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文化_文化论文

编辑与文化_文化论文

编辑与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文章以马列主义观点从一个新视角论述了编辑同文化的辩证关系,认为编辑铸造文化,文化昭示编辑之功;文章还特别提出学术文化这一概念,认为它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始终,是一切文化的精髓,它展现学术编辑的人生风采。

关键词 编辑;学报;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未来文化;学术文化

编辑的产品是书报刊物,刊物是文化载体。如是,编辑与文化,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化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里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它在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更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与此同时,编辑在创造人类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未来文化)的过程中,折射出崇高的人格和实现着人生价值。

因此,编辑与文化这一论题,就成为编辑学中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笔者在这一论题下,还特别提出学术文化这一特定概念。于是,便有如下四个问题要论述:编辑弘扬传统文化,文化昭示编辑之魂;编辑铸造现代文化,文化演示编辑之志;编辑构筑未来文化,文化展示编辑之愿;编辑力创学术文化,文化标示编辑之功。

一、编辑弘扬传统文化,文化昭示编辑之魂

传统文化,即古代文化,亦即民族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1)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以贯之,从未中断 中华文化,创始于先秦时代。3300多年前,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周文王被囚殷墟南羑里城而演算成的《周易》(即《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说卦》里“三才”命题(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和谐),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中华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民族文化,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自行消亡,就是被别的文化所征服。例如,古哈拉巴文化,它繁荣于公元前2500~1900年之间的印度河流域,被誉为“古代印度之根”,但它在公元前1750年就泯灭了。又如,古埃及文化,它先后被外来的希克索斯人、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波斯人、罗马人所征服,也就变为后来民族的文化了。再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族的入侵而中止上千年。中华文化自从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夏、商、周三代为正宗的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后,就一直沿着这条主线发展至今。它虽几经曲折和磨难,但仍保持着原来的品格和本色。例如,南北朝时期,由于晋室南渡而把传统的华夏文化带到了南方,北方的魏、齐、周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力量强大,却没能改变华夏文化的本色和品貌。又如,元、清两朝,他们虽然在政治、军事上统一了全国,却在文化上融入了华夏文化之中,也没有改变华夏文化的原有体统。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的确的。

(2)中国传统文化体大思精,且是民族精神的表征 中化文明5000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开拓,逐渐形成了由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所构成的庞大的中华文化体系。体系虽然庞大,但却有一种民族精神贯穿着,这就是积极有为、宽容厚道的人格精神。《周易大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人应该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运转那样,刚健有为;人还应该像天地包孕万物那样,兼容并包。这是人应该有的精神和胸怀。“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是泽被世界的文化 中华文化,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世界性的文化瑰宝和文化创造,不仅有原产我国的粟、稻、茶等栽培技术,而且有古代四大发明(火药、罗盘、造纸、印刷);不仅有长城这样的雄伟的古代军事建筑,而且有丝绸之路这样的古代中西商贸通道;不仅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样的文学成就,而且有书法、京剧、中国画这样的独特的艺术门类;不仅有中国武术,而且有气功科学;不仅有儒学资源《十三经》,而且有史学巨著《史记》;不仅有哲学名著《易经》、《老子》,而且有学术专著《文心雕龙》、《梦溪笔谈》。总之,涌现了诸多的世界之最,推举出孔子、屈原等这样的世界文化名人。这些世界级的中国传统文化成就,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并且早在1000多年前就远播世界各地,润泽着世界文化的发育生长。《易经》、《道德经》(即《老子》)、《论语》等古典文献早就流传于各国,其中《论语》在公元701年前就在日本广为传诵。法国汉学权威旺戴尔·马歇在所著《亚洲文化圈的时代》一书中,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看成是“儒教的复活”;西方一位著名哲学家说:“光明自东方来。”他并且认为,掀起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与儒学、《周易》有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不少学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而东方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将在新世纪辐射整个世界,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2.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的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发展和繁荣的思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它寓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振奋民族精神,必然要依赖传统文化,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图书典籍最丰富的国家。我国虽然是一个后起的发展国家,但最有条件利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实现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望尘莫及的,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诚如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得者在巴黎发表的破天荒的宣言那样:“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①]这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传统文化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有继承性,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离不开古代文明。我国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将历代经典中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思想加以改造,注入新时代的涵义,就可以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服务。例如:《周易大传》中的刚健有为精神,可以提升为现时代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可提升为现时代的为国牺牲献身精神;《孟子》提出的独立人格,可升华为现时代的人格、国格内涵;《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一统的思想,可以提炼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精华,等等。这些思想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思想资源,这是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体现。

(2)传统文化是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观念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育和完善需要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而这,要从形成新观念开始。例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经营观念等等,传统文化正是形成这些新观念的思想基础。从物我关系说,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现代市场经济应具有的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的思想基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说,传统文化中的“取财有道”、“诚信无欺”的贸易原则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所倡导的公平交易和平等竞争观念的思想基础;从人际关系说,传统文化中的“见利思义”、“以义为利”的经营之道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顾客至上、信誉第一观念的思想基础。这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体现。

3.民族文化是编辑崇高灵魂的投影

如果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之体,那么,编辑就是这个生命之魂。民族精神是编辑崇高灵魂的透视,民族文化是编辑自身的投影。编辑是怎样弘扬民族文化的呢?

(1)采用丰富多样的编辑形式来弘扬民族文化 编辑们弘扬民族文化,可谓前仆后继、不遗余力。他们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编排,使民族文化典籍重放异彩。对于古典名著,采取新编、新译、缩写等体式,编辑出精装本、豪华本、普及本、绘画本、合订本、精选本、注释本、赏析本、辞典本等等图书,其中有普及型,也有提高类,可谓老少咸宜、雅俗共赏。同时还翻译成外文,远播到世界各地。对于古籍整理,则采取钩沉、辑佚、汇编、选释等体式,编辑成整理本、点校本、研究本、珍藏本等等图书,为文化的发掘、整理、积累绞尽脑汁。而期刊(含学报)的编辑,则通过开辟专栏、办好专刊的方式来弘扬民族文化,如国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专刊、专集,如齐鲁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研究、河洛文化研究、徽州文化研究等专栏,就是编辑们的新举措。

(2)与民族文化同呼吸、共血脉来弘扬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以图书典籍为载体,几千年来始终贯通着一条血脉,流淌着民族精神的血液。自孔子编写《诗经》之后,历代则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文献通考·经籍考》,直定《四库全书总目》,对于民族文化的著录、整理、编纂,历时1700年,从未间断。这种珍视民族文化的传统,在现代编辑身上仍然历久不衰、弥久常新,他们同民族文化同呼吸、共血脉,成为民族文化的承传者,编辑出《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的浩繁卷帙,以及中华文化辞典、中国文化名著精要辞典、中国文化史之类的图书,为民族文化之躯,注入了新的血液。

(3)充当民族文化的守护神来弘扬民族文化 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编辑们视为珍宝,他们不顾个人的恩怨得失,坚决维护民族文化的正统和本色,竭力承传民族文化的经典和精华,不允许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滋生蔓延。民族虚无主义是对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是民族文化的离心力和腐蚀剂,是失去民族自信力的表现。正如一位德国著名学者在首届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上说的:“如果一个民族过于否定自己的传统,那么它就没有根了。”我们认为,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否定了传统文化,也就否定了民族。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编辑,就没有民族文化。编辑们正是出于对民族振兴的一片赤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充当守护神的。他们在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活化了自己的灵魂,民族文化又折射出他们的民族魂、爱国心。

二、编辑铸造现代文化,文化演示编辑之志

中国的现代文化,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

(1)社会主义文化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相结合的文化,亦即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文化 所谓文化传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具有革命性、民主性和人民性的精华,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就是时代思想风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讲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的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由上述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两种因素相交融,化合成社会主义文化,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2)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现代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继承和超越,又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借鉴,核心是创造未来的共产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在讲到宣传工作时精辟地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段讲话,非常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特色和建设途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因素有三:传统文化的精华、外来文化的精华、我党的革命精神,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

2.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价值

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②]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③]上述两段话,深刻地指出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的生成原理和发展规律,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理论先导 文化决定于政治、经济,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可以起决定作用。理论是以往实践的总结,又是以后实践的先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包括文化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最科学最先进的形态,它需要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驱动,这集中表现于需要文化的支持。而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的确定、发展目标的确立、社会体制的建立、规范体系的形成、发展模式的选择。我党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就是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好体现。这说明,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先导。

(2)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后发展国家,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还有不小的距离,况且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所以,虽然都是市场经济,但模式不同,类型不同,这就需有一种特别的精神——人的文化精神作动力,才能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而社会主义文化正可以提供这种动力,这就是说,具有崇高人生价值追求的我国劳动人民,希望自己能在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种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正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力量,因此说,社会主义文化就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3.社会主义文化是编辑之志的折光

编辑在生产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为铸造社会主义文化坚定豪迈、矢志不移。他们要使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要让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这就是编辑之志;社会主义文化是编辑之志的折光。社会主义文化何以展示编辑之志?亦即编辑是如何铸造社会主义文化的呢?

(1)为社会提供文化精品 文化精品是蕴含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愿望、鼓舞人民斗志的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表现形式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是“以高尚精神塑造人”(江泽民语)的精美之作。编辑们为这样的产品问世而精心策划,为编织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史的灿烂花环而殚思极虑。他们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一、二卷增订版的出版一丝不苟,他们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等文化工程的完成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为期刊(含学报)办出特色而筚路蓝缕、开拓前进。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精神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来是统一的,但二者有时也会产生矛盾。编辑们总是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社会效益第一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邓小平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④]这是他们恪守的信念。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他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体现,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编辑宗旨的最好体现,也是为社会主义文化走向辉煌而采取的有力措施。这充分表现了编辑们克己奉公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豪迈情怀。

(3)反对“全盘西化”,奉行“拿来主义” 全盘西化,就是丢掉民族文化,照搬西方文化,这是民族虚无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倡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江泽民在1991年“七一”讲话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说:“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这指明了铸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原则。编辑们正是在铸造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表现了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的自信气魄,演示了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的宏图大志。

三、编辑构筑未来文化,文化展示编辑之愿

未来文化即世界文化,亦即全人类文化、共产主义文化。

1.未来文化的特点

(1)未来文化是世界各国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的文化 未来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国际性是指文化的交流性、共同性。文化大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现代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人类生存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而物质文化的发展要求精神文化与之同步。一方面,现在西方的现代化,在物质文化方面已经达到了要求,而在精神文化方面则出现了缺口,这就要求东方文化给以弥补;另方面,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在精神文化方面是超前的,而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显得落后,这就要求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国际文化市场提供了各国相互交流的契机,这些都促成了文化的国际性特点。未来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国在文化交流中仍然保持着本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独立性。交流不是互相消融,而是彼此补充,达到共同繁荣。中国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交流有三次:两次魏晋时期的同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唐宋时期的同阿拉伯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的同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大交流中,中国文化不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更昌隆发达了。诚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素所说的那样:“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古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它受到了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由此可知,未来文化是世界各国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的文化。

(2)未来文化是多学科交叉的文化 人类文化领域里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表现为一定的学科形态。现代的学科出现了高度分化又广泛综合的趋势,这就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文化格局。原因是:有些科技工程如宇航工程、海洋工程,一国无力完成(从经济力说);一门学科也无法完成(从科技力说)。这就需要各国间的国力合作,需要各门学科的会通,于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便应运而生。如文化人类学是文化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文化社会学是文化学与社会学的交叉,文化经济学是文化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等等;这还只是社会科学范围内的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还有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同时还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总之是新学科在不断涌现,据学科大全一类的工具书载录的就有2500多门新学科,比较成熟的也有500多门。这就说明,未来文化是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文化。

(3)未来文化是信息文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作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里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的文化,便是一种信息——知识信息。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知识是信息源,而图书报刊是由人加工而成的信息载体,因此,信息文化是由人类心智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分析、加工、传播、储存和创造而形成的文化。信息文化以时效性强和时空界限消失为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共产主义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的时效性增强和时空界限消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标志,因而它成为打破时空界限的世界文化的构成因素,从而也就成为共产主义文化的构成因素。这是未来文化的根本性特点。

2.未来文化的普遍价值

未来文化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因而也为世界人民所共享。这是未来文化具有普遍价值的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作过这样的预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文中“文学”一词,泛指科学、艺术、史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实质即为“文化”的同义语。文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一句,是笔者本节论点所本。

世界文化的普遍价值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构成世界文化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各有不同的价值类型。西方文化的价值,就其所体现的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历史性成果来说,民主的建树与科学的发达是重要之点,还有现代化生产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都是不容忽视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⑤]上述几点就是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价值,又属于另一类型。中国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对世界作出过重要贡献,现在儒学已成为世界之学。儒学中的道德价值观,至今仍具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它对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有指点津迷的作用。以往认为,欧洲的工业文明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欧洲文明就是最好的文明。为了建立这种文明,曾经以使一些民族受到摧残为历史代价。这实际是人类的悲剧。为了避免这种悲剧重演,儒学中的以道德价值为人类最高价值的精神,会起到改变原来价值观的作用。再者,儒学中的义利观、共容观,会对民族征服、民族并吞的行径起到易弦改辙的作用。以往认为,民族间的关系是“生存竞争”的关系,互相残杀、掠夺、消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实际是人类的自我消亡。为了避免这种消亡,儒学中的“以德来人”、“导以礼义”的仁义精神,会改变这种生物性的闹剧,演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剧,使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和平共荣。总之,中华文化的独特的世界性价值会日益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未来文化的普遍价值在于塑造人类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灵魂。这正是共产主义文化的内涵。

3.未来文化是编辑之愿的映象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对于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编辑构筑未来文化提供了良好机遇。构筑共产主义文化就是他们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在编辑岗位上苦心经营、大显身手。

(1)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推出传世名作 文化交流是构筑未来文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编辑们将世界名著介绍给我国人民,编辑出版世界名作,推出世界名著文库,使“西学东渐”,这为我国人民了解、学习和研究世界文化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他们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使“中学西传”,这为世界人民了解我国提供了可能。他们以国际文化市场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他们也以国际文化市场作为世界文化的渊薮,进行文化创造。

(2)在文化思潮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构筑世界文化的过程中,编辑们对于文化思潮中的错误倾向十分重视,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江泽民语)。他们既不搞“民族虚无主义”,也不搞“全盘西化”;既反对“国粹主义”,又防止“新儒学复兴说”。他们对作者,鼓励写出力作;对读者,提供所需名作。他们为未来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健康成长;他们自己却熬尽心血,“衣带渐宽终不悔”,未来文化就是他们宏图大愿的真实映象。

四、编辑力创学术文化,文化标示编辑之功

学术文化是学科知识和学科研究的文化。

1.学术文化的特质

学术是对学科问题的科学研究[⑥],学术文化则是人类关于学科知识和学科研究以及学术思维和学术创造的文化。时空交汇是学术文化的特征。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谬的事情。”[⑦]这是说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形式。就文化而言,则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学科知识的存在形式,或者说是时间和空间相交汇的学科知识的存在形式;学术文化亦然。知识无止境,学术无国界:过去、现在、将来贯通,国内国外相融,二者又交汇融会。学术文化贯穿于人类文化的始终,是一切文化的精髓。追求真理、探索规律、揭示原理、指导人生是学术文化的特质。

2.中华学术的优良传统

中华学术文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演示的卦象,标明了人们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已具备了以类别来衡量的思维方式。孔子从教,以《诗》、《书》、《礼》、《乐》为主要课程,又把教学内容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类(即所谓“六艺”),这是学科分类的出现。学科分类,标明了学术思维的萌生。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学派——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学派,他们在学术上对各种问题——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政治主张等问题,各抒己见,彼此论争,蔚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伟大奇观——“百家争鸣”。学派的出现,标明学术思维的成熟。学派,实际是学科的雏型;学派论争,成为学科研究的历史渊源。纵观中华学术史,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直到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考据学),学术论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从而形成了中华学术的优良传统——百家争鸣。

中华学术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辩证法、教育思想、军事理论等是其突出的方面。这些学术成就,不但丰富了世界学术文化宝库,而且至今仍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堪称学术奇迹。中国学术史上产生的辉煌的学术著作,构成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框架;齐梁之际刘勰的《文心雕龙》、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学术史上的三大支柱。它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章学诚《校雠通义·叙》),是中华学术文化的基本品格,同时也是中华学术的又一优良传统。

3.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特色

学术文化的基本构成是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而“作为社会科学成果载体形式的学术论文,学术性是其基本的属性,是政治性存在的基础,政治性渗透、寓含于学术性之中,政治性只能借学术性以发挥作用。”[⑧]这是说的学术论文的学术性、政治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学术文化亦如是。所以,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特色是学术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应当是科学性、学术性与革命性、政治性的有机的统一。”[⑨]

知识无止境,蕴含学术;学术无国界,但有政治。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开展学术问题自由讨论的“六项政治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否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是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⑩]江泽民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也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学术和新闻有区别,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却是一致的,因而,学术文化的政治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发展学术文化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为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提出来的方针。这一方针,也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指导作用。

4.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特殊价值

社会主义学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江泽民语)是其特殊价值所在。

(1)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是培植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因库 科学理论一旦武装了人,人就会变得庄严和崇高;科学理论的光辉一旦普照社会,社会就能产生出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涌现的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新思想,是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因,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共产主义精神,这对于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正具有产生科学理论的功能,因而,它就成为培植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因库。

(2)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是孕育现代思维方式的沃土良田 现代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的主体(人)必须具备的思维素质。辩证思维是最重要的现代思维方式,它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说: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由这段话可知,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垮世纪人才,必须具有辩证思维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奔向21世纪。而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正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的学科研究的产物,因而它成为孕育辩证思维即现代思维的沃土良田。

(3)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是使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理论杠杆 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必须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前提,否则就要失衡。社会主义学术文化的社会功能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武器。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先进而文化滞后,东方(如中国)文化发达而经济落后,解决的途径是西方学习东方文化,东方(如中国)赶超西方经济,以优势互补达到各自的平衡。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二者协调起来,即物质文明(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社会进步)协调起来,社会才能平衡,否则丢掉任何一方,都要失衡。这是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出发点。上述这些理论问题,正是社会主义学术文化要研究的课题,而研究成果的大小、正负,则决定着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的好坏、成败。可见,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是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关键,从而成为它的理论杠杆。

5.学术文化是编辑之功的灵光

学术文化是以终极客观真理为目标的文化,具有永恒的价值,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其价值也不会消失。以创造人类学术文化为己任的编辑们,在学术征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功勋卓著,学术文化始终闪耀着编辑之功的灵光。这体现在:

(1)“编辑作品”是学术编辑的化身 所谓“编辑作品”,是编者将作者的书稿、文稿进行审阅、加工、润色后正式出版的学术名著和优秀学术论文;它不是原稿的复现品,而是内容精粹、思想深刻、形式完善的学术创造物。这些作品,凝结着编辑们的心血,代表了他们的志向和精神,体现着他们壮丽的编辑风采,闪耀着他们崇高亮丽的身影。

(2)高校学报是学术文化的主体 高校学报和社会学刊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的以学科研究为特点的学术理论刊物。它广泛地传播了中华学术文化,正确地引导了时代科学研究的潮流,高扬了积极奋进的学术精神,满足了社会对学术信息的需求,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实在是功在当代,又泽被后世。目前我国期刊有7000多种(印数达24亿册),加上内部期刊,达10000种。期刊品种之多,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学术编辑的辛勤笔耕,创造了中华学术文化的一代辉煌。为了更上一层楼,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又不断增设新栏目,创设学科研究的新天地;为了学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他们努力使刊物具有学术特色;为了创造更多的学术精品,他们“为人作嫁”,他们施行“编辑学者化”,把自身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为了推出更好的“编辑作品”,他们施行“编辑规范化”,让学术在国际上接轨;为了学术交流、共同提高,他们成立了全国学报研究会,切磋学术,传统经验;他们奋发有为、胸有大志,甚至把某年某年定为“学术年”、“质量年”。这些,都是中华学术史上的壮举,是走向世界的壮举;他们再造中华学术辉煌,他们是中华学术的脊梁。

本文于1996年2月20日收到。

注释:

① 转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第34页。

② 《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29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

④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5、373页。

⑥⑧⑨ 张积玉主编:《学术论文写作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4、27、27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页。

⑩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93页。

标签:;  ;  ;  ;  ;  ;  ;  ;  ;  ;  

编辑与文化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