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程中上海发展研究所的发展_科技论文

改革进程中上海发展研究所的发展_科技论文

上海开发类研究所在改革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研究所论文,在改革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开发类研究所改革现状

上海独立的开发类研究所173个,其中国务院各部门在沪研究所64个,地方研究所109个。针对过去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旧体制,上海开发类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目标由前几年低层次求生存转变为当今追求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壮大,出现了朝气蓬勃、奋发争先的局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日益增加。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发类研究所从改革拨款制度、初步实现经济自立到逐步走向市场,发展科技产业化,经济实力明显增长。仅占上海科研院所总数四分之一的58家开发类综合改革试点所1992年的各项收入达到13.7亿元,占全市科研院所总收入的43%,其中由研究所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到的非政府部门的各种经费达到8.56亿元,占经费总收入的66%,不少高达90%以上。研究所的活力推动了上海技术市场的发展,1993年上半年技术市场成交额9.4 亿元,单项技术合同的平均成交额由原来的3万元上升到15万元,全市100万元以上的大合同项目101项,58家开发类综合改革试点所占了其中的41项。各开发类研究所所承担的技术合同数和合同额都相当于改革前的5~10倍,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率由改革前的20%提高到80%左右。这些数据都表明开发类研究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比改革前大大增强。

2 科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出现了一批有希望上规模的科技型企业。1992年以来,针对困扰开发类研究所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不活、资金不足、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进行了股份制试点,还有许多所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自办科技企业、创办股份合作制与国外合资办企业、与国内企业联营等方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拳头产品,找到了一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和筹集资金的新途径。到1992年为止,全市已有各种形式的科技型企业2615家,年经营收入18亿元,有12个研究所的产业化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

3 国际科技经济合作有了长足发展。开发类研究所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以技术带工程、以产品带出口、以开展技术出口、技术合作等方式走向世界,大大加强了与国际的联系和交往,及时地获得了许多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的信息,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管理水平,引进外资,开拓产品外销渠道,增强国际竞争力,加速与国际接轨,起了重要作用。仅就58家综合改革试点所就已创办合资企业59家,1992年一年新建合资企业就达20家,引进外资1477万美元,58家开发类研究所中,已有46家有出口创汇,1992年出口总额达2000万美元。研究所的对外交往由过去单纯的学术性转变成与世界各国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4 内部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人员的竞争激励机制开始形成。开发类研究所在前几年改革的基础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有的所实施了工效挂钩、有的所采用了全员聘用制方式来明确员工与单位的劳动关系,以岗定职、以岗定级,岗位与工资、津贴挂钩,许多单位根据各自的特点制订奖励办法,实施内部职称制度等等。从而使研究所的管理队伍大大精简,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新风尚正在形成。

5 一批具有市场开拓潜力的科技新成果正在孕育。由于改革的深入,开发类研究所的科研结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的专业设置、研究方向和内容,成果的评价标准开始进行变革,随着专业设置的新组合和研究方向的调整,研究开发的项目将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生产,一批具有明确市场开拓前景的优势专业领域和成果将随伴着改革的步伐涌现出来,成为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多年来的改革已经将开发类研究所引上了有利于国家经济振兴、科技进步,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轨道。但是,在深化改革,特别是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化过程中,开发类研究所确实还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业调整、结构重组举棋难定。自国家科委提出“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后,全国科研机构体系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尚未形成,上海开发类研究所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所属研究所的管理,一方面处于放任自由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保留部分研究所和部分专业的必要性,致使不少所甚至原有的既没有国家科研任务又很难自行开发市场的专业领域撤并调整也犹豫不决,许多所处于既想通过人才分流、结构重组来发展科技产业,又怕因专业调整、专家改行而失去原有地位的矛盾之中。

2 资金短缺,筹措困难,使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减拨事业费到位,开发类研究所的经济压力不断加大,需自行消化的费用越来越多,大部分所能基本实现经济自主已很不容易,所得的利润还要用于科技再投入和改善职工生活。要使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从而达到产业化,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从小试、中试到大批量生产需要的资金缺乏,而研究所作为事业单位性质,不少单位尚未建立起正常的银行货款渠道,即使有渠道,银行还要看项目的风险性、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还要看研究所的经济实力、信誉和优势,筹措资金相当困难。

3 研究所与所创办的企业、与科技人员的产权关系不清。研究所独资创办的企业,其资产属国家所有,但资产经营权属准?资产经营的增值部分国家与法人如何分配?有些所既想企业发展、壮大,又担心企业实力强大后会脱离研究所。另外,由于多年来来自市场的研究开发项目并没有象过去国家项目那样进行严格管理,大量的研究开发成果都分散在科技人员手中,随着研究所结构调整、人员分流,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携带着这些无形的国有资产离开了研究所,独自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对此,如何来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如何合理分配其利润?这些问题不明晰、不解决不利于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4 科技产业化目前还基本处于小打小闹、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科研成果本身不够成熟,或者配套工艺、设备不过关,或者市场需求容量较小,先天不足阻碍了科技产业化形成规模;二是由于资金、场地等客观条件不足,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由于研究所或经营者缺乏占有市场、开发市场、发展规模经营的宏图大略,导致丧失了时机,被别人抢占了市场,限制了产业化的规模。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不能只看到自身的规模扩大了多少,而应以追求最大市场占有率来设定奋斗目标。

5 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长期以来擅长于研究工作,对经营开发,组织生产比较陌生,解决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更是缺乏,直接影响了开发类研究所的改革与发展。

二、开发类研究所的发展趋势

上海科技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还不够。相对于上海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势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的“整体效应”都不够突出。尽管上海有全国一流的科技力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超过了“亚洲四小龙”的总和,但是,在上海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仅为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水平上,并未达到相应的“能力与效应”。

九十年代至下世纪初上海开发类研究所应如何发展,具体目标是什么?一句话就是要尽快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把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把科技成果迅速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把自己坚定地投身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中去,增强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引导者。其中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深化改革的内容、又是追求发展条件。近年来,许多开发类研究所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面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总结以往几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开发类研究所的发展可以归纳以下几个趋势:

1 成为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开发类研究所以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目标,通过内部结构的重组和人员分流,致力于创办各类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和其它服务,经营实体,并使之逐步形成规模,将过去“以研为主”的整体结构改造成“小研究、大产业”结构。这一转变既符合开发类研究所改革的目标,又满足了众多研究所不想失去独立地位的愿望,是当前开发类研究所发展的主要趋势。

近年来,上海开发类研究所在科技产业化道路上初步形成了四种模式:

(1)股份制企业。由研究所的资产或所属科技企业的资产改制而成。其股本结构由原有资产折价入股的国有股和发起人法人股,向社会募集的社会法人股和社会个人股四方面构成。公司经有关证券管理机关批准,股票向社会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如市化工局所属上海有机氟材料研究所改制建立的3F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中外合资企业。以研究所某项高新技术成果为基础,由所与外商共同投资、合作进行开发生产的企业。该类企业由于同时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工艺、管理方法,又有可能借助外商打开外销渠道,对掌握产品国际化技术质量标准和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德福光电技术公司与日本国陶瓷株式会社合资创办的上海尼赛拉传感器有限公司,开业五年来,公司的PZT传感器和各类红外滤光片产品95%打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居世界第一,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销售可望达到亿元。

(3)自办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企业。研究所以科研成果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通过自筹资金,自组队伍创办起来的企业。这类企业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开发类研究所,尽管目前形成规模的还不多,但它们可能就是科技产业化的生长点,是开发类研究所成为科技先导企业(集团)的基础。

(4)研究所与企业合作办企业。研究所以其技术优势,企业以场地、设备或资金等为优势(甚至可以吸收部分个人资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如船舶总公司704所和上海航海仪器厂合作成立的液压元件厂,技术上依托704所液压技术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同时依靠航仪厂的加工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使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目前这类企业的数量较多,但仍保留着前些年的乡镇企业办联营厂的痕迹,总体素质不高,应加以整顿、完善、提高。

2 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一部分专业方向单一,规模比较小的开发类研究所,与企业产品生产的门类吻合度较高,整体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后与企业的技术力量融为一体,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科研开发任务全部服从于企业的需要,经费全部由企业供给,科技成果的出让由企业决定。这个技术开发部门与整个企业休戚相关,互为依存。这一趋势相对来说更具有彻底性,更具面向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然而研究所进入企业后的地位与作用如何保障还是需要探讨。研究所进入企业的实例虽也有几例,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的还很难说。

3 成为行业科技开发中心。政府部门为履行自身职责的需要,确定少量开发类研究所为行业技术进步的组织者和推荐者,赋于其编制行业技术发展规划,承担和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承担组织行业重点新产品和关键工艺装备的开发,承担和组织行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推广,开展行业标准、质量、检测、情报工作,承担行业专业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的功能。这类所的技术开发能力必须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技术上有较强的权威性,熟悉本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这是众多开发类研究所所想往的目标,但政府部门真正确立本行业科技开发中心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各所应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力争成为行业科技开发中心的关系。

4 成为面向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开发类研究所仍以四技服务为主要功能,以技术为纽带,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地与一群企业进行技术和经济协作。在企业技术需求还比较疲软,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发展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类研究所是很难得到实质性发展的。

5 走向分化解体。随着科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研究所所属的经济实体可望越来越具活力,加上人员的内外流动,企业兼并等等原因,若研究所没有有效的调控措施资产、人员可能被分化掉。特别是一些夕阳行业的开发类研究所,在生存危机面前,这种分化解体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还具有必要性。有一部分开发类研究所走向分化解体从某种意义上正说明科研体制改革的成功,表明了开发类研究所真正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循环。

6 以上五种趋势的部分或全部集成。开发类研究所不论是向哪个趋势发展,必须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很难一下子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更多的是考虑对研究所的整体或局部“哪一种有利,哪一种合适,就向哪一种靠”。何况一些大院大所由于专业门类多,发展不平衡,与经济的结合程度差距也很大,不可能用一种趋势去规范他们的发展,因此,会有大量的开发类研究所特别是大院大所将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以上五种趋势的部分或全部作为自己发展的依据。

三、几点建议

1 冲破条块分割界限,开发类研究所管理属地化。中央各部委对其在沪的64家开发类研究所原有的管理协调服务功能已严重萎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依附关系可能会进一步丧失存在的价值,除了个别确需由中央有关部委直接管理的外,绝大多数开发类研究所管理应属地化,这将更有利地在当地政策条件(包括税收、养老、保险、医疗、待业、住房制度等)下调动各所的积极性,减少可能来自多方面的矛盾和限制。

2 淡化开发类研究所事业单位概念,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企业应享有的十四项自主权也落实到开发类研究所。进一步改善对开发类研究所的管理,进一步落实自主权,特别是进出口权、资产处置权(包括成果评审管理)、人事管理(包括职称管理)、拒绝摊派权等,显得很必要。

3 摆脱特殊性的困扰,放弃政策倾斜的追求,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开发类研究所只有摆脱特殊性的困扰,认清形势、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甘愿为改革大局支付一点成本,踏踏实实地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早改革、早转轨、早投身市场经济,才能早得益,才是求得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

4 处理好“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辨证关系,确保研究所的“科研内核”。作为“放开一片”的开发类研究所,在推进科研成果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在放开搞活的同时,应从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高度调整好本所的专业结构,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保护完善适当规模的“科研内核”,做到“放”中有“稳”,放稳结合,保持优势和特色。

5 适应科技改革新形势,加速理顺开发类研究所的产权关系。科技产业化、结构重组、人才分流,势必带来原来研究所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复杂化,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研究所及其所属各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性文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研究所的成果所有权,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损害国家和研究所的利益。

标签:;  ;  ;  ;  ;  

改革进程中上海发展研究所的发展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