,常常需要反复审核,细加推敲,严防疏漏和失误,尤其是要杜绝科学性的失误。

3.合理规划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一系列试卷中侧重某些重要题型和方法,有意识地分批添加“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题”、“高观点题”、“新定义题”、“新背景、新设问方式题”、“小题中设置可用特值法解的难题”、“各类应用题”、“反证法、举反例证明题”、“探究性试题”、“结论性试题”等,如笔者曾命制了这样一道填空题:对于三次函数(a≠0),定义:设f″(x)是函数y=f(x)的导函数y=f′(x)的导数,若f″(x)=0有实数解,则称点为函数y=f(x)的“拐点”。现已知,请解答下列问题:函f(x)的“拐点”A的坐标是______;任意f(x)的图象关于“拐点”A对称;请写出对于任意的三次函数都成立的有关“拐点”的一个结论一本题答案为:A(1,-2),结论:①任何三次函数的拐点,都是它的对称中心;②任何三次函数都有“拐点”;③任何三次函数都有“对称中心”(写出其中之一)。该题的结论可用于求三次函数的“对称中心”。“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有计划地分成“多口”就可以积累成一个有丰富数学内涵的“胖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跳进题海,才能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教师是知识的先行者,更是学习的先行者,这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见多才能识广,居高方能临下。

笔者在进入高三复习时,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能力障碍进行分步分解训练:运算能力先限时训练,后满分训练,最后两者结合进行和谐训练;解析几何、数列不等式、应用题等学生惧怕的试题,可有意识地降低难度(设置中问步骤或直接选用偏易的中档题),置于前19题训练中,帮助学生克服恐惧、提升学生信心于“无痕”。

4.科学组卷

试卷的组合一般应做两点:①顺序的编排:一般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先小后大。就难易程度而言,亦可波浪式编排,一浪高过一浪。或有意改变题序或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应变与适应能力。多套试卷若能覆盖各种情形,就能形成一个有“合力”的有机整体。②必须做一遍考卷:通过做题(试考),从考生的角度再把一关。(这也是总体控制考试难度和所需时问的重要手段。)

5.制定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应具体明确,解题步骤程序合理规范,准确无误,各层次的分值要标明。试题赋分根据试题难度和答题时间进行分配,试题难度较大,需花较长时间解答的,分值应大些。

三、注意事项

考前模拟,当然需要命制“成有机整体”的多套试卷,为了提高试卷质量,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试卷应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每份试卷要面向全体学生。应有一定的基础性,也必须有部分试题有一定思考性,以达到模拟与检测学生发展水平的目的,但要控制计算的技能、技巧层面的难度和容量。②“深加工才能增加附加值”。试题应减少课本(或资料)上仅仅变换数据的“简单变式题”(注意不是改编题),因这种简单变式题会使学生能力退化,会导向把学生变成“解题熟练工”,试题中多些原创题,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题命制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是不可少的:准确弄清学生缺漏与高考“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才能有的放矢;根据题型、试题位置控制适当的难度;准备适宜的素材、背景与构想;想好结构和谐的适合学生的表达。④“常见才熟悉,熟悉才可亲”。试题应注重时代性、教育性、生活化和现实化;试题的背景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学生所能够理解、并且关心的,它们可以是数学方面的、生活中的、或者是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现象或事件。⑤“物极必反”。试题应有稳定性和继承性,有“旧”有“新”,既有熟悉的常规题,也有少量的新话题,且在新与活上文章不宜做得太多,“好题的堆砌不等于一份好试卷”。“好题”是红花,点缀为妙。⑥“细节决定成败”。另外语言规范,叙述简洁,流畅易懂,标点正确,字母正体、斜体使用得当,图文正确匹配,题目不跨页,试题安排从易到难等等,都是一份好试卷不容小视的。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次命题后都要去做反馈(访谈教师与学生:对试题的印象、理解的难易、解答过程的繁简、思考的不同角度、试题的更优化等等),做试题研究、修订和反思、总结;下次才能站得更高。

四、成有机整体的多套试题应具备的特征

“成有机整体”的多套模拟试卷还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全面性:试题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质。力争做到考点及题型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同时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命题,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情况。

②互补性:各套试卷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在考点、题型及其分布位置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有“合力”的整体。

③互动性:前面试卷的阅卷情况。特别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可在后继试卷中适度强化,多次强化未果的问题,可以选择放弃,因为高考前夕,让学生少丢分比让学生多得分更容易!

④统一性:各套试卷要做到标题、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统一,最好是与高考试题保持结构形式的统一。

⑤差异性:每年高考题中,常有120分题目有章可循,有30分题目防不胜防。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高考题目的求新求变,某几套试卷可有意识地改变解答题题序、难度位置、问题情境、设问方式。

⑥导向性:考后,告知学生某些试题的命题目标或目的——明示试卷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从中感悟到哪些知识是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提供给学生的试题答案不论是解答思路还是表述方式都要具有示范性。

⑦针对性:命题时,可以针对前几套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命题。特别是错题跟踪回练——每次换套不同的“新装”,看学生是否能快速识破。

⑧合理性:不能仅凭供题、命题教师个人不自觉的喜好或偏好选题(编题),各考点的难易程度及其搭配要合情合理。

⑨人文关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有内驱力的训练才是有意义的”,进行高考复习练习的学生必须是主动积极、认真踏实才会有好效果,如果被动让教师拖着走,效果不好。笔者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标题加以提炼,比如说将选择题换成“仔细推敲,准确判断”或“反复比较,谨慎选择”,将填空题换成“用心思考,正确填写”。将解答题换成“认真审题,熟练计算”“耐心观察,细心操作”,尽管题型没变,却体现了人文关怀。在每张训练卷的页眉提醒考生:“将细心运算进行到底,将低级错误消灭彻底。”提倡“慢做会,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舍弃全不会”,帮助学生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惯性失误。有时还可将学生产生恐惧的解析几何题或数列不等式压轴题降低难度后前置,将学生心理障碍消灭于无痕。

⑩整体性:每套试卷不能各自为战,要形成“1+1>2”的合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每一个考点,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与能力差距,明确复习备考的努力方向。

问题结论

应有尽有,不如应无尽无!由于考前模拟的时间非常宝贵,决不允许任何浪费,因此研究模拟试卷的命制就显得很有必要,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上不断提升,在数学试题研究上不断提高,并依据以上方法和程序来组卷,就一定能命制出既符合当前高考特点,又适合学生实际的“成有机整体”的多套模拟试卷来!

标签:;  ;  ;  ;  

如何在考试前模拟多组试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