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汇的静态形式与动态形式的结合_动态语言论文

论词汇的静态形式与动态形式的结合_动态语言论文

论词汇静态、动态形式的结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静态论文,词汇论文,形式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4)06-0037-05

一、静态和动态是词汇存在的必然形式

语言词汇中有着静态和动态两种存在形式,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语言词汇存在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词汇得以实体化和现实化,并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历时过程中的任何阶段,词汇都是依赖于这两种形式完整地存在着,并且通过这两种存在形式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两种形式中某些成分的发展和转化,不断推动着词汇的个体成分以及词汇整体系统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词汇存在中区分出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形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两种存在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仅具有各自的性质特点和功能,而且在词汇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如在语言教学、言语交际、词汇规范以及应用语境和应用范围等各个方面,也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是它们在体现自己的特点时,又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相反,在语言运用中,它们却存在着而且也彼此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支撑。所以在了解词汇的静态和动态两种存在形式区别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两者之间还蕴藏着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关系。

正因为词汇的静态和动态两种存在形式既是有区别又是有联系的,所以在词汇研究中,将两者加以区分,又探究和说明两者的联系和依存关系,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二、静态、动态存在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我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中曾简单地谈到过词汇的静态和动态形式的区别问题,在这里我想再从几个方面作一些补充。

(一)两种存在形式的性质问题。词汇是语言的实体部分,词汇中的每个个体词都是音和义的结合体,也都是语言的实体单位。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就是将这些个体词有选择地组织起来形成句子的,所以从总体的角度讲,无论静态存在中的词还是动态存在中的词,它们都是交际的工具,都具有交际的功能,这是词汇的根本性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改变的。

在作为交际工具的根本前提下,由于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的不同,词的交际工具性质的体现方式也不一样。从静态的角度讲,词只是一种未被运用的工具而客观地存在着(如词典中的词就是这样),这时词的交际工具的作用是潜在的,它还起不到交流思想以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但是动态中的词就不同了,动态中的词是人们将静态中的词加以运用的结果,静态的词被用于动态之后,它的交际工具的潜在性就会立刻被显现出来,变成显性的存在,就可以参与真正的交际行为、起到表达思想的作用了。

(二)两种存在形式的特点和功能问题。词汇的存在既然可以被区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形式,就说明了这两者之间肯定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语言本身是一个运动着的整体,所以对于静态存在来说,在一个时段内,它是以静止的稳定的形式存在着,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该时段内词汇系统的现状,并把它记录下来;它是词汇发展到该历史阶段的标志。词汇的静态存在形式一方面为该时期词汇的动态运用提供着工具性的材料,另一方面也为词汇的历时发展补充着该时段的内容。这里必须说明,词汇的静态形式是永远存在的,但这种静止稳定的状态也永远是相对的,它只是在某一个时段内表现为静止状态,相对于前后不同的时段,它们又会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旧的成分消失了,新的成分增加了,这就是历时发展中各个时段的词汇系统都会有所不同的原因。这种状况是语言词汇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词汇的本质是发展性的。

动态存在形式则与静态形式完全不同。动态形式是将静态中的成分加以运用,是使交际工具实现为交际行为的过程,所以它永远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只要社会上的交际行为存在,它就能够使语言词汇永远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词汇的动态运动为词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动态运用中所产生的新成分,不但能使词汇永远充满着旺盛的活力,而且也为静态词汇系统注入了新的血液,使语言词汇在这静态、动态相互作用和转化中获得不断的发展。

(三)两种存在形式的关系问题。关于静态、动态两种形式的关系问题,在对以上问题的阐述中已有所涉及,这里不妨再简单地集中论述一下。前面已讲,词汇的静态和动态两种存在形式构成了词汇的整体,但是对于词汇来说,这两者既有分工,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关于这一点,我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说明:“在词汇的整体运动形式中,词汇的静态形式是存在于语言符号系统之中,为实现交际行为、完成交际目的而提供可能和基础的部分;词汇的动态运动形式则是在言语交际中具体体现了交际功能,实现了交际作用,传递了交际信息,达到了交际目的的部分。没有静态存在形式为交际行为提供必要的交际元素,就不可能形成为交际行为,没有这种动态的交际行为,语言元素的交际作用也无从实现,新的语言元素也无从产生。”当然这段话只是从运用的角度谈了两者的关系,它说明了静态离开动态是无法运用的,而动态离开静态也无法进行,动态的运动和变化只有在静态的基础上形成,两者是必须相互依存的。

除此之外,从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就共时情况看,由于动态的运用,词汇成分在静态的基础上,随时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在言语交际活动的需求下,或者运用原有词素创制新词,或者在旧词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新义、新用法,当这些新成分一旦被约定下来,将会转化成为语言成分而被输送到静态的词汇系统中去,该共时阶段的词汇面貌在静态的词汇系统中将会得以显现,并因此而使整个词汇系统获得发展。当然一个历史阶段的词汇面貌,并不是只靠静态系统来反映的,在该阶段的文献作品中(包括书面的和能够被音像处理而记录下来的口语形式的),也可以反映出大量的甚至是非常活跃的词汇材料来。但是活跃在动态运动中的词汇成分往往是不稳定的,它们或者是昙花一现,或者是临时运用,真正被社会约定下来的,能够表示出和社会同步发展的成分,一般都应该被规范到静态词汇系统中去,这也是为什么说静态词汇系统记录着时代面貌的原因。

从以上对词汇的静态和动态形式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大家可以看出,这只是就一个时段的共时平面来谈的,也就是说,这只是对一种横断面现象的剖析。在词汇的动态存在形式中,除了横的平面现象之外,还存在着纵的历时发展现象的问题。应该说,词汇的历时发展就是由许多个横的共时平面叠加而成的,从不同共时平面的比较中就可以了解,有的旧成分从新的平面中消失了,有的新成分在新的平面中出现了,而整个词汇系统就在这纷繁多样的变化和更替中不断地变化和逐渐壮大、发展起来。

三、词汇的动态运动现象分析

词汇纷繁复杂的各种变化,开始总是先出现在词汇的动态运用中,它随着交际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交际的需要而发展。在社会交际中,新的词汇成分通过人们的运用,或者被约定俗成,或者被逐渐淘汰,但是无论情况如何,这一切都永远离不开动态的言语环境。所以结合语境来观察分析词汇各种成分的变化状况,认识和预视它们的发展趋向,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词汇的动态变化问题,我在过去的文章中也有所提及却很不够。在这里我想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对以往的论述作点补充。纵观词汇成分,无论是新词的产生还是新义和新用法的出现,我们都可以从性质上将它们划分为规范性的、发展性的和临时性的三种类型。

(一)规范性的。所谓规范性的就是人们对所用的词汇成分都有着规范的认识。词汇成分从静态系统走进动态运用中都会发生某种变化,即使规范了的词也不例外,过去我曾提及过的词义的动态变化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如词义在动态应用中,都会在原有概念义的基础上,转变为动态中的语言义、言语义、表层义和深层义等等,那么我在这里将它们归为规范性的类型,原因就在于这些变化都可以属于人们自然约定的范围之内,人们在交际中并不会因这些变化而感到新奇,相反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理解和运用。当这些变化在某个交际场合中出现时,人们都能够互相了解并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当这一具体的交际场合消失后,这些变化也随之而不复存在。如人们在菜市场中看到许多菜时会说“这些菜真新鲜”或者“这里的菜真多”等,在这一语境中,“菜”指的不是某一棵具体的菜,所以它表示的是一种表属概念的意义;又因为这里的“菜”指的是菜市场中具体的实体的菜,所以它和静态中表示属概念义的“菜”又有所不同:静态中“菜”的意义是抽象的,它未存在于语境之中,而这里的“菜”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之中并确有所指,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菜”可以和“真新鲜”、“真多”等相配搭。由此可见,都是表示属概念意义的词,在静态中和动态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说这语境中的“菜”所表示的是一种动态的语言义。如果我们将“菜”这个词置于另一种交际场合,让它指称一棵具体的菜,情况将又有所不同。如有人指着一棵“白菜”说,“我买这棵菜”,那么这里的“菜”表示的就是“白菜”的意义,但是人们仍然能够相互沟通,这是因为在具体语境中,由于词义与具体事物相对应的性质,可以使表属概念意义的词来指称具体的个体事物的意义,词义本身也因此而发生了外延缩小、内涵增多的变化,该词的意义也由静态中的抽象概念义变成了指称具体事物的动态言语义了。

以上两例说明了静态词义在动态运用中的不同变化。但是无论这些变化怎么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变化都是自然发生的,都是词义在运用时受到了具体语境制约的结果,都是规范词的正常运用。所以,这些变化不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必然的,它们既不是新成分的产生,也不是新用法的发展,都属于规范性的范围。

(二)发展性的。所谓发展性的是指在动态运用中所出现的新词、新义和新用法。这些成分首先会给人们以新的感觉,而且随着在交际运用中的具体实践,都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许多成分往往会被人们认可,并继续广泛地运用开来,现在社会上使用的新词如“作秀”、“搞定”、“上网”、“飞播”,还有年轻人易用的“酷毙”、“帅呆”,以及“包装”的新义“对人或事进行形象美化的设计”,“降温”的新义“让情绪或发展势头减弱”等等都是此类情况;也有的成分会经过短时间地运用之后而被淘汰掉,如新时期以来曾用过的“邮码”、“倒爷”、“大哥大”、“BP机”等词,以及用“水肿”说明“机构庞大”的意义等,现在都已经基本不用了;也有部分成分出现后并不为人们所接受,最后呈现为昙花一现的现象。但是不论是发展了的还是被淘汰了的,它们生存的时间或长或短,却都有着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把这些成分归为发展性的类型。

发展性的动态成分虽然都是以新的面貌出现的,但是它们也都是在静态成分的基础上产生出来,新词的形成需要原有词素的支撑,新义的形成需要词的原有意义为基础,新用法更是需要词义和语法规则以及语境的共同配合来完成,所以没有静态系统的存在,这些新的成分也无从产生。当然,新的成分一旦被约定下来,又可以被规范和输送到静态系统中去,使静态系统获得新的发展。

(三)临时性的。在动态运用中,词在意义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临时性的变体,词和词的组合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常搭配的情况。在具体语境中,词的这种变体和超常搭配使用,一般都是结合在一起同时发生的,而且这样的词语应用,还往往能够给言语表达带来鲜明和富有神韵的表达效果,可以使人们回味无穷。这样的语言运用手法一般多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一些有修饰加工的口语表达,在电视和广播中则经常可见。这类词语运用都是随着具体语境的表达需要而产生,有时甚至脍炙人口并被广为传诵,但是离开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它则会随之消失而不再存在,更不会被人们反复使用,因此这种现象都是临时性的。这类的例子很多,我们经常谈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经典性的句子,其实该句中的“绿”的活用就是临时性的,因为除了这个句子之外,“绿”一词从未再被这样使用过,“绿”也没有因此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在现代作品中,这样的例句也俯拾即是,如“故事刻满了小城的每一个角落”,“精致古老的建筑到处流淌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昨夜付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10月20日的傍晚来得凄凉,天空压抑住了欲出的月亮”,以及《牵手》一歌中的歌词“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等等,都是这种临时性的运用和变化的情况。在这些句子里,超常的词语搭配将语义表达得既形象生动,又深刻和富有活力,在符合逻辑和传递信息的同时,给予了言语表达以更多的自由,使人们的思想交流充满了丰富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动态运用中,词汇的临时性变化现象是永远存在的,从古代的诗词曲赋到现代的许多作品,到处都可见到这种精彩的词语运用。这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手段,也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技巧和方式,而在这种运用中,词汇往往是最活跃的成分。因此,词汇的这种动态应用现象,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

四、应该探究汉语词汇历时存在中的静态和动态形式问题

以上我们分析了词汇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以及两者的区别和依存关系,只是我们在说明问题时,仍然是以现代共时平面的情况为例证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的语言社会之中,所以对现代共时阶段中的静态和动态存在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和变化等关系,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当我们去了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时候,问题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任何词汇的历时发展都是由历时中的各个共时平面叠加而成的,对于各个共时阶段的词汇情况,我们只能从该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献中来了解。每一历史时期的文献所记录的,应该都是该历史时期整体语言词汇的情况,不仅有静态的成分,也一定会有动态的成分;有规范的成分,也会有非规范的成分;有发展性的变化,也会有临时性的变化。这就给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历时的词汇现象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有些词汇成分是很容易被确定其性质的,如“天”、“地”、“日”、“月”、“人”、“鸟”、“水”、“草”等,甚至一些双音合成词,如“筋骨”、“朋友”、“直言”、“忧愁”、“伤悲”、“休息”等。这些词都是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一直被人们广泛地运用着,直到现在仍然活跃在社会的言语交际中。毫无疑问,这些成分都是历时阶段中各个共时词汇系统中的词。再看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词,如近代的“铁路”、“火车”、“协议”、“场合”,现代初期的“杂志”、“改革”、“游行”、“舞厅”等等,也都由当时动态中的发展性成分被逐渐规范为共时静态系统中的词汇成分了。对于这类成分,只要观察一下它们被使用的情况,自然就会清楚地得出正确的认识结论来。

但是在历史文献中,还有一些情况会使我们产生种种困惑,如在《诗经》中使用的叠音词是很多的,有的一直沿用到现在,如“奕弈”、“泱泱”、“迟迟”、“滔滔”等,但有人将“其叶青青”中的“青青”、“燕燕于飞”中的“燕燕”等类情况,也看成一个叠音词就有待商榷了。它们虽然是当时动态运用中的词汇成分,但是它是一个双音词还是一个单音词在动态语境中的临时性叠用,就需要进一步探究了。我们在一些词汇研究的文章中,特别是在某些专书词典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如“陋室铭”的“陋室”,《归去来辞》中“识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今是”和“昨非”,以及牛希济词《临江仙七首》里“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一段中的“峭碧”和“香霭”等,都不应该不作任何说明地当作一个词来注释,从其语境看,把它们看作是动态应用中的临时性的搭配成分则更为合适。

在现代词汇研究中,将词汇的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进行结合研究是必要的,同样在对古代词汇进行研究时,也应该兼顾词汇的静态和动态形式问题,否则无论对词汇的整体还是个体的认识,都有可能出现偏离实际的现象。当然这一研究工作是庞杂而繁重的,它需要我们重视并从点滴做起。

收稿日期:2004-04-28

标签:;  

论词汇的静态形式与动态形式的结合_动态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