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论文_朱婷婷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论文_朱婷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第二中学 830014

摘 要: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作文也是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为主,同时提高思想觉悟,拓宽知识视野,发展能力、智力,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

关键词:兴趣 创新 积累 激励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更多的享受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近年来各种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赏识教育等。我认为,这些教育的核心都是:“将鼓励作为学生学习、进取的源动力。”的确,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求知的儿童,他们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还显得很幼稚天真,缺乏应有的经验积累,难免在学习中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更难免有参差不齐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智慧的启迪者,灵魂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指导者。我们要以平常心、真爱心去面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应该想到,无论习作的水平如何,这毕竟是学生倾心倾力之作。习作中表现出来的充满个性的观点、思想、行为、心理,我们要予以真诚相待。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要给予肯定、鼓励。哪怕是过激的、偏颇的,我们也要注意在保护积极性的前提下,施以善意的、真诚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改进以后,同样加以肯定和鼓励。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

三、阅读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背诵、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这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开完一次主题班队会,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3.多看课外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指导学生看他们能够看懂的课外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黄金屋”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写作的方法,这是中外教育专家充分肯定的方法。教师要与家长配合,请家长督促学生多看有益的课外书,让学生看课外书成为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下去,这不仅对学生的写作的益,也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益。

四、激励评价

1.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目的不是甄别选拔写作高手,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手段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变通评价标准,如我们可以不打分,而是采用等次,好的写“优”,中等的写“良”,一般的写“及格”,达不到要求的写“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2.评价要多途径,避免千篇一律。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应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多途径评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作文,就能让学生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多一份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

3.评价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好的作文评语应该既短小精悍,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激发学生更好地去写作。如果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后写的评语生硬、呆板、千篇一律,那么学生就会厌倦与反感。因此,我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会根据学生所写的作文写相应的评语,力求对学生有所鼓励,有所帮助,能成为激发学生继续写作的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1]《小学习作之谈》。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小学教师》。

论文作者:朱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论文_朱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