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_城市经济论文

杭州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_城市经济论文

杭州的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杭州论文,传统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是,也应看到,杭州要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的目标,还需要我们作出巨大的努力,其中对杭州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改造就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笔者不揣冒昧,在这里对杭州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代转换的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期待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杭州传统文化的含义和形成背景

1.杭州传统文化的含义

一是指偏安一隅,沉湎享乐讲求奢侈的南宋遗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是对南宋小朝廷忘却靖康之耻,只顾纵情享受的绝妙写照。这种南宋遗风一直沿袭下来。只要不是兵荒马乱、戎马倥偬,杭州人总是抓紧时间尽情地享受山水之乐和满足口腹之欲,因此,他们总是认为,杭州是国内最适合生活的城市。那些到外地生活一段时间的杭州人,一回到杭州,说出口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跑来跑去,总还是觉得杭州最好!”其实,不只是国内那些城市,就是欧美,杭州人也不甚稀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出国风就没有断过,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年轻人一拨一拨地往那边赶,但事事喜欢跟风上海的杭州人,惟独在这一点上却始终稳得住阵脚,不为所动。由此可见杭州人之偏安一隅的文化心态实在是根深蒂固了。

二是指杭州人缺乏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杭州人不大关心外面的事情,他们即使想了解世界,也往往更多地停留在生活的层面上,比如国外的美味佳肴、化妆衣着、家居装修、旅游娱乐等方面,而对于国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则兴趣不大,不甚了了。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晚上,举国欢腾,连兰州、昆明等边远城市也不例外,但在杭州城里你就找不到多少激动人心的场面。杭州人对我国加入WTO这样的重大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敏感。他们不认为这些事情与自己有多大的关系。这种文化心态已经给杭州的改革开放造成负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落在其他沿海城市甚至一些内地城市后面的现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三是杭州人缺乏创业的精神,也不够大气。许多人说:杭州人会生活,但缺乏创业精神;也有人说:杭州人脑子灵,但吃不起苦。改革开放以来,浙东、浙南等地的创业精神在全国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但杭州完全不是这回事。杭州这地方找很难找到艰苦创业的典型。杭州的文化氛围不认同艰苦创业的精神。那些吃苦耐劳、拼命硬干的人往往被杭州人说成是“想不开”或者是“劳碌命”。一些杭州人在本地做不出什么事业,而到了外地则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文化环境。杭州人也不够大气,古时候出不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近现代同样很难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企业家、大银行家等。虽然这些年杭州经济发展速度是快的,但是在企业规模上总是上不去,直到如今仍然没有航空母舰级别的大企业,不要说跟青岛等沿海城市相比,就是跟合肥等内陆城市相比,也差得很远。这一现象无论如何与杭州人“不大气”的文化性格有关系。

四是杭州人商业气息不重、不精明、不功利。作为古都的杭州,历来是达官显贵云集之地,而古代的官文化或者说贵族文化一直是鄙视商业的。买卖人特别是小商小贩是杭州人所看不起的。虽然杭州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但杭州人相信的是读书做官。杭州人与同在浙江的温州人宁波人绍兴人等相比,在商业头脑或者说功利心方面可以说望尘莫及。如近10多年来,杭州办起了许多大型专业市场,但如果跑进去逛一圈,你就会发现,那些店主并没有多少是杭州人。杭州人无论对挣小钱还是挣大钱都不太感兴趣。与上海人相比,杭州人既不精明更不高明。这一点上,杭州人倒更有一点像北京人,做人追求的是那种气派、那股洒脱和韵味。

五是指对诗意生活方式的追求。杭州人似乎天生有一种古典的“准贵族”心态,他们对诗意的生活方式是十分向往的。就拿游山玩水来说,明朝高廉的《四时幽赏录》是这样描述的:一、春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面溪楼啖煨笋,保俶塔看晓山,苏堤看桃花,等等。二、夏时幽赏:苏堤看新绿,三生石谈月,飞来峰避暑,湖心亭采莼,等等。三、秋时幽赏:满觉陇赏桂花,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等等。四、冬时幽赏: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雪后旗海楼观晚炊,除夕登吴山看松盆,等等。杭州人在吃上头也是颇讲求诗意的,南宋以来,杭菜融合了“旧京师人”所带来的烹调方法,保持和发展了鱼米之乡特产丰盛的优势,“南料北烹”,结合西湖胜迹风貌的文采,形成了自己的风味特色。有趣的是,南宋时,杭州菜被当作很有文化含量的菜肴引入福州,形成“雅菜”的菜肴①。小说家金庸对杭州菜的“诗意”也曾大加称赞,题词为:“一桌有文化的好菜”。杭州人的喝茶也颇有诗意。旧时上杭州的茶馆喝茶有喝吃讲茶、吃书茶、吃彩茶等等的讲究;现在无论你走进杭州哪一家茶馆,不说茶本身的“雅号”有多少,就是那种环境情调,也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六是指杭州自古以来注重文化和教育的传统。杭州素称文物之邦。这与杭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吴越地区早在唐朝以前就是我国“文气”很发达的地区。读书、藏书的风气很盛,诗文方面也是名满天下。杭州的莘莘学子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吴越国时期,在全国战乱不已的情况下,钱王实行“保境安民”的国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的雕版印刷得到长足的发展。北宋时期,杭州成为我国三大印刷刻书中心。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为下。”南宋杭州设立太学、府学等各种学校,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近代也是如此,杭州的教育是比较发达的。浙江大学、杭高等学校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杭州还是近现代学者名流的聚集地。那些文化巨擘如鲁迅、郁达夫、李叔同、马寅初、茅以升、竺可桢等几乎都与杭州这座城市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就近代中国文化名人对城市的认同度而言,除了北京、上海,很难有城市能与杭州相比。

2、杭州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

一是杭州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就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河港纵横。秦汉时期,江南虽然处在原始的耕种状态,但老百姓的生活已经算不错了。司马迁曾做过这样的描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国椠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谨之患……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②。唐朝中叶以后,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终于超过北方。杭州更是由于京杭运河和“地有湖山美”,至北宋已有“东南第一州”之称。杭州的城市经济也得到很快的发展。除了在北宋时早已成为江南丝织业的中心之一以外,杭州还成为中国名闻远近的雕版印刷基地。杭州的酿酒、造船、制扇等业都很发达,“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岁课二十余万缗”。城市商业也相当繁荣。据万历《杭州府志》卷33的描述:当时的景象是“舟船水塞,车马陆填,百货之委,商贾贸迁”。杭州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由于经济的持续发达,所以杭州人的生活一直比较富足和闲适。富足和闲适必然导致人们有较多的时间追求诗意生活。

二是湖山的秀美陶冶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诗化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人们只说,一方水土养活一帮人,殊不知,一方水土也造就人们的精神世界,培养了人们的生活态度。自然环境对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自然美暗示生活”,我国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③我国的古人对这一点也有相当的认识。明代嘉靖年间的《浙江通志》说:“浙东多山,故刚劲而邻于亢;浙西近泽,故文秀而失之靡。”杭州山水的最大特点是秀丽、含蓄、和谐、精致,而这些特点也无不是杭州人的特点。当然,杭州不乏刚烈之士,也有“杭铁头”的美称,但总体上讲,杭州人还是以柔和与含蓄为主。

三是古都遗风的影响。杭州是六大古都之一。钱氏吴越国的首府设在杭州,使杭州的古都之称名副其实,但真正使杭州以古都名扬海内外的却是南宋小朝廷。杭州之所以被选定为南宋国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东南财赋地”和“山水之名美天下”是主要的两点原因。南宋一代大约150年左右,这期间社会比较安定,加上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杭州成为十分繁华的大城市,这使南宋的统治者有足够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骄奢淫佚。所以从南宋始,在朝廷的示范和影响下,醉生梦死、奢侈浪费之风较先前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就拿园林来说,豪华的园宅如雨后春笋地在杭州建造起来。西湖青山绿水之间,“一色楼台三十里”,御园、王府大小园林不计其数;城内南北十余里,贵宅、宦居、幽园、雅居不下百余处,而且多数园林十分讲究与豪华。这种奢侈无度的风气一直流传下来。明朝的沈赤然在《寒夜丛谈》卷3中说:“吾杭富人,一席之费几至六七千文,盖又务为精致相高,虽罗列数十品,绝无一常味也。甚而有某姓者,常以五十千治一席,又以十千买初出鲥鱼二尾为尝新,则何曾父子亦何足道哉?”多年以来,杭州一直被达官贵人当成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销金窟。

二、杭州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一是应通过文化反思认清杭州传统文化中消极无为,耽于享受,缺乏开阔眼界的弊端,使杭州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目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节拍。在文化反思方面杭州人是做得很不够的。可以说,这20多年以来,杭州人从来没有像北京人、上海人那样认真深入地反思自身在文化性格上的缺陷过。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经济发展在同类城市中还是排名靠前的。杭州人对此已经十分满足了:既然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还需要反思传统文化中的问题么?另一方面,这两年省政府提倡弘扬“浙江精神”,或者也使杭州人在外地人面前感觉更加好了许多,以为自己无疑是“浙江精神”的当然代表。其实浙江精神指的是温州、台州等地的那种吃得起千辛万苦,勇于开拓创新的“自费改革”精神,这与杭州人基本上没有关系。要做好文化反思工作,本文认为,首先是浙江、杭州的知识阶层应起到带头作用。文化反思需要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自觉,需要具有开阔的眼界,而一般来说这些素质只有知识阶层才可能具备。80年代上海曾掀起过文化反思热,其“始作俑者”和后来的主体都是知识阶层。第二是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应把这种反思融入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也即融入到杭州的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中去。第三是尽最大努力将外面的优秀的城市文化引进介绍过来,以使杭州人在内外文化的比较中,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杭州能够有意识地吸取上海的开放精神、深圳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温台的吃苦开拓精神,那么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二是对杭州传统文化中追求精致、讲究、诗意生活方式的那一面应该重新加以评价。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精致、讲究和诗意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方面。比之于农业社会,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比之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经济。毋庸讳言,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金钱而拼搏操劳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现实中,大写的“人”会被金钱异化为单一的、枯燥的、乏味的冷酷的“挣钱机器”,而“诗意生活”中的“诗意”,虽然“不现实”,但它呼唤着人们心灵中美好感情、浸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具有抵制金钱(权力、欲望等)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正如哲学家萨特在《想象心理学》所说:“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美是一种只合乎想象的东西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其基本结构上又是指对世界的否定。”④

第二,精致、讲究和诗意的生活方式为发展杭州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外的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把文化产业放在战略地位加以发展。人们把目标放在新闻出版、旅游、音像、体育等方面,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没有充分注意到,精致、讲究和诗意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极可宝贵的文化产业资源。比如当前在全国许多地方很流行的一句话叫“吃在杭州”,最近杭帮菜又被评为全国“新八大菜系”。为什么杭帮菜会如此之火?这与杭州人在“吃”上的精致和讲究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杭州人“嘴巴刁”,才“逼”出厨师推出如此脍炙人口的杭帮菜;如果杭州人以粗茶淡饭为满足,那么一切也无从谈起了。另外,这几年杭帮的服装特别是女装也悄然热了起来。为什么?这与杭州的女孩子在穿着上做工精细、浓淡适度和对自然美的推崇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的茶饮业“火”遍了全城,这与千百年来杭州人酷爱品茶的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自古以来杭州人注重享受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在现代文明的意义上提“注重享受”的生活方式的,我们所说的“注重享受”是指不以牺牲伦理道德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富足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提倡节俭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因为物资极度短缺,一部分人讲究了,另一部分人就缺吃少穿了。但是,这个问题也要因地因时地看待。唐宋以后,杭州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江南水乡,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又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因此在被称为“天堂福地”的杭州这样的地方,一味提倡简朴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未必是好事情。此中深意,即使古代的学者也能看到。古代经济思想家陆楫说:“论治者禁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噫!先正有言,天地生财,止有此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吾未见奢之足以贫天下也。……予每观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民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何者,势使然也。今天下之财富在吴越,吴俗之奢,莫胜于苏杭之民,……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航肩舆,珍馐粮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几。故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⑤作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能提出这样的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现代的许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中早已不乏认同这种观点的学者。耶鲁大学的教授戴维思说的好:“一个人的消费是另一个人的工作。”真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三是应该弘扬杭州人身上的书卷气,并把杭州人好学精思的传统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对接。我们已经迎来了新经济的时代。新经济是以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背景,以高智能人才为人力资源的产业。纵观世界,凡是新经济发展强劲的地方,如美国加州硅谷和其他的高新技术基地,都是高层次人才汇聚和具有一定文化依托的地方。国内最有借鉴意义的城市是苏州。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座古老的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消费型享受型城市在吸引外资特别在发展新经济方面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如果人们了解到另外一个事实,你就不一定会如此吃惊了:苏州明代有进士341人,清代有进士600余人,武进士26人,状元24人,武状元1人。清代苏州的状元竟占全国状元的四分之一。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苦干、硬干、拼命干的精神是发展地方经济的资源,而绵长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弥漫在城市上空的优雅文化气息,也是发展经济特别是新经济的潜在资源。今年秋天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杭州建设天堂硅谷的研讨会上就把文化氛围当作硅谷形成的必要条件。前些年,杭州在发展新经济中落到了后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们没有看到自身的文化优势,更谈不上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现在,是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①.参见《中国烹饪》1983年第八期《福州菜发展沿革初探》。

②.《史记.货殖列传》。

③.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页。

④.萨特《想象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⑤.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转引自《吴越文化》,张荷,辽宁教育出版社。

标签:;  ;  ;  ;  ;  ;  

杭州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