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城市化的互动_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城市化的互动_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城市化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人口论文,类型论文,年龄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龄中位数、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0~14岁人口比重、老少比是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指标。联合国根据这四个年龄指标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大类。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再生产长期发展的产物,其转变过程的本质是死亡率、出生率和迁移的变动。人口结构类型的转变常伴随着死亡率、出生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而发生,随着时间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各种型态会相互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与人口城市化过程存在某种互动对应关系。

人口城市化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过程,城市化主要特征表现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且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即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农业就业比重逐渐降低,工业就业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更快。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其规律为:城市化初期,城市人口长期处于低水平,且上升速度缓慢,发展到一定时期,城市化开始加速,城市人口比重急剧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后又趋于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呈显著的少、慢──多、快──多、慢的规律,且将具有上述特征的三个过程分别称为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中期和城市化后期。

人口年龄类型的转变过程与城市化各阶段的转变过程之间存在的互动对应关系可以概括为:年轻型人口对应人口城市化初级阶段,成年型人口对应人口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老年型人口对应城市化的最高级稳定阶段。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来看,年轻型的人口结构,既是人口城市化的起点,也是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在由年轻型步入成年型结构以后,少年组人口比重明显下降,老、中、少三个年龄段人口往往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人口抚养指数开始降低,形成了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的人口年龄构成。这种低负担系数的人口结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极为有利。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人口增加很快。如美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都是在进入成年型人口结构时期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大幅度发展的,日本在成年型人口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已接近70%,完成了城市化发展的飞跃阶段。

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带来的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飞跃发展,为持久地降低出生率及死亡率奠定了社会基础,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导致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在这一转变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最佳经济组合,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低,社会负担轻,经济活动人口比重高,这种年龄结构带来强有力的经济潜力,增加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这对于推动人口城市化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无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人口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由于人口内部更替速度减慢,人口再生周期延长,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因而人口城市化进程必然受到遏制,城市人口比重又趋于缓慢增长,进入人口城市化的较高水平上的稳定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年轻。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由于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但由于生育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上,人口年龄结构显示出典型的年轻型特征,且从1953年到1964年间人口向年轻化方向变动。7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有效地开展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尤其70年代末期,全国范围内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生育率又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从1969年到1979年间,我国人口出生率由34.11‰降到17.82‰。从1964年至1982年我国人口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变动。199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已降至27.62%,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5.57%,人口年龄结构完全摆脱年轻型,形成了典型的成年型人口特征,并逐步显示出老化的趋势,部分地区已率先进入老年型人口。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论从规模还是从速度来看都处于初、中期发展阶段。从1953年到1982年这29年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十分缓慢,平均每年仅增加0.26%,到1982年城市人口比重仅有21.13%,这相对于我国已跨入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是明显滞后了。原因主要有:一是历史的原因,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二是政策上的原因,前些年我国采取限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和封闭的人口迁移政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呈现出新局面,广东沿海等大批城市经济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国家对人口合理流动予以提倡,形成了开放式的人口迁移系统,同时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些乡镇达到城市标准后转化为城市。因此,8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增长态势,从1982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增长0.66%,到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26.41%,如果城市人口也包括无城市户籍在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这个数字应更高些,但是这对于即将进入老年型的人口来说,城市人口比重仍是极不合理。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改变这种城市化滞后的局面。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来看,我国已跨入低抚养比的“黄金时期”,为人口城市化飞跃提供了最佳的年龄组合。1990年我国人口抚养系数已降至49.68%,日本在老年人口高峰到来之前抚养系数最低也就是略低于50%,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预测资料,到2000年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的比重降至24.3%,65岁以上人口比重7.3%,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68.4%,人口总抚养系数仅有31.6%,这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佳时期。其后虽然由于人口老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抚养系数增加,但从总抚养系数的发展趋势看,我国低抚养比时期将持续至2030年左右,也就是从现在起,我国将进入一个近四十年之久的实现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这也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

标签:;  ;  ;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城市化的互动_人口年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