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低保线:实际给付与理论标准的差距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保论文,城镇论文,对策论文,差距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提出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测定的理论标准,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生存型、基本型和发展型低保线。这三种低保线基于不同的生活消费标准来确定,反映了低保标准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满足不同层次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同时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建立了城镇居民低保线的测定模型,并利用1998-2008年的面板统计数据对这三种低保线的理论标准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将近年来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际给付与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现实低保给付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以及依据物价指数进行指数化调整的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确实存在覆盖范围低和保障水平低的“双低”现象。现行低保线明显低于基于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所测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理论标准。如果与最低收入户家庭的各类消费支出比较,现行低保线仅仅能够满足食品消费支出需要。这表明现行低保线的实际给付是比较低的,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无法满足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导致大量贫困群体尤其是相对贫困群体未被制度所覆盖。与此同时,如果低保标准不能随经济增长或者物价上涨进行指数化调整的话,那么低保家庭的收益就会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低保制度不能为其基本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因此,从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出发,建议科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并依据物价指数或者工资增长率等参数进行指数化调整。
对此,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科学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建议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应该以生存型低保线为基础,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过渡到基本型或发展型低保线。(2)适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打破目前制度仅仅局限于保基本生存的局限,逐步提高保障层次及水平,满足除基本生活之外的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支出需要。(3)建立低保标准的指数化调整机制。低保标准应每年依据物价指数、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建立科学的指数化调整机制,以使最低生活保障给付不仅能够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所调整,而且还能够避免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侵蚀。(4)实行分类施保和梯度救助。首先,按照普惠制确定满足最低生活消费需求的保障标准,并根据低收入家庭的人口规模在给付上有所区别;其次,设立针对某些贫困家庭特殊需要的附加保障,即通过实施特殊的救助,保障贫困者获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等服务;再次,根据不同类型的救助对象,如残疾人、单亲家庭等,在最低生活保障的给付上给予相应的增加。(5)加大政府财政对城镇低保的投入力度。目前政府用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约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应加大政府财政对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投入,争取到2012年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投入总量翻一番,到2020年应当再翻一番。
标签:低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