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估模式探索论文

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估模式探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何三宁 杨直蓉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对MTI学位论文写作与评估模式开展了很好的探讨,但由于MTI办学时间短,积累的经验有限,论文写作与评估模式仍然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认为,应该取消MTI学位论文的“翻译研究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专业自身特点以及各培养单位的优势学科,以厘清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的本质差异,凸显MTI的培养特色。同时,各培养单位需要构建MTI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探寻科学可行的论文规范模式,充分体现MTI的职业化教育功能,以培养合格的口笔译人才。

关键词: MTI;学位论文写作;评估模式

不少学者研究了有关“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估模式探索”的内容,诸如黄国文等(2012)的《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以及仲伟合(2007)、穆雷、邹兵(2011/2012)、陈琳、章艳(2011)、吴刚(2010)、马会娟(2010)等学者撰文对此内容开展了很好的探讨,相继提议出“重要岗位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以及“翻译研究论文”5种模板,并为其中一些模版提供了样本,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可行性及参考价值。然而,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仍有深入探讨的空间,而学位论文的评价环节除了穆雷、杨冬敏(2012)等学者做过探讨外,鲜有见到此方面的探讨。本课题拟从7个方面分别探讨两大问题:

一、建议取消“翻译研究论文”形式

MTI教指委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性意见是在“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研究论文”四种形式中任选一种,并要求用外语完成。就上述几种论文形式来看,是充分考虑到了MTI的培养目标,但“翻译研究论文”的纳入,明显是受学术型硕士的影响而为之。这种引导会影响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的内涵认知,认为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没有什么大的区分,多开设几门实践性的课程足也。甚至有些院校如同学术型硕士那样还在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这样的引导更是不可取了。我们认为,应该取消“翻译研究论文”的形式,有如下几点主要理由。

1.强化翻译实践,以保证职业翻译人才培养

穆雷(2007)认为,MTI学位是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无论是翻译教学还是翻译实践都必须以职业化为目标,“而职业素养需要在真实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磨砺、熏陶与提高”(孔令翠、王慧,2011)。可以看出,翻译职业化的定位要求MTI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应有别于传统的外语硕士的培养;要求MTI学生必须具备合格的翻译服务能力;要求MTI学生的培养必须与市场相对接。

众所周知,翻译专业硕士侧重于强化翻译实践,其目的是培养应用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层次口笔译翻译人才,但由于我国MTI办学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等原因,部分培养单位往往忽视了“作为体现培养导向,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郭聪,2013)的MTI学位论文(报告)的写作,使得MTI学位论文的写作成为了一个薄弱环节。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高素质、应用型的职业口笔译翻译人才仅仅依靠我国高校目前的一支专业外语师资队伍是无法培养出来的,这是因为我们现有的外语教师普遍缺乏在外交、外事、外贸、科研、出版等翻译工作岗位长期工作的经验,他们对于什么是职业翻译所需要的素养的理解往往也仅仅出自于书本,而不是实战”(何其莘、苑爱玲,2012)。

正因为此,厘清职业化的内涵与本质是必须的。学者(李厚本,2011;朱波,2016)认为,职业化需要员工在各方面符合特定规范和标准,以及朝这种状态的变化过程,“包含:1)职业化是一种状态;2)职业化是一个过程;3)对职业化的评价。评价从视觉、行为和观念等层面展开,涵盖外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视觉层是表象、直观要素,易发生变化。观念层是核心,其形成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但一旦形成则相对稳定,难以改变。行为层介于它们之间,员工行为和视觉层面的特征由职业价值观决定。在这三个层面达到特定标准,可视为职业化”(朱波,2016)。可以看出,我们距离职业化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强化培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翻译职业教育,因为“翻译的职业化趋势催生了职业翻译教育,职业翻译教育的开展又推动了翻译教学体系的完善,从而为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穆雷,2012)。也就是说,职业翻译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方案上,论文写作也不例外,“MTI学位论文的写作应该与翻译教育的职业化紧密结合,体现职业特点,使之成为职业译员入职前的一次实战演练总结汇报”(穆雷,2011)。MTI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笔译实践能力,培养单位也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帮他们尽快融入市场”(黄建滨,卢静,2008),从而真正达到“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学位’标准”(黄友义,2007)。合格的翻译专家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取消“翻译研究论文”的导向就是要强化翻译实践活动,以充分体现MTI职业化教育的功能。

2.学术型硕士与翻译专业硕士有其本质的不同

整体来说,各培养单位对学术型硕士和翻译专业硕士的本质差异有了较好的认识。然而,仍有部分MTI培养单位对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不清晰(柴明颎,2012),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翻译专业”,“依然把它放在外语人才培养框架下进行人才的培养”(仲伟合,2014)。MTI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熟练翻译技能和宽广知识面的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而外语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当然,取消“翻译研究论文”形式并不是说学位论文写作不能涉及理论问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还是应该提倡的。“日常教学应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但还应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孙丽新、张璐璐,2014)。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不适合纯理论问题的探讨。原因有三:一,这是个导向问题,前面有述,这里不再啰嗦。二,背离了专业硕士“应用性、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原则。其三,当下译界有不少纯理论的探讨,尤其是与翻译实践毫不相干的理论问题。

本文所研究的无线无源转速参数测试方法基于电磁耦合原理,采用集总电路模型,原理图如图1所示,包含必不可少的两部分: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其中图1(a)所示为读取天线结构示意图,图1(b)为LC谐振器示意图。信号源U1为单音频率的激励信号,f为源端正弦交变激励信号源的频率输出,读取天线端电压为U0,电流为I2,读取天线端电感线圈电感值为L2,LC谐振器电感线圈电感值为L1,电容值为C1,L1和C1组成一个串联的谐振回路。读取单元端采用单音频率的激励,当读取天线靠近LC谐振器时,LC谐振器将会产生谐振。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互感系数用M表示,耦合因数用k表示,且0≤k≤1,其中:天线的谐振频率为:

其实,两者的培养规格各有侧重,无论在培养目标、方式方法以及授课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显著区别,需要把硕士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进行培养,形成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各自的培养体系”(穆雷、王巍巍,2011)。

2011年,全国MTI教指委对《培养方案》做了修订,提出了MTI论文写作可以采取“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研究论文”任意一种形式。几乎就在同时,穆雷、邹兵(2011)提出了MTI学位论文采用的五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翻译研究论文”,使得MTI写作有了多元化的模式,让学生在论文写作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3.MTI论文的多样性应以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

需求预测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培训项目前,由用人部门、培训部门、有关教学人员采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企业特定的群体或个体的能力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找出任职者现有能力与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具备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以确定培训需求的一种过程。培训需求预测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早在2007年,仲伟合教授就指出,“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仲伟合,2007)。所谓专门性,就是依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培养人才,而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一切差别都是一个单体事物的特殊性,简言之,学术型硕士与翻译专业硕士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差异在理论界已经探讨得不少,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或受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影响,或未辨认出两者的差异与不同,或多或少存在着厘定不清的问题。“专业学位教育成功与否,首要的任务就是能否真正做到转变办学理念。传统的办学理念不转,就会偏离MTI的培养目标”(仇蓓玲,3013)。

我们认为,MTI论文的写作应该紧紧围绕翻译实践来展开,目前学者提出的论文写作模式已够丰富,取消“翻译研究论文”形式不仅是对传统培养方式的区分,也更加清晰了MTI的培养理念。

大部分心外膜起源室早的心电图表现与对应的心内膜起源室早相似,但其QRS波起始部上升较缓,可见假delta波。 Doppalapudi等[6]报道,从QRS波起始部到顶峰所需时间长于整个QRS波时限的一半以上(>0.55)。这类室早的常见起源部位在冠状窦分支附近,如心大静脉和前室间静脉等。

4.凸显MTI培养特色

2)扩孔钻头切削齿磨损严重不均匀,其领眼段切削齿的切削能力几乎全部丧失,而扩孔段切削齿磨损较小,还具备较强的切削能力;

MTI专业硕士应该体现专业化特点,而这个特点必须依托学校特色。不同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相关领域的优秀翻译人才。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着重培养适应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潘华凌,刘兵飞,2009)。朱波(2016)根据MTI教指委的项目分析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就建议培养单位应该具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各培养单位应“结合自身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当地市场需求,来设定培养方案,彰显特色,避免‘千校一面’”。这种建议是中肯的,也有利于办学单位的准确定位和明确办学方向。

众所周知,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相去甚远,同质化的倾向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冯曼、贾兰兰,2013)。为此,各培养单位需要综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参照区域或国家市场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具有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各培养单位应该根据各自的优势学科或行业特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充分体现MTI专业硕士的职业化教育功能,以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应用性、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MTI专业硕士在应用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质,我们认为,应该取消“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形式,同时建议MTI论文涉及的内容尽可能与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挂钩。

二、构建 MTI论文评价体系

1.确立可供取舍的论文规范模式

MTI在我国开办以来,论文写作模式一直都是不断探索的内容,由最早的指导性写作模式发展到目前的多元化写作模式。

2007年,在仲伟合、许钧等学者的力推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开启了翻译专业硕士在我国的培养大幕。仲伟合(2007)随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说明,同时也对其中的指导性写作模式“翻译项目”、“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出了阐释与说明。接着,马会娟(2010)对这三种写作模式提出了中肯的观点,认为“这三种形式是否都可行、都具有可操作性还值得各MTI培养单位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拥有自身的文化,即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和自己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为全体人员所共同拥有的非物质特征的总和[1],包括以图书馆价值观为核心的图书馆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风貌、道德规范、图书馆形象、图书馆行为准则、图书馆组织、图书馆设施等[4][5]。这种自身文化起源于管理,更多的是服务于图书馆自身的管理,因而笔者更倾向于将自身文化定位为管理文化。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众所周知,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项技能、一种职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不断提升译文质量的必要途径。正因为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教学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15万字的原创性翻译实践。然而,就目前国内MTI办学单位的情况来看,有两年、三年不等的多样化学制,但大多为两年制,大量的课时占去了一年的时间,还有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时间以及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在剩余的时间里要完成15万字的原创性翻译并非易事。如果要求学生在论文形式中,还有“翻译研究论文”的选择,势必会让学生在翻译理论上花去更多的时间。

普通投票方法可以分为均等投票和赋权投票两类,赋权投票是给投票专家赋予不同权重,均等投票则是以相同权重进行投票。根据应用背景需求,按投票原则又可以分为一票否决,一致表决,大数原则和阀值表决等[35]。对于回归问题,可以通过平均值,加权求和,中位数,最大数等方式进行整合[37]。

根据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MTI翻译专业硕士的本质在于充分体现“应用性、专业化、职业化”的特色,要体现这样的本质内涵,就需要全方位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这一差异及特色也应该充分体现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彰显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目的。

黄国文(2012:5)在《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一书中,认可上述论文形式的同时,也承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所讲的“项目”、“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是比较概括性的类型,还可以细化和细分,“更需要翻译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探索,最终学界达成共识,形成普遍可以接受的做法。”可以看出,学者对目前的写作形式仍然有着不甚满意的看法。实际上,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MTI论文的撰写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刘小蓉、文军(2016)调查发现,翻译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中存在“选题形式过于偏重于翻译实践报告”、“论文题目过大”、“翻译报告选题题目重复”、“翻译报告译文部分选题对难度的把握不当”等四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除翻译实践报告外,翻译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至少应该包括“实习报告”、“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翻译软件的开发、语料库建设”等形式。从中可以看出,“翻译软件的开发、语料库建设”形式是作者探索出的一种论文形式。

我们认为,MTI学位论文的写作形式不仅需要多元化和多样性,同时也需要论文写作视角的开放式。也就是说,只要论文与翻译实践相关联就可行,凡是与翻译实践相关的题材,都可能是我们作为论文写作的形式,比如,翻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翻译项目管理、有关翻译质量问题等等的探讨,都可以成为学生论文写作选择的话题。

2.构建科学可行的MTI论文(设计)评价体系

穆雷、杨冬敏(2012)敏锐地觉察到MTI论文评价的重要性,并对MTI学位论文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MTI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开展了探讨。经过对研究类和专业硕士类论文评价的分析和借鉴,他们提出了MTI学位论文定量和定性评价的两种方式。定量评价分为选题(10%)、综述(10%)、研究设计和组织(20%)、创新性(10%)、工作量(10%)、研究意义和价值(20%)、写作能力(10%)、写作规范(10%)等8项指标,并对每项指标与权重设置了衡量标准。与此同时,他们还设置了定性评价表。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MTI学位论文较为客观、全面、实际的评价体系,实现了论文评价的可操作性。从上述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可以看出,论文评价重点放在了“研究设计和组织”和“研究意义和价值”上,强调的是准确的论证和可靠的结果以及应用价值。李红玉(2012)介绍了上外对MTI学位论文的评价情况,其评价指标及权重包括选题(15%)、创新性(10%)、专业性(40%)、应用性(20%)、规范性(15%)等5项,从其评价指标与权重看,侧重于专业性和应用性。

各培养单位都有各自优于他人的学科与专业,也有各自所处区域优先发展的经济领域,这就需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在MTI的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习环境等各个方面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由此看来,不同的学者对于评价体系都有着各自的侧重,当然也有自圆其说的理由。但是,评价体系是否还有完善的余地?MTI论文评价指标权重应该侧重什么?能否制定我国各培养单位都可以参考的评价指标?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优化评价指标,摆脱学术型论文评价的藩篱,强化实践、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构建科学、可行的论文评价体系。

本文参照上述学者的评价指标,以及结合MTI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制订MTI学位论文评价表(见表1)。该评价表设置选题、创新性、专业性、应用价值、写作能力、规范性等6个评价指标,其中突出论文的专业性和应用价值。这样设置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凸显MTI的培养目标和强调毕业论文的专业性和应用价值;其次,充分考虑符合学位论文的规定要求;第三,兼顾学位论文评价的可操作性。

整个拾放操作过程中,竖直与水平运动之间的直角部分造成了速度与加速度变化不连续,需要采用平滑曲线进行竖直与水平方向上的过渡,过渡曲线要求满足曲率连续的特征。

表1.MTI学位论文评价表

我们发现,《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评估指标体系》对于论文的评价设置在一级指标“6教学质量”中,二级指标为“6.2学位论文”,其主要观测点为“学位论文的综合质量”。我们认为,“综合质量”应该是对学位论文全方位的评价,既要考虑学位论文需要评价的指标,又要考虑到评价指标的要点侧重,同时还要兼顾到其他因素。

3.增加学生译文的质量评价

评估体系中,尽管对MTI学生有15万字的翻译实践要求,但在质量上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忽略了对学生包括口笔译翻译质量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目前学界对于MTI学生在校期间的翻译质量,或者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的翻译质量,学者更是鲜有论及,也缺乏相关的评价手段。

MTI专业突出的是翻译实践,而翻译质量又关乎着MTI高层次口笔译翻译人才的培养,显然译文质量的客观评价格外重要。为此,抽检和评价学位论文时,应该充分考量到学生的译文质量,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译文评价的参数、评价模式,客观有效地评价出学生译文的优劣。“译文评价机制的进入,会对课堂内外的翻译练习、作业、试卷等的评判产生积极的影响”(何三宁,2015:242)。同样也会对MTI毕业论文中的译文评价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对译文进行客观评价的参数和模式多有论述,其中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评价,即使还不很成熟,但是完全可以参考完善,对MTI学位论文实施评价。

三、结语

由于MTI办学时间较短,又是在外语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势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MTI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研究与解决所遇到的种种问题,MTI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形式的确定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我们认为,应该取消“翻译研究论文”形式,从而厘清MTI专业硕士论文写作形式的定位;彰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性和特殊性;强化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构建体现MTI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体现MTI专业应用性、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目标。与此同时,人们已经认识到MTI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且需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的写作模式与评价模式仍然需要不断探讨,探寻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的MTI学位论文的写作模式和评价模式,使得办学单位不断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不断践行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培养目标,使得MTI专业奔向充分体现应用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成熟之道。

参考文献

柴明颎,2012,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上外高翻综合改革试点,《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91-95。

仇蓓玲,2013,南京大学MTI教学合格评估后的思考,《外文研究》第2期:86-88。

冯曼、贾兰兰,2013,个性化MTI教育模式初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6期:98-102。

郭聪,2013,《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评介,《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95-96。

何其莘、苑爱玲,2012,做好MTI教育评估工作,促进MTI教育健康发展——何其莘教授访谈录,《中国翻译》第6期:52-65。

何三宁,2015,《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黄国文,2012,《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黄建滨、卢静,2008,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让·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上海翻译》第3期:60-62。

黄友义,2007,谈谈职业翻译人才培养与翻译人才评价以及翻译行业管理的接轨,《中国翻译》第4期:8-9。

孔令翠、王慧,2011,MTI热中的冷思考,《外语界》第3期:9-15。

李红玉,2012,论MTI学位论文的整体设计——上外高翻综合改革专题理论文章(之五),《东方翻译》第1期:25-30。

李厚本,2011,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内涵与特征,《企业经济》第3期:81-83。

刘小蓉、文军,2016,MTI学位毕业论文调查:现状与对策,《外语教学》第2期:109-112。

马会娟,2010,MTI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以北外奥组委翻译班毕业论文撰写为个案,《上海翻译》第2期:48-52。

穆雷、邹兵,201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中国翻译》第5期:40-45。

穆雷,2007,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中国翻译》第4期:12-13。

穆雷,201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期:77-82。

穆雷,2012,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中国翻译》第4期:13-14。

穆雷、王巍巍,201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中国翻译》第2期:29-32。

穆雷、杨冬敏,2012,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外语教学》第4期:89-93。

潘华凌、刘兵飞,2009,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宜春学院学报》第5期:50-55。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版)。

孙丽新、张璐璐,2014,河北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现状及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72-76。

仲伟合,2007,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中国外语》第4期:4-7。

仲伟合,2014,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中国翻译》第5期:11-15。

朱波,2016,MTI教师的职业化——以近三年全国MTI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为例,《外语教学》第2期:105-108。

A probe into the modes of MTI degree thesis and its evaluation

by HE Sanning &YANG Zhirong

Abstract :The writing modes of MTI degree thesis and its evaluation have well been discussed in recent years,but as a result of short time and limited experience for MTI in China,each school with MTI is still required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mode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cademic research paper should be cancelled in the forms of MTI degree thesis;MTI degree thesis could be accomplish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ool’s features and preponderant disciplines,so as to highligh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features,and distinguish MTI from academic master degree.Meanwhile,all the schools with MTI should build up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TI thesis,and explore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thesis specification to fully embody the vocational functions of MTI,and to foster qualified talent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Key Words :MTI;degree thesis writing;evaluation mode

* 基金项目: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项目“MTI学位论文写作与质量评估模式探索”(编号:MTIJZW201519)的研究成果。

(通讯地址: 210044 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文字编校: 王亚民)

标签:;  ;  ;  ;  

MTI学位论文写作模式与评估模式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