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社区教育的要素供给功能研究-以四川省蒲江县为例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社区教育的要素供给功能研究-以四川省蒲江县为例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 农村社区教育的要素供给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蒲江县为例

王 巍

(四川蒲江县委党校 ,四川 蒲江 611600)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顶层战略设计,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总抓手”,而农村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耦合性,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知识、文化、制度要素供给,为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提供农技知识和就业(创业)知识供给,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乡土文化和道德价值供给,为实现“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提供生态文明制度与社区治理制度供给,有效促成了农村社区教育要素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耦合,开创了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范式和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要素供给;农村;社区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根本遵循。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的“要素”供给功能和价值“外溢”效应日益凸显,农村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耦合性日益显现。农村社区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支撑,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培养新农民的重要路径。[2]通过对四川省蒲江县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考察,可以发现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脉络,即以“全民同学习”理念为指引,以“围绕中心、引导需求、弘扬文化、服务民生”为主线,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施“三农”教育培训,开创农村社区教育创新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知识、文化、制度要素供给,有效实现了农村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耦合。探究农村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将为社区教育的模式创新和功能拓展提供全新视角与启示。

二丫伸手拉住我,凹陷的眼睛也看着我,不像是说胡话,“是真的,细婶儿……我在东洋人那儿好像看见狼剩儿哥了。”

二、四川省蒲江县的社区教育实践

蒲江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辖1街道、7镇、4乡,有107个行政村、25个社区,总人口26.8万人,其中农业常住人口15.43万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77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19元,年均增长12.1%。近年来,蒲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事业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社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秉持“自然·绿色·开放·融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从学前到老年全覆盖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了“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三级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塑造了社区教育资源系统化、社区教育平台信息化、社区教育内容定制化、社区教育方式多元化的特色格局,完善了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制度和社区教育专项资金拨付制度,保障了社区教育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截至目前,蒲江县共建设社区教育学院1所、社区教育学校12所、社区教育工作站132个,实现了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全覆盖。全县共配备县级专职管理人员20名、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专干41名、社区辅导员459名,形成了县有主管、乡镇(街道)有专干、社区有辅导员的良好格局。

(一)集聚教育资源,构建三级网络

横向维度上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主体,将企业、老年大学、民办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电视大学纳入社区教育视阈,打破“公私之分”“内外之别”,统筹社区辖内教育资源,实施“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企业”“社区教育+老年大学”“社区教育+民办培训机构”模式,有效融合“周边”优质教育资源,“化零为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满足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纵向维度上建构“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三级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发挥社区教育学院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骨干、村(社区)社区教育工作站基础的三级机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灵活便捷的教育服务,同时强化社区教育学校和工作站的制度化管理,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构建居民10分钟学习圈。

(二)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平台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完善“市民终身学习在线”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和移动APP功能建设,优化专题报道、精品课程、便民服务、学分奖励栏目设置,初步构建社区居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开通社区教育公众微信号,设置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培训、养生、家校共育等栏目,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动态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构建与企业、培训机构、大学的“数字资源链接点”,提升学习资源的覆盖面和共享度,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实用、感兴趣的终身学习课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特色专题活动,增强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加强数字化学习指导师建设工作,形成一支有经验的数字化学习指导师团队,服务于学习型社区建设。

(三)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根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含煤地层地下水位整体呈北部高,最南部高,中间低的趋势(图5),含煤地层地下水主要从北部自东西两侧向中间汇集再流向南部,同时最南部水位也较高,地下水自最南部流向水位最低处。地下水径流特征有利于煤层气自东西向中部聚集,自南北向中部富集,与井田煤层气的分布特征基本吻合。钻孔单位涌水量0.003 2~28.070 0 mL/(s·m),富水性极弱,起到水力封闭和封堵的作用,是8号煤层在整个井田煤层含气量均较高,平均达到18.6m3/t的重要原因。

三 、农村社区教育的要素供给功能 ——基于蒲江县的实践分析

蒲江县成人文化中心、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以及农林、人社、文体旅、工会等联席会成员单位,在农村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下,对所在的农村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就业再就业、一三产业联动、劳动力转移等教育培训活动,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就业(创业)知识供给。蒲江县成人教育中心引进德国AHK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在蒲江县试点建设中德职业学院、KUKA机器人研究院、中德AHK职教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和考试认证中心,为德资企业和知名企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5年、2016年共招收AHK学员78人,按照德国“双元制”模式开展培训,立足满足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AHK职教新模式的引入不仅满足了农村社区居民就业(创业)的需求,也为蒲江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知识要素供给

4.1.2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制度。应按照《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规定实施追溯食品、食用农产品实施信息追溯管理,并向本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报送相关信息。门店应提供追溯信息查询终端供消费者查询,或提供追溯码供消费者手机查询经营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来源信息。

四川省蒲江县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施“三农”教育培训,开创农村社区教育创新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知识、文化、制度要素供给,有效实现了农村社区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耦合,为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全新范式和路径。

依据不同受教主体、不同教育需求开展“差异化”培训、“订单化”教学。实施“五元共生”教育培训工程,依托社区辖内早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人教育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结合“幼、少、壮、老、残”五类人群需求,采取“学校出菜单,居民报订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联动”模式,用“五类菜单”实现精准施教。实施教育培训清单动态管理,拓宽培训“视界”,适时举办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外来人口教育、心理咨询、计划生育宣传、文体培训,倡导自主式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学用互促。探索早教课堂、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市民课堂、市民乡村游学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教育时效性。开展团队学习和互助式学习,提高居民基于业缘、趣缘、地缘的自组织程度,增强学习的互促性和知识的共享性。

(二)文化要素供给

蒲江县以“场景营造”为依托,以乡村游学为牵引,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乡土文化供给。蒲江县作为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杰地灵之地孕育了柳贯、方凤、吴莱、宋濂等文学大家,文化底蕴深厚。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蒲江县将明代建筑遗存“理和堂”改建成黄庭坚纪念馆,展示黄庭坚生平事迹及文学作品,将“理和堂”打造成一处可供广大居民观瞻的文化教育场所,通过实物展示、图影记忆、情景营造等方式“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提升本土乡贤文化感染力。同时,蒲江县积极保护开发了翁书院、闾门深巷、宗祠牌坊、月台照壁、深宅大院历史遗存,通过历史遗迹的创造性改造、学理性阐释、现代性展示“书写”蒲江历史文脉,传承书院文化和民俗文化,增强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乡土文化自信。此外,蒲江县开创了乡村游学体验项目。乡村游学体验集知识习得、文化熏陶、情感养成、技能训练为一体,以“游”为载体植入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乡土逻辑,以文教化,寓教于游。蒲江县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了翁理学、禅茶文化资源,构造了独具农村特色的社区教育体验模式。依托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开发茶乡游学体验;依托樱桃山,开发花果游学体验;依托川西民俗文化,开发古镇禅理游学体验;依托现代农业,开发耕读游学体验;依托邛窑遗址和文创资源,开发陶艺文创游学体验。

蒲江县在动态把握新时代农民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瓶颈”,大力实施涉农教育培训,提升新农民素质,服务新农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农技知识供给。在农村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的统筹下,以“五元共生”教育培训工程为依托,以农民“在线课堂”为载体,以社区教育学校为基础,按照“技术菜单”培训职业农民,采用集中授课、分散自学、送教上门和网上学习等方式安排教学;按照“学历订单”培训新型农民,面向全县16—45岁的农民开展“送教下乡、学历提升”行动,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学校搬到农民家门口。围绕优质茶叶、猕猴桃、柑桔三大产业,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有机农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广新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助推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2018年培训人数达7万余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75人、专合组织300个、家庭农场130个、农民职业经理人823人,带动全县发展优质茶叶20万亩、晚熟柑橘20万亩、猕猴桃10万亩,农技知识“供给”助推“产业兴旺”的效果凸显。与此同时,蒲江县紧密结合休闲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充分发挥社会优秀教育人才资源库作用,组织开展茶艺、民间工艺、糕点烘焙、厨艺、解说员、文明礼仪等技能培训;开发竹编工艺品、蒲席、微缩农具等特色旅游产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农业元素变为创意、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农民变为旅游从业者,促进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蒲江县以“活动中心+”为载体,以家校社融合式教育为主轴,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道德价值供给。蒲江县构建“活动中心+乡学馆”模式,打造乡村书馆、乡村讲堂、乡村书画室、农民夜校文化教育主阵地,依托本土“乡贤”,讲好乡村故事,涵育乡村美德,传播道德文化;构建“活动中心+早教室”模式,建立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主导,以早教中心为主体,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站为网点的0-3岁婴幼儿公益早教服务网络,对婴幼儿提供早期启蒙道德教育,打造儿童德育驿站;构建“活动中心+名人馆”模式,依托李家钰将军陈列馆教育基地,以图片、实物、塑像、模型等形式展示李家钰将军的爱国精神,传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构建“活动中心+乡贤榜”模式,在社区历史馆设立“乡贤榜”,呈现乡贤典型事迹,引导居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发挥榜样的道德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此外,蒲江县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式发展,构建家校社协同联动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家校社融合教育是提升居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为发挥学校教育在家庭和社区教育中的作用,让学校与社区充分对接,蒲江县实施“学校·社区对接八项行动”,开放学校资源,建立居民校园学习体验中心,为农村社区居民开设道德课堂和学习体验项目,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开放农村社区文化资源,依托社区道德讲堂、“名人汇”开展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播撒道德“种子”;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开设“父母德育学堂”,培养新时代合格家长,同时,评选“最美家园”“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营造“亲、德、善、美”育人环境。

鉴定古建筑的年代,首先要进行“两查”:一、调查建筑物的现存结构情况;二、查找有关文字记录资料 [4]2。

(三)制度要素供给

蒲江县以景观营造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利益生成”为纽带,有效促成了“制度生产”,建构了教育—制度(收益)—收益(制度)闭循环,为实现“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提供生态文明制度与社区治理制度供给。蒲江县围绕“最美休闲乡村建设”目标,推进农村社区景观化、农村基建田园化、农民生活休闲化,通过乡、村、社联动开展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散居院落整治、基建设施完善等活动,以“再造”后的文化长廊、主题广场、雕塑碑石、文化活动室、功能教室为平台,开展“情景教学”和“现场教学”,将低碳环保、礼仪规范、绿色生活纳入社区教育范畴,引导社区居民改变陈规陋习,树立生态思维,涵育生态文化,实现生态理念的“植入”。同时,开展“最美民居”评选活动,以正向激励促进生态理念向自觉行动转化,构建行动共同体。另外,通过“全国最美休闲乡村”“樱桃节”“中国采茶节”“乡村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向外营销推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并提升品牌经济价值,促成生态优势向经济收益转化。经济收益的获得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居民生态文明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社区生态文明公约和居民行为准则,这样通过社区教育的资源性“输入”,形成了生态文明意识性和制度性“输出”,构造了社区教育—理念植入—主题活动—利益生成—理念强化—行动(制度)确定的闭环回路。另一方面,蒲江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载体,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创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养教结合”为理念,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以课堂活动为主阵地,创新老年教育服务活动,依托“日间照料中心”平台,利用社区周边“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创设“老年议事园地”“老年心理话坊”“老年学习沙龙”和“百姓讲坛”,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提升社区老年素质水平。选拔社区素质高、公益心强的老年人担任“五老调解队”队员,以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社区矛盾,构建多方参与调解机制,建设社区纠纷调解室,有效发挥老年人居中调解的“中介”作用。这样通过教育—受教—能力—行动—制度—收益使受教主体转变为治理主体,教育资源转化为治理资源,治理能力转换为治理收益,全面提升社区(社会)整合度和(秩序)收益共享度。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为依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扬好家训、好家风;出版发行《家风家训》,并通过清明会、坝坝宴等传统民俗活动强化家族联结,增强家族观念,提高宗规族训软约束的认同度和内化力。通过家风家训教育—宗规族训内化—“隐性”规范(制度)的“重构”,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压缩社区“失范”空间,实现社区秩序“自平衡”。以公益早教为切入点,探索以志愿服务兑换早教课程积分制度,强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动机,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用公益活动凝聚公益共识,用公益共识获取公益“收益”,催化社区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实现社区治理的“共建共享”。

四、结语

农村社区教育在实现产业兴旺、培养农村人才、促进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营造优美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3]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知识、文化、制度要素供给。通过对四川省蒲江县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考察,可以发现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脉络,即以“全民同学习”理念为指引,以“围绕中心、引导需求、弘扬文化、服务民生”为主线,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实施“三农”教育培训,开创农村社区教育创新空间,为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提供农技知识和就业(创业)知识供给,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乡土文化和道德价值供给,为实现“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提供生态文明制度与社区治理制度供给,有效促成了农村社区教育要素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耦合,开创了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新范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

[1]田俊秀.多维施策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EB/OL][2018-07-1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712/c216373-30143896.html.

[2]徐佑国.乡村振兴应从农村教育开始[J].中国农村教育,2018(17):10-11.

[3]方拥军,陈乃林.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成人(社区)教育发展创新前瞻[J].职教论坛,2018,(04):109-114.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340(2019)02-0020-04

收稿日期: 2019-01-11

作者简介: 王巍(1988—),男,硕士,蒲江县委党校教研室教员,研究方向:政治学。

标签:;  ;  ;  ;  ;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社区教育的要素供给功能研究-以四川省蒲江县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