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论文_曹维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论文_曹维杰

甘肃省灵台县星火中学 744400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贯彻和践行去年9月份教育部新发布的《中学生德育工作指南》的目标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和内容。而历史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应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用教材内容结合时事热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久不衰的重要话题。爱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了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今年的5月2日,习主席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给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而第一点就是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历史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每一个历史事件无不从正反两方面给世人以告诫和启示。因此学习历史我们既要掌握历史知识,又要抱着以史为鉴的态度服务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如老师在教授历史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与萦绕我国外交政策多年的时事热点事件联系在一起:韩国部署“萨德”、日本占据钓鱼岛并驱赶中国的渔船事件;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真相和拒绝就慰安妇问题道歉事情、越南占我国岛屿且单方面开采南海油气的问题。通过这些史实与时事的结合,使处于和平岁月的青少年树立居危思安的爱国意识,从而刻苦学习,立志为祖国未来的更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充分发掘、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古至今,自上而下的爱国事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投笔从戎的班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张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回台湾的郑成功;“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驱避之”的林则徐;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毛泽东……所有这些,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祖国、爱民的赞歌,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学习永久不衰的榜样。

三、利用历史专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很多专题都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可以结合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专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虽然有过分裂割据,但统一是大趋势,是长期的,搞分裂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人民都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过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跨出了很大一步。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阻挡,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通过历史专题增进学生对爱国教育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的形成。

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是新的历史课标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历史学习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办小报或墙报、文艺活动、观看记录片、撰写心得体会、编演话剧、撰写顺口溜等。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拜访老红军、老英雄,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军事博物馆等,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真人和实物,畅想感悟并直接获得感性认识,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小报或墙报的比赛活动,重点开设“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著名历史人物评析”等栏目,集中师生智慧,把历史小报或墙报办成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再如,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里,可以组织学生重温历史,通过谈心得、讲感受、写体会等,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

五、整合学科教学,通过爱国诗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诗即史,史是诗的全面反映,诗是史的具体浓缩。我国有浩如烟海的诗歌,作为历史老师既要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积淀和知识结构的健全,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今天我们青少年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自己怎样爱国”。习主席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还讲到,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总之,“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通过具体内容的教授,并采取多种形式向学生逐步渗透,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定能建树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培育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激发广大学生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热情,能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及早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论文作者:曹维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9月总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论文_曹维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