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草原旅游区开发空间模式探讨论文_熊高洁

西南地区草原旅游区开发空间模式探讨论文_熊高洁

上海申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0

摘要:本文以西南地区高山草原项目的旅游开发为背景,对大型草原景区开发的空间模式进行探讨。从目标导向出发,结合项目的资源特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空间开发模式,比较得出最优的空间模式,并通过这一模式得出了的可操作的分期开发建设模式。

关键词:高山草原;开发建设;空间模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草原型旅游资源在众多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属于独特的一类,国内草原型景区大体可分为北方草原(以内蒙古等为主)、西南草原(以云南、贵州为主)高寒地区草原(新疆、青海、西藏)三大类。西南地区的草原主要特点是呈现高海拔、低纬度的高山草甸,草原地势起伏多变,往往都与大型山脉相连,草场与山体浑然一体。西南草原目前的旅游发开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都集中在草原观光的层面上,档次低,内容单一,文化含量低,民族特色不突出,运营上缺乏统一系统管理。究其原因,还在于策划规划层面和运营管理层面两端都存在诸多不足。景区策划规划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是景区能否成功的根本条件,而策划规划的关键步骤是确定合理的景区空间开发模式,这将决定景区的开发建设朝何种方向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对西南草原景区开发的空间模式进行探讨,探讨更适合景区的空间模式。

2景区建设现状简述

云南黑巴草场位于文山市砚山县西南部,是文山州与红河州的交界。草场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目前核心区约6000亩,是草场资源梳理较成熟的区域,核心区拥有丰富的地形变化,核心区外围有万寿菊花海、苹果林等农作物种植区,核心区周边为彝族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一定的民俗风情。景区内目前仅有零星农家乐和农户承包的骑马项目,未作整体开发。

3景区面临的困境简述

(1)作为旅游区开发建设无序,目前旅游公司的无序开发建设,临时建筑随意搭设,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少。整个景区缺少统一规划,片区功能不明确。活动设置过少,游客量少,旅游收入低。

(2)作为景区知名度,缺少专门的旅游业机构进行旅游产品的销售和组织,目前黑巴草场的旅游项目仅在云南省内少数驴友范围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缺乏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景区的重游率不高。

(3)作为牧场利用率低,草场的饲养周期长,中间换场的物流成本较高,在草场专门发展畜牧业以来,牧场饲养家畜数量较少,无法专门作为畜牧业基地,作为一产效率低下。

4发展目标与策略

4.1发展目标

通过引入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形成具有充分资源特色的高山草原型旅游度假区,提升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拉动当地旅游消费,将景区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户外休闲运动为主题的高山草原景区的标杆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发展策略

通过实地探勘,本项目场地条件非常适合开展户外运动项目,有条件通过引入多种类型的户外运动项目,通过西南最适宜户外运动的高山草原景区这一品牌形象,吸引提升项目的停留时间,从而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形成核心项目、配套项目、衍生项目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开发方式。

(1)核心项目:通过高山草原探索乐园的打造来吸引人流、提升土地价值;通过空中运动、轮类运动、山地运动和马术运动的建设提升景区的旅游纵深。

(2)配套项目:创造更多的配套项目产品,提供齐全的配套设施(配套商业和汽车营地),适宜的居住环境,让其成为旅游目的地。

(3)衍生项目:依托户外运动,发展上下游的外延产业,包括纪念品销售、畜牧产品销售、畜牧业体验。

5三种空间模式探讨与比较

5.1整体开发建设(同心圆)模式

(1)模式特点

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活动表演板块和公共活动中心,外部是由多种运动项目组成。再往外是连续成片的居住度假组团,每个组团配有组团住宿服务中心。

(2)该模式的优势

首先,整体开发向心性强,功能为同心圆由内向外辐射,景区的向心性强,在节事活动时容易聚集人气;同时每个外部居住组团服务中心到中心活动区的距离相等,利于游客集散。以表演互动板块为中心,其次,所有运动项目围绕周围分布,外围环绕生活配套板块,生活区域和活动区域独立清晰,不至于相互干扰。

(3)该模式的不足

首先,功能板块由中心朝外围扩散带来了基础设施投入大,开发时需要将活动设施、客房配套、道路和基础设施统筹一次性考虑,决策难度和开发建设过程难度都较大。其次,整体开发建设带来投资风险大、交通组织混乱、生活服务配套和运动项目相互脱离、客流难以控制的问题。

5.2 分组团、多中心建设模式

(1)模式特点

中心由四种类型相互区分的运动项目板块组,外部外是6个以上的居住度假组团,每个组团配有组团住宿服务中心。

(2)该模式的优势

首先,分区开发和分期建设,单个组团客源稳定后再建设其他组团。其次,整体两大板块,中间运动项目板块和周边休闲住宿板块,运动项目板块按实际需求开设运动项目,建设时序与组团呼应。最后,分期开发利于控制投资,节约成本,稳定客流,及时调整开发策略,适合目前景区知名度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

(3)该模式的不足

首先,如果分期开发时序控制不当,或者组团之间的链接关系处理不当,会造成运营难度加大。整个项目中缺乏一个公共核心空间用于表演和驻留。其次,如果中间某个活动板块人气较高,游客大量聚集,会造成客流疏通不畅,且影响邻近居住组团的使用。

5.3同中心、分组团模式

(1)模式特点

中心是整个景区的公共活动中心,由多种运动项目组合而成。中心区外部是若干居住度假组团,每个组团配有组团住宿服务中心、运动俱乐部,组团串联而成的环带外围是原有农民的畜牧养殖区。

(2)该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首先,该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兼顾了景区中心热闹的活动需求和外部若干居住组团之间相对安静的需求,运动和居住功能互不干扰、互为补充。其次,该模式满足了项目分时段开发建设的需求,多种类型的居住形式(房车营地、帐篷营地、蒙古包、小木屋营地、帐篷旅馆、民宿)因为分阶段开发成为可能。最终,景区可以通过合理的分期规划,旅游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划分的前提下,减小投资风险。

从以上三种不同空间布局特点可以看出,同中心、分组团模式结合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优势,并回避了前面两种模式的不足。灵活性和兼容性是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无论从景区开发者的角度还是游客的角度,该模式可以达到均衡。

6分期开发建设模式

根据项目目标和开发策略,先期引入中心区的户外运动项目拉动人气,随后逐步建设周边组团,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最后逐步实施外围农业和畜牧业产业。具体分期建设内容如下:

(1)近期建设:近期先建设东侧主入口服务片区、中心四个板块的公共运动项目、亲子畜牧草场、及相邻的一到两个生活组团、必要的道路和基础设施。

(2)中期建设:在核心区建成之后,积累了一定游客量和知名度,中期建设果园采摘和花田景观,逐步完善景区的活动类型,提升黑巴草场的用地价值。

(3)远期建设:前期基地逐渐建设完善、人气渐旺,远期将逐块建设剩余的生活配套区,吸引人流停驻草场,带动经济效益更快的发展。

7结语

总体开发建设的空间模式对于一个景区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招商引资、游客体验动线和感受、景区盈利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草原类的景区而言,草原本身并无自然山水资源作为基础,也没有著名景点作为游览节点,空间开发模式是否合理得当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通过持续的规划设计,业主对部分项目进行了落地建设,部分建成区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增长。

参考文献

[1]旅游策划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肖星主编,2005

[2]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中国旅游出版社,马勇,2008

[3]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中国旅游出版社,崔凤军著,2002

论文作者:熊高洁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5

标签:;  ;  ;  ;  ;  ;  ;  ;  

西南地区草原旅游区开发空间模式探讨论文_熊高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