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和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意义论文_谢新星,宋玲玲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贵州遵义 563003)

【摘要】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和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意义,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低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实验组给予高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黏膜充血等症状消退时间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对照组黏膜充血、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等症状的消退时间明显比实验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用高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更加显著,能显著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川崎病;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剂量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40-02

川崎病是一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疾病可引起冠状动脉瘤、心肌缺血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关于川崎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该疾病的发生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升高有关[2]。本实验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3.54±1.02)岁,平均病程为(5.90±1.21)d;实验组组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3.60±0.99)岁,平均病程为(5.85±0.98)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进行常规治疗,发热期口服剂量为每天30~50mg/kg,热退3d且炎症控制后剂量调整为每天15~25mg/kg,2周后剂量调整为每天3~5mg/kg。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g/Kg,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注射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黏膜充血、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等症状的消退时间,比较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假设检验水准为α=0.05,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对照组黏膜充血等症状的消退时间明显比实验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实验组C反应蛋白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川崎病为一组临床综合征,以发热、皮疹、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弥漫充血、颈部淋巴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易累及冠状动脉,引起严重心血管并发症[3]。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以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疗效更为确切[4]。

单核细胞释放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引起血管损伤及T细胞异常活化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血液中致病病原体或毒素的合成、释放,并与血清中超抗原结合,发挥中和效应[6];丙种球蛋白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减低B细胞的活性,对抗体的产生具有反馈性抑制作用[7]。丙种球蛋白与血管壁上的Fc受体竞争性结合,抑制血管炎症反应,阻止免疫细胞活化过度,减轻血管炎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吞噬细胞的转移、吞噬作用,改变免疫循环复合物的溶解度,对Ⅲ型变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8]。丙种球蛋白能够抑制血管损伤后的血小板血管途径的激活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黏附,有效减轻免疫性血管损伤、预防血栓的形成[9]。丙种球蛋白的浓度剂量使用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抗炎、促炎活性,低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主要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封闭IgGFc片段,从而发挥促炎活性;高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主要是干预补体级联放大效应、调节特异性受体的表达、调控细胞的增殖,从而发挥疗效。本实验中,对照组黏膜充血、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等症状的消退时间明显比实验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与低剂量丙种球蛋白相比,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够更加显著地缓解皮肤黏膜淋巴结相关症状,降低白细胞介素-6等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川崎病患儿应用高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仁颂,黄胜奇,曾俊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109-110.

[2]徐小桥.血浆前降钙素与细菌性川崎病的关系研究[J].中外医疗,2014,6(18):27-28.

[3]杨波,罗军,张颖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4,41(3):256.

[4]陈咏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150-151.

[5]张艳芳.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7):266-267.

[6]顾青,张羿,程毅等.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与急性期C-反应蛋白关系[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9(2):132-135.

[7]沈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炎性指标及冠状动脉损害的改善作用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38.

[8]李彩霞,邬胜勇.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3):252-253.

[9]石晓莉.静脉丙种球蛋白对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治疗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8):235-236.

论文作者:谢新星,宋玲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1

标签:;  ;  ;  ;  ;  ;  ;  ;  

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注射用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和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意义论文_谢新星,宋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