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赶超”思想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赶超”思想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赶超”思想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邓小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1-0054-04

建国以来,中共三代领导核心,以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思想,并致力于赶超实践。三代领导核心的赶超思想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又具有连贯的继承发展关系。比较研究他们的赶超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经验教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共三代领导核心赶超思想的共同性

(一)把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作为奋斗目标

国民经济恢复不久,毛泽东就提出,我们“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赶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1]。此后,毛泽东又多次表述这一愿望,并且一次比一次讲得明确、具体、迫切。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上,向全世界响亮地提出了中国在钢铁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口号,随后领导掀起了波澜壮阔的“超英赶美”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承担起第一代领导集体遗留的历史重任,庄严地向全国人民宣告:“我们拥有各种有利条件,一定能够赶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2]为此,邓小平匠心独运,设计出了一个分“三步走”,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战略宏图。

江泽民带领全国人民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阔步前进。并再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我们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3]的号召。江泽民指出,同一百年前相比,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更大发展。

(二)强调赶超的阶段性

毛泽东认为要“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他最初设想分两个阶段,即15年为打基础阶段,再用五六十年完善和建成社会主义。“十五年赶超英国”提出以后,打乱了所有的计划和步骤。大跃进失败以后,毛泽东重新认识到赶超西方强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提出了分“两步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的设想。

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未来,设计出了一个“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80年代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90年代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人均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江泽民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地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并进一步细化了第三步战略部署: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毛泽东认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4]同时,在毛泽东看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重任,而且是事关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历史重举,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邓小平认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所以较快赶上发达国家,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并且一再强调,中国应对人类有大一点的贡献,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同样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

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江泽民冷静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够,”[5]我们的经济建设能不能搞上去,综合国力能不能大大增强,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他一再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表现出了一代领导核心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二、中共三代领导核心赶超思想的差异性

(一)在赶超起点的认定上

毛泽东认为,虽然我们是一穷二白,但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只要我们“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6],任何人间奇迹都可创造出来。从这种“起点”出发,设计的赶超目标必然脱离中国实际。

邓小平深刻地分析了我国国情,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在赶超目标的设计上,邓小平主张“把标准放低一点”[7],我们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

江泽民认为,现在,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科技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国内各地区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在赶超措施方法的选择应用上

为了实现赶超目标,毛泽东把在革命战争年代、土改中大搞群众运动的传统工作方法运用到经济建设上来,主张“大跃进”,大搞群众运动。为了完成不切实际的钢产量指标,片面要求其他行业停车让道。

如何实现赶超目标?邓小平认为,我们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为此,邓小平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政治勇气,擎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20多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向全社会发出了时代号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强调指出,面向21世纪,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把这两方面都搞好,我国经济就会更好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在赶超内容的确定上

毛泽东把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赶超的主要内容,片面强调钢产量的增长。毛泽东在设计赶超目标指标时,不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出发,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改变被人家看不起的情况。从这种基点出发,来设计赶超战略肯定脱离中国实际。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因此,邓小平在确定赶超内容时,着眼于整体经济实力的赶超。邓小平的赶超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一个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仅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全面性,而且保证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可比性。

江泽民认为:“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差距,需要赶超的东西很多,这就只能有所赶有所不赶,必须抓住关键,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8]首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上,尽快地赶上或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我们要紧追世界高水准。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埋头苦干,迎头赶上。第三,要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高技术追踪和科技攻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第四,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发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科学技术,这样才能有利于赢得时间,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首先在一些重点领域力争尽快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这就紧紧切住了时代脉搏,为赶超指明了方向,抓住了赶超的“龙头”和本质,使赶超转向以科技赶超为“龙头”,以经济实力赶超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赶超。

三、中共三代领导核心赶超思想的继承性

(一)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思想一脉相承

毛泽东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不仅现在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还要向人家学习。但在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的情况下,往往只看到或更多地看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对立和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或很少看到两者之间还有相互学习、借鉴,利用的一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持批判态度,拒绝吸收或很少吸收。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只有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江泽民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艰巨的事业,必须以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为杠杆,因此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要被‘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抽象争论所束缚,而迈不开步子。我们要把国外的有用的好的东西认真学过来,用来改进、提高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东西。同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信心。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一切好东西,一方面要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对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处理愈益恰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赶超的最终目的。毛泽东认为只要我们赶上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有较大的提高,但“小仁政”不能妨碍“大仁政”。为了实现赶超目标,“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10]因此,毛泽东在设计赶超战略目标时,只以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为指标,没有涉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结果必然是经济虽有增长,人民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且在实践中,不利于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邓小平认为,在赶超过程中,必须把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赶超战略时,其根本着眼点就是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每一步既有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又有具体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这样就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即使人民看到了长远的利益,又使人民得到了当前的实惠,从而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江泽民更是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

(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思想不断深化

应当说,毛泽东历来都是主张对外开放的。但是,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理论上他接受了斯大林“两个平行的市场”的观点,认为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主要的不是中国的需要,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其次,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和长期在革命斗争中受到的压制和打击,使毛泽东对外来势力保持很高的警惕,这深深困扰着毛泽东对外开放的决心。再次,基于“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观,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不断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就难以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邓小平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并且强调指出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江泽民认为,现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任何国家要加快发展,不开放不行,不与世界各国交往不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市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对外开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四)自力更生的内涵不断被创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但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毛泽东逐渐把自力更生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主张“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甚至提出“断绝外援最好”[11]。

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充分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他反复强调,在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可有损国家主权和安全,决不做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他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时,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同外国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综上比较,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赶超思想既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又具有相互连贯的继承关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

[收稿日期]2001-03-22

标签:;  ;  ;  ;  ;  ;  ;  ;  ;  

毛泽东、邓小平和毛泽东“赶超”思想之比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