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熊雁艳,李秋红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熊雁艳,李秋红

熊雁艳 李秋红

(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人民医院 云南大理 672100)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医院消化内科在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使用抗生素导致肝损伤占43.9%,居首位,抗结核病药物损伤占13.41%,位居第二,其次是中草药,占10.97%,其它药物导致的损伤占31.78%。确诊后立即停用导致肝损害药物,给予休息、保肝、降脂、对症支持治疗,治疗有效率97.56%,死亡率1.22%;结论:导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合理有效的选择药物至关重要。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掌握药物的药动学指标、肝毒性等特点,并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同时对民众进行药物以及中草药相关知识的宣传,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能有效降低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保证医疗安全。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159-02

随着新的药物种类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药物性肝病(DILI)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引起的不同程度肝损害,主要表现可以从轻度功能异常到暴发性肝衰竭,也可以合并其他肝病同时存在[1]。因其临床表现各异,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如何明确诊断,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我们临床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笔者对医院消化内科在近两年收治的8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病因分析及诊疗措施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医院消化内科在2016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8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其中男52例,女30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6.5岁。发病时间为4天~90天,平均13.5天。

1.2 方法

对8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患者的用药史、既往史、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ALT、AST、ALP、GGT、A/G、TBIL、DBIL)、血常规以及治疗情况和转归,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及均数表示。

1.3 临床症状及体征

82例患者,有症状72例,占87.8%,主要表现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黄疸,发热,寒战,皮疹,瘙痒等。无自觉症状者10例,占12.2%。肝肿大4例,脾肿大6例。

1.4 诊断标准

(1)有肝实质的细胞损害或肝内淤胆的临床特征[2]。(2)在末梢血中的嗜酸粒细胞>0.06。(3)在初发时出现疲乏纳差、发热、呕吐、恶心、皮疹等。(4)用药以后1周~3月出现肝损伤症状。(4)再次用药后出现肝损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治疗

立即停用已知或可疑药物,对于误服、误食药物或者毒物的患者立即采取洗胃、导泻等处理,必要时给予血液透析,并且给予还原性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降酶、门冬氨酸钾镁或者腺苷蛋氨酸降黄进行解毒治疗,积极纠正肝衰竭,加强支持疗法,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1.6 疗效判定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得到明显的改善,各项肝功能指标降至正常的范围;(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出现好转,各项肝功能指标较前有所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的2倍以下;(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的改善,肝功能指标改善不够明显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结果

2.1 引起肝损伤药物

82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导致肝损伤36例(43.9%),抗结核病药物损伤11例(13.41%),中草药9例(10.97%),抗甲状腺亢进及降糖药7例(8.53%),化疗药物6例(7.31%);免疫抑制剂及解热抗炎药各4例(9.74%),其他5例(6.09%)。其中联合用药32例(39.02%)。出现急性药物性肝损害66例,慢性药物性肝病16例。

2.2 转归

治疗30天后复查,结果治愈62例,显效18例,无效2例,其中,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7.56%,死亡率1.22%

3.讨论

近年来,由于药物的滥用及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的态势[3]。据相关机构统计,能引起药肝的药物多达600种,药肝的具体表现与普通肝病相同,例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胆汁淤积、肝细胞坏死等[4],成为引发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症之一。

对该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中使用抗生素所致肝损伤占43.9%,居首位,抗结核病药物损伤占13.41%,位居第二,其次是中草药,占10.97%,其它药物导致的损伤共占31.78%。所以临床医师应该高度重视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重在预防,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药物过敏体质以及慢性肝肾疾病及老年人用药更应慎重,特别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检测毒副反应,定期检测肝功能,一旦出现黄疸或转氨酶增高、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可疑治疗药物,积极查找原因,合理、对症的进行治疗,防止严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临床医师应加强相关药理知识的学习,掌握药物的药动学指标、肝毒性等特点,为患者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治疗宜选用经济、安全、毒性小的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注意观察,及时发现肝损伤;另外,随着中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由中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也日益增多,该组病例中中成药导致的肝损伤占10.97%,所以,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加强民众对药物以及中草药认识,对人们长期以来认为的中药无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的观念加以纠正,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进行自我防护,减少其发病率。

总之,在如今可选择性的药物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合理有效的选择药物至关重要,用药期间,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同时,加强临床药师的指导性用药工作的开展,使其从多个切入点参与临床用药指导,有效地避免药物性肝损对患者的危害,保证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尢大玉.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M]//叶维法.钟振义.肝脏学大典.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63-1265.

[2]陈善萍,董碧蓉.临床医生应关注多药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J].现代临床学,2013,39(6).

[3]黄福利,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26例临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09,5(24):444-446。

[4]史子敏.杜娟.药物性肝炎48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2):119.

论文作者:熊雁艳,李秋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熊雁艳,李秋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