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高 雅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河南 许昌 461000)

摘要: 乡村文明建设事关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目前,乡村文明建设存在乡村文明建设主体的整体素质不高、乡村文明建设实践中问题错综复杂、乡村文明建设理论与乡村实际脱节等问题。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重构,应切实提升乡村农民主体的综合素养,以现代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创建乡村文明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文明建设;常态化机制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解决好“三农”问题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论断。乡村文明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特殊地位,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近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公开征集对《腐殖酸肥料增效剂》等377项行业标准和52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涉及肥料行业的有13项,包括肥料和土壤调理剂、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氮肥、肥料和土壤调理剂-腐殖酸肥料、肥料和土壤调理剂-磷复肥四类行业标准项目。据悉,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18年9月16日。

第一,加快推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有助于确保乡村产业兴旺的实现。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构建农业人才培育体系,可以培育造就一大批农业人才,提升农民的文明水平,在广大乡村形成崇尚科学、弘扬美德、倡导敬业的良好文化氛围,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积极推动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有助于确保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众所周知,我国农村有着自身的特征,乡村治理绝不能把城市治理那一套照抄搬过来,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积极推动乡村文明建设,重塑适应新时代的治理文化,更加侧重于淳化民风、提升民智,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切实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1]

第三,大力推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有利于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农民的生活富裕,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践行,也是广大农民最为期盼的目标。农民的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也是精神上的富有。因此,大力推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在农村形成文化认同,让农民继续发扬勤俭节约、互帮互助等古老的乡土传统美德,有利于广大农民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富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乡村文明建设主体的整体素质不高

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农民处于主体地位,如果我们离开了农民这个主体,乡村文明建设则沦为一句空话。然而,当下中国现实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特殊的国情和历史使中国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容易产生封闭、自我的思维,造成眼界较为狭窄、思想相对保守,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接受度普遍偏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农村一部分地区,封建迷信思想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素养普遍不高,农民对于科学抱有怀疑态度[2]。由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相比较而言,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不少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并未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使得农村孩子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总之,农民整体素养不高,阻碍了乡村文明建设的推进步伐。

(二)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错综复杂

要建立起农村经济和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综合量化考核指标,在其针对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彻底解决将两者分开考核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各地应设立农村经济和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督察考核办公室,配备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农村经济和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情况的督察和考核力度,对于忽视文明建设的单位和责任人,应严格问责,做到不尽责就问责。

(三)乡村文明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存在滞后性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据统计,约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多民族、多文化、多乡俗的存在,给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农村,那种千篇一律、“摊大饼”式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难以实施。在乡村文明建设实践中,乡村文明建设理论的滞后性表现非常突出:忽视农村文化多样性特点,不深入农村基层搞民俗、风俗调研,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文明建设方案;个别地区简单照搬城市文明建设的方案,热衷于做一些表面工作,搞形式主义,没有深入农村基层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使得个别地区的乡村文明发展还停留在表面;一些农村地区的领导干部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缺乏与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深入沟通和交流,造成了同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文化冲突,对乡村文明建设的推进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从内心看不起贫穷的农民,觉得他们素质较低。必须牢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可忽视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应该加强我国的乡村文明建设。

加快乡村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应着眼于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常态化机制。

1.建立持续投入乡村文明建设的机制

关爱农民,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是提升农民整体综合素养的前提。如果没有全社会对农民的理解和尊重,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将沦为一句空话。服务型政府应使关爱农民、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使经济社会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地区,营造关爱农民、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良好政治环境。新闻媒体应注重报道更多有关农民正能量的新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应承担起教育主体责任,讲好中国农民故事,树立乡村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的思维,培养孩子们关爱、尊重农民的意识[3]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0年)》,贵州铁路路网总规模约7500公里,其中高铁约2500公里。目前,贵州在建的铁路项目包括成贵高铁(成都至贵阳)、铜玉铁路(铜仁至玉屏)、安六铁路(安顺至六盘水)等10个项目,在贵州境内总里程约900公里,其中高铁约占640公里。

拓宽农民教育培训渠道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就业岗位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要想真正消除贫穷、提升乡村文明,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经济素养、法律素养等。要加快创办农民夜校,扩大农民夜校的覆盖面,同时,切实发挥县、乡基层政府在创办和完善农民夜校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宣传科技、法律、文化、经济等领域知识的志愿者走进农村,走进农民夜校,帮助农民学习现代知识,从而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二)以农村经济腾飞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不少人存在认识误区,例如认为乡村文明建设只需抓好文明方面的工作就行。应打破传统思维,树立以农村经济腾飞助力乡村文明建设的新思维,实现农村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

2.建立农村经济和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打破一些农村地区将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对立起来的陈旧意识,重点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对于那些热衷于跑项目、做政绩工程的县乡干部,应首先重点做好其思想工作;对仍然忽视文明建设的干部,上级应做到不干事就换人[4]。全社会应形成经济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融合的共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助农民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改善经济条件,让农民真正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实惠,并用经济发展成果去完善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等,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形成农村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共识

在人际关系方面,农民与城市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十分重视地缘和亲缘关系。农民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乡村文明建设实践中,政府往往把精力集中放在文明建设上,忽视了农民存在的其他各种现实问题。如住房环境较差,经济状况不好,特别是孩子的上学问题难以解决,不少农村子女上学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在物质层面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解决之前,政府单纯地向农民宣传乡村文明建设,难免会引发他们的排斥心理。因此,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同时,应探索乡村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之路,尽最大可能在帮助农民走出经济困境、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三)建立乡村文明建设常态化机制

1.关爱农民,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应成为全社会共识

2.多措并举,拓宽农民教育培训渠道

ISO9241/11中对可用性(Usability)的定义是:在特定环境下,产品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目的时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主观满意度。有效性是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成特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是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成程度与所用资源(如时间)之间的比率。主观满意度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美国学者尼尔森(Nielsen,1993)认为可用性具有多种成份,分为相联系的五个可用性维度属性,分别是易学性、易记性、容错性、交互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花生属于豆科植物,喜好温暖的气候,有“长生果”的美称。我们知道,气候的变化对花生的质量、产量影响都很大,所以在种植花生时,先是要给花生一个稳定、适宜的外部环境,另外,还是积极使用先进技术,保证花生的产量和质量,优化花生的产业结构。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桃林山区花生的实际种植情况,探讨总结了如下几点有助于花生高产质优的技术措施。

《阅江学刊》此次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是继2010入选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源期刊,2012、2015年分别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版、2014版之后,再次进入国家级核心期刊评价系统。

乡村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能是“一阵风”,因为乡村文明建设有其独特性,即收益小、见效慢,所以不能拿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衡量乡村文明发展,更不能用城市那种“大而全”的标准来建设乡村。要坚持“小而精”的原则,发展和壮大农村文化团体,设立乡村文明建设专项基金,确保专款专用,给广大农民提供合适的读书、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引导鼓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乡村文明建设PPP和众筹融资模式[5],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文明建设中,将城市中的剧院、大舞台等成功范例引入广大农村,建立规模适合的农村剧院和农村大舞台,为乡村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2.建立村“两委”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带头的长效领导机制

深入开展村支部和村委会学习乡村文明建设的活动,定期举办学习研讨班,切实提升“村两委”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让党员干部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建立村“两委”的团体常态化调查研究机制,要求村“两委”的党员干部定期深入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深入了解其运行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加大扶持力度。村“两委”的党员干部要改变行政命令推行乡村文化建设的旧思维,心系农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乡村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在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MS培养基(BD DifcoTM,USA)、BHI培养基(Oxoid Ltd,Basingstoke,Hampshire,England)、厌氧培养箱YQX-Ⅱ型(上海新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PCR基因扩增仪Gradient PCR Thermal Cycle(Bio-RAD Ltd,USA)、Bio-Rad凝胶成像系统(Gel-Doc 2000,USA)、7300型荧光定量 PCR 仪(Applied Biosystems,USA)。

全面深化乡村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乡村文明建设事关农民幸福安康,事关乡村振兴大局,对于提升农民幸福感、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具有深远意义。唯有真抓实干,把农民的切实利益放在首位,实现农民综合素养、经济和乡村文明的融合发展,以乡村文明建设常态化机制为抓手,探索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才能实现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林聚任,梁亮,刘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明建设:基于山东省的调查 [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58-167.

[2]孙春晨.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J].中州学刊,2018(11):10-16.

[3]唐兴军,李定国.文化嵌入: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求实,2019(2):86-96,112.

[4]梁海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研究 [J].社科纵横,2018(11):55-57.

[5]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0):629-634.

中图分类号: D4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17(2019)07-0048-04

作者简介: 高雅(1989—),女,河南许昌人,中共许昌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刘 钊

标签:;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