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循环经济论文,评价指标论文,体系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现状

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或其初级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都会经历开发建设——中兴鼎盛——经济衰退——产业调整——繁荣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在前两个阶段,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在经历了中兴鼎盛之后,资源型城市往往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资源消耗速度增加、转换和利用效率低;经济结构畸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城市社会问题突出。

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与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是近年来深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沿袭的是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增长模式。其结果是经济增长加快了,但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必须寻求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实践注重废弃物尤其是消费废物的循环利用不同,我国循环经济实践主要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四个方面展开。

国内已有的城市循环经济建设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社会的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框架、政策机制、示范试点、技术开发、基础研究、宣传教育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几个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就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道路,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顺利转型。

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指标体系大多数是按照要素和指标两级结构组织起来的,对每个指标提出一个相对先进的参考标准和目标,指标值的变化体现了循环经济建设的进展,对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指标体系大多数是通过单个指标值的变化来定性判断某个方面改进的程度或者是否达标,不能识别出各指标的重要性和各指标对循环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定量的描述改进程度,基本上还是一种单因子评价的累积,没有体现出循环经济建设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不利于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实施。最关键的是,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没有从根本上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所区别,没有体现循环经济的特征和本质。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要对循环经济建设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指导,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导向性和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指导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与操作。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又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特性以及居民生活质量;既要有利于领导决策,又要有利于公众理解。

国内外关于城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已经有不少研究,而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则更多,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指标体系一般是与评价模型(或综合指数)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指标体系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和缺陷。

指标体系按指标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项指标、菜单式指标和系统化指标等;按指标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层次结构和多维矩阵;按指标的表述单位分为:货币化指标和实物指标。指标体系的形式越简单,越容易度量,不确定性比较小,但综合性也越差,越缺乏代表性,反之亦然。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是在简单和复杂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尽可能找到一个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可度量性的组合,用来反映现实的变化。

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步骤包括指标选择、框架构建和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选择中必须遵循系统性、相关性、针对性、可量化比较的原则。选定的指标要通过无量纲化方法转化成相对数值,然后通过加权平均得到各要素层和系统层的指数。不同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不同,对于比例、概率类型的指标,可以直接使用指标值,以指标值来表示该指标的标准指数化后的数值;对有明确变化趋势的数量型指标,可以用指标和相对先进的标准的比值来评价指标的好坏;对那些不容易定量的指标量化,通常采用评价等级(如: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的方法确定,可以使用专家调查法,也可以使用文献调查法确定出不同的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还可采用模糊数学等方法。

无量纲化完成后就是确定各指标和要素的权重,常用的方法有熵值法、层次分析法( AHP) 等,还可以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关联分析方法、功效系数法等减少人的主观判断和偏好对结果的影响,使决策更加合理。

三、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总结现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系统层,第二个层次是要素层,第三个层次是指标层,整体框架如表1所示,分四个要素,共21个指标。

表1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  要素

 指标  单位  备注

核心资源[1]可开发利用时间

 可开采储量/预期的年开采量

万元GDP资源消耗量  吨/万元

资源消耗量[2]/GDP

核心资源转换率[3]

--

 资源要素

  万元GDP用水量

 吨/万元

全年耗水量/GDP

吨标煤/

万元GDP综合能耗

万元全年耗能量/GDP

  人均GDP 元 采用当年价格

GDP增长率  - 采用环比增长率

工业/GDP

- GDP中工业增加值比率

经济要素

  核心资源行业/工业  - 与核心资源开采、加工密切相关

的行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GDP

 - -

经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全

环境质量 -  年API指数<100的天数比例+噪

声功能区达标率)/3

 生态环境要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

水素 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 -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工业废气处理率

-  (烟尘+粉尘+SO[,2])的处理率/3

 城市化率

  -  没有全社会恩格尔系数可以选用

 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社会要素

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

注:①核心资源指资源型城市或者资源行业占重要地位的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的某种资源,这种资源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②资源消耗量统计了主要资源(如:生物量、化石燃料、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和建材等)的采掘和产出量,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和其他统计资料;③核心资源转换率是指开采出的核心资源中经过加工、制造等各种环节消耗和改变形式的比例,包括了初次加工和再加工,出口到其他地区的均不计算在内。

对不同类型的指标采取不同的无量纲化方法,将所有指标转化成0~1之间的一个正向的相对数值,为后面的指数评价做好准备。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采用的是要素均权的方法,对四个要素赋予同样的权重,然后要素内部采用指标均权的方法,最后的综合指数是加权得到的平均值。这是一种简化的计算和获取权重的方法,便于操作和使用。在初步完成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和计算方法后,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来检验和判断一些参数和权重选择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该指标体系。

四、案例分析

运用前面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贵阳市、义马市开展循环经济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评价。贵阳市和义马市都编制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提出了未来产业、社会发展的模式和基本蓝图,在规划的基础上,对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的要素进行量化比较,对这两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中最能反映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就是万元GDP资源消耗量和核心资源转换率,一个反映了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反映了资源利用模式,他们的综合指数反映了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和其他类型循环经济或者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区别,也是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指数,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贵阳市(左)与义马市(右)循环经济评价指数对比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构成综合指数的四个要素中,经济要素的水平快于其他要素,社会和环境要素的水平较慢,资源要素的水平和要素均权的综合指数比较接近,这和资源型城市本身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是符合的,但各要素指标有趋同的感觉,掩盖了循环经济独特的方面,没有体现循环经济建设带来的结果。由万元GDP资源消耗量和核心资源转换率构成的核心指数在整个规划期显示出一个质变的过程,表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和实践的内涵,也是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最好注释。

结合国内外循环经济主要研究进展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对资源型城市而言,万元GDP资源消耗量和核心资源转换率构成的核心指标正是体现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指标。

通过两个城市的对比也可以看出,贵阳市的经济结构相对稳定,循环经济水平起点高,到2010年循环经济的水平也比义马市的水平高;而义马市的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不稳定,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循环经济建设,不过义马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势头较大。贵阳市的核心指标会在未来5年左右达到比较高水平的稳步发展状态,而义马市的核心指标还处在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中,从发展阶段来看,贵阳市的发展阶段比义马市的发展阶段早一些。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数据分析和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过程可以看出:

1.综合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体现各要素的稳步提高和不断量变,但是综合指数不能看出循环经济建设变革发展模式的特殊作用。

2.核心指数是表征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指标,可以用这个指标来描述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阶段和水平,这个指标有一个突变的过程,标志着一种发展模式的根本改变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

从指标体系构建和案例分析结果中,也可以发现这个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结果处理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够科学,要素均权从理论上缺乏依据,实际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权重的不同才体现了各指标体系需要反映问题的本质,这也是综合指数的结果没有表现循环经济特征的原因。今后可以采用更有针对性的AHP和模糊数学等工具来加强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系统性,通过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来构建整个指标体系。

二是指标选择的科学性,没有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缺乏对指标中具有驱动作用的主要因子进行识别,缺乏对核心指数两个指标重要性和主导性的论证,可以通过对各单项指标的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其中的主要因子。

三是对案例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缺乏不确定性分析,特别使用的一些预测性数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对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就不能说明结果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下一步要对综合指数的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对核心指数的数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逐步实现指标体系的完整。

通过搭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给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案提供依据,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实践循环经济指明方向。

标签:;  ;  ;  ;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