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借鉴与思考_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借鉴与思考_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借鉴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良资产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上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曾经历过或正面临着这一客观现实。当前,巨额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隐患,潜伏着巨大的信用危机。对于如何有效地重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国外政府、银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尝试,有着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引言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障碍,给社会经济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国外有些人甚至断言,中国将步东南亚各国的后尘,走上从货币贬值到银行危机,再到经济萧条的道路。这显然有些过于言重了,但却并非是恶意诋毁。正如早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一样,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虚幻的亚洲经济”,指出了东南亚经济增长模式固有的弊端及其潜在的危机,在亚洲各国引起了极大反响。但遗憾的是多数国家对此置若罔闻,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危机的存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虽幸免于难,但却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危机对我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些深层原因,在我国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切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政府已采取了很多措施。尤其是近几年,通过注资、提高呆坏帐准备金比率等方式,已核销国有商业银行呆帐近1000亿元。1998年8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 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这些措施对于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不能说是没有益处,但由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银企产权主体一体化的问题,没有消除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根源,因而也就难以遏制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政治、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银企实施联动改革,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启示

综观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虽然受制于一国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的差异,各国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其中总有一些共同的、一致的地方,有一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的内容。

(一)政府参与至关重要。

政府的参与对于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重组的进程,关系到重组的效率与最终的结果。政府参与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于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事关全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重大;另一方面在于政府较其它经济主体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这只能是依靠国家的权威与信用提供保障,以及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协调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矛盾,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银行不良资产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改革就必然要付出成本,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一般都无力承担这一巨额成本。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政府作为成本的最终承担者具有重大意义。

(二)问题解决宜早不宜晚。

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应宜早不宜晚,拖而不决只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个别问题普遍化,增大问题处理难度和代价。在这方面,日本的教训值得吸取。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甚至还在这之前,日本政府已觉察到银行存在的呆坏帐问题,但日本政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妥善处理,而是一味地放任自流,抱希望于经济复苏后的自然减少。结果,非但没有实现经济的好转,银行呆坏帐问题也变得愈发严重,成为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因此,对于银行不良资产应及早处理,放置只会增多而不会减少。

(三)国家垄断金融的弱化。

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匈牙利政府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对处于体制转型期的国家,更应加以借鉴。匈牙利政府处置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经过三个阶段,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政府集中收购、注资之后,银行业经营开始逐渐好转。为进一步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匈牙利政府迈出了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实施国有银行民营化。虽然计划实施之初招致许多疑问,实施之中也遇到大量困难,但通过民营化,政府最终为银行业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改善了银行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了生存发展能力,分散了国有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其实,从匈牙利银行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分析,根本的还是在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银行业缺乏有效约束机制。为此,匈牙利政府实行国有银行民营化,不仅有效地处理了历史遗留的银行不良资产,更重要的是在于打破了国家对银行业的垄断,从根本上弱化了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基础。

(四)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关联广、影响深的特点,需要有关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仅仅依靠政府注资或银行自我消化吸收,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决不是一剂灵丹妙药,要尽可能地综合运用各种方式,降低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成本。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重组与改革的关系,通过金融创新改善银行资产质量,以尽可能归避风险损失。

三、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需处理好的问题

抛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具体思路不谈,仅就“重组”中所应着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这些问题都将是需要首先解决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一)政府要积极主动参与银行不良资产重组。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对此政府不能也不应推御责任。另外,国有企业亏损严重,经营现状发生根本性扭转还存在很大困难,归还银行大量欠款的可能性很小。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也是逐年下降,难以消化巨额的不良资产。因此,政府主导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一方面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能力。这里需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说政府有能力,并不单纯指财力,而是包括财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其实仅就财力而言,我国政府是相对不足的)。也许对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更为重要的不是政府的财力,而是超越财力之外的一些能力,这也正是其它主体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不管采取何种具体方式,都应是政府主导型,要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

(二)标本兼治,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已成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隐患。毫无疑问,重组银行不良资产,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重组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减轻银行负担,但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要抑制新的不良资产的增加,消除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源是体制的缺陷。在现存的体制框架内,银企之间是一种资金供给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所以,处理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要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防止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从体制改革入手,消除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基础。

(三)完善企业兼并和破产程序,有效保护银行债权。

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的重要形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企业兼并、破产中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相当部分企业借改制之名行逃废银行债务之实,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威胁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当然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的因素,但也不能排除政府部门的因素。当前,要坚决禁止“假破产、真逃债”,有效保护银行债权。这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领导要彻底转变思想,另一方面要规范企业兼并破产程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银行债权,有利于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进行。

(四)政企分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当前,从解决银企债务危机的角度分析,可以说只要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国有银行就难以真正实现商业化,至多是徒有虚名。而要改革国有企业,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政企分开。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收到的效果并不显著。国有企业改革难见成效,原因追根溯源恐怕还是在于政企不分。我们一直都在主张政企分开,而且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给人的感觉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呢?有的也许只是企业从过去依赖中央政府转向依赖地方政府。因此,国有企业改革,首要的还是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政府的干预,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

(五)推动国有银行商业化,适度弱化金融的国家垄断。

实现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必须要消除各级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使银行真正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国有商业银行要调整信贷投向,实现由国企向民企、大企业向小企业及生产向消费的适度倾斜,这也正是多年来银行信贷政策的失误之所在。通过信贷投向改变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要积极稳妥地规范发展其它金融机构,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垄断,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在条件成熟时,可适当出让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股份,试行股份制经营(国家控股),改善资本结构。

(六)规范股票市场发展,谨防产生新的风险。

审视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很多:一是结构失衡,一级市场资金沉淀过多,二级市场“贫血”;二是投机过度,缺乏理性投资;三是股本结构欠合理,不流通股比重大;四是市场主体鱼目混珠,股市成为“圈钱”场所。凡此种种问题的存在,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隐患。有的专家学者已指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如果不从强化企业运行机制,提高经营管理上施以重药,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教训,也许最为令人胆寒的就是股市的崩溃。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应高度重视股市风险。当前,要在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大力规范股票市场的发展,完善有关法规,抑制过度投机,调整严重失衡的股市结构,严惩幕后交易。同时,要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谨防风险从银行转到股市,使股市成为新的高风险源。

四、结束语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形成有其特殊的制度根源,在当前资产重组中也面临着许多难点。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难以实现资产的流动重组;二是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经营效益低下;四是财政资金紧张,难以补偿国有经济的资本金;五是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一体化,国有银行经营经常陷入两难选择。鉴于转型期我国的实际情况,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总体思路是:在政府积极参与主导下,银行、财政、企业及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组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采用政府注资、不良资产折扣出售等方式积极寻找出路。

中国首家经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于1999年4月20日宣告成立, 拉开了中国政府主导下的不良资产重组的帷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否担当如此重任,会不会象一些评论界所认为的只是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背着和抱着一样重,甚至只是一种数字化的游戏,还需等待实践的证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将是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来源,仅靠财政的注入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而通过市场融资也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不良资产价格发现与最终交易都是件难事。对于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更是不可寄予过高希望,市场是否会有这种需求,或者这种需求有多大,还都是一个问号。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并不预示着一切都将过去,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但可以说明我国政府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高度重视,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无论如何,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毕竟为处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标签:;  ;  ;  ;  ;  ;  ;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借鉴与思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