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

吴智平[1]2003年在《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自发性脑出血病人基本临床特征和影响脑出血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关因素。 资料和方法 1.统计描述1991-2001年我院620例脑出血住院病人的概况。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病人的病变部位、危险因素、病因和预后的差别。 2.分析入院时意识清醒病人的短期预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清醒脑出血病人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 3.总结分析80岁以上高龄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采用x~2检验比较高龄与非高龄脑出血病人危险因素、病因、病变部位、预后的异同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80岁以上脑出血病人的独立相关因素。 4.总结复发性脑出血病人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 5.总结脑叶出血病人临床特点,采用x~2检验比较脑叶出血与非脑叶出血以及中青年和老年脑叶出血病人的异同。 结果 1.620例脑出血病人中男性353例(56.9%),女性267例(43.1%),年龄范围17~98岁,平均62.2±12.7岁,中位数61岁;50%病人的年龄在54~71岁范围内;20~69岁各年龄段均男性多于女性,而70岁以上各年龄段则女性多于男性。出血部位以基底节为最好发部位(330例,53.2%),以下依次为丘脑126例(20.3%)、脑叶70例(11.3%)、小脑38例(6.1%)、脑干28例(4.1%)、脑室17例(2.7%),另外有多部位出血6例(1.0%)和其它部位出血5例(0.8%)。大脑半球深部出血在 军医进修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各年龄段均最多见,但以46-7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45岁以下最低; 脑叶出血多见于45岁以下和75岁以上病人。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危险因 素(429例,69.2%),以下依次为吸烟153例(24.7%),酗酒102例(16.5%), 高血压家族史 90例(14.5%),冠心病史 85例(13.7%),脑梗塞病史 65 例(10.5%),脑出血病史56例(9.0%),脑出血家族史55例(8.9%), 糖尿病史27例(4.4%)。另有100例(16.l%)未发现上述危险因素。 男性吸烟、酗酒明显多于女性;75岁以上老年病人吸烟、酗酒比例最低, 冠心病史和未发现危险因素的比例最高:好岁以下青年病人高血压、冠 心病和脑梗塞病史比例最低,吸烟、酗酒比例最高:46~75岁年龄段病 人高血压和脑梗死病史最多见。病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占绝大 多数(512例,82.6%),其它少见病因为血管畸形16例(2.3%),脑淀粉 样血管病7例(1.2%),动脉瘤2例(0.3%),血液病2例(0.3%),脑肿瘤 2例(0.3%),系统性红斑狼疮二例(0.2%),病因不明 78例 ( 2.6%)。45 岁以下病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出血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血管畸形等其它 病因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75岁以上老年病人病因不明的比例高于其他 年龄段。治疗结果为痊愈188例(30.3%),显着进步85例(14.4%), 进步138例(22.3%),无效36例(5.8%),恶化S例门.3%),死亡161 例(26.0%)。76岁以上年龄组的 30天生存率低于 45岁以下和 46~75 岁两组 2.441例(71.1%)入院时“S评分大于 8分,其中男性 259例(58.7%), 女性 182例(41.3%),年龄 23~98(61.3士12.7岁,中位数 61岁)。 入院后发生脑疲25例(5.7%)、上消化道出血37例(8.4%)、肺部感染 27例(6.l%),30天治疗结果为无效60例(13.6%),死亡24例(5.4%)。 14例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10例死于感染、营养不良、心力衰竭 等全身性合并症,前者多在一周内死亡,后者多在一周后死亡。多变量 3 军医进修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LOgisti。回归分析显示30天治疗无效相关因素为年龄375岁、出血量 >30nl、体温337.ooC、白细胞总数310.0k 100/L)和心电图异常;30 天死亡相关因素为年龄375岁、尿失禁、白细胞总数310.0k 10s/L入 血糖37.onnnol几和心电图异常。 3.80岁以上病人 64例(10.3%),年龄范围 80~98岁?

房芳[2]2017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病案数据库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临床病案资料,详细收集死亡病人的疾病构成、分布以及临床特征,探讨神经外科疾病的预后相关因素,为专科疾病预防、改善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资料。本研究从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案科收集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2年期间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病案信息和病历系统,疾病诊断采用ICD-10进行分类。在病历系统中逐一核对并补充所有病人住院期间的详细数据,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入院时的一般身体状况、意识状态、所患基础疾病、影像检查结果、手术情况、住院期间的疾病进展、并发症以及具体死亡原因等详细资料。根据所得资料对病人病情进行详细的评分与分级,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本论文实验结果如下,1)纳入分析病案6440例,男性3534,女性2906人,性别比1.22:1,年龄范围102天至97岁,中位年龄63岁,颅脑损伤1264例,脑血管疾病1901例,颅内肿瘤1508例,其他病变1767例。手术治疗3667例,平均住院时间16.00±17.43天,出院时痊愈2122例,好转3222例,未愈/其他892例,死亡204例。2)死亡组:男女比1.95:1; WHO年龄分段:青年组22例、中年组64例、老年前期61例和老年组57例;脑血管疾病(53.43%)和颅脑损伤(30.88%)死亡构成比较高,年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死因依次为中枢性呼吸衰竭(58.82%)、脑疝(23.04)、多器官功能衰竭(6.86%)、心肺功能不全(2.94%)、肺部感染(2.94%)、感染性休克(1.96%)。3)外伤死亡:63例,男女比2.71:1,中年(28.57%)、老年(31.75%)偏高,致伤原因:摔伤(46.03%)和车祸(38.10%)。特重型(60.32%)者常早期(3天内52.63%)死亡。4)脑血管疾病死亡:109例,男女比0.95:1,多数患者(85.32%)起病1天内入院;出血脑卒中100例,缺血性9 例;Claassen CT 分级 3 级 11/23 例,Hunt-Hess 分级 3 级 7/21 例;ICH 评分 3 分34/77例;3h内死亡47例,3~24h死亡46例,其中GCS 3~5分分别为30,25例,脑干、基底节出血平均住院存活1.91h和6.18h。5)脑肿瘤死亡:20例,男女比0.82:1,中年(45.00%)为主,手术14例。6)预后相关因素:原发疾病与预后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组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脑疝以及是否手术;血管组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呼吸系统病史、败血症、急性肾功不全、脑疝以及是否手术;肿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电解质紊乱以及消化道出血。本论文结论如下,1)神经外科住院以男性、中老年病人居多,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颅脑损伤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叁大常见住院疾病。脑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急诊入院率和病残病死率。2)死亡病人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脑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最常见死亡疾病,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住院存活时间与脑干、基底节等生命关键结构损伤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中枢性呼吸衰竭与脑疝是最主要死因,其次是多器官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和肺部感染,强调在积极处理专科疾病同时加强并发症的综合防治;5)根据疾病分布特点进行个体化综合性防治。

李帆[3]2014年在《脑出血合并脑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学习脑出血的磁共振影像学改变,利用磁共振成像探索脑出血病人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研究脑出血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脑出血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的重要性。方法:抽取我院68例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2~3W内行头颅CT、MRI、MRA、SWI检查,分析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并观察病情转归。同期收集我院120例脑梗塞患者,统计既往脑出血史的占比。利用SPSS.17.0软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出血后并发脑缺血改变者共有33例,总发病率为43.5%,其中CT发现6例,磁共振显示脑缺血图像较CT更清晰明显,病灶更大。脑出血并发缺血改变在基底节、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干、枕叶、胼胝体均可见,但以基底节区多见。单因素分析A组(并发缺血改变)与B组(无缺血改变)之间年龄、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脂、颈动脉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949,P=0.042<0.05)、高血糖(OR=6.378,P=0.032<0.05)、冠心病房颤(OR=7.722,P=0.025<0.05)、脑血管病家族史(OR=12.648,P=0.012<0.05)与脑出血后并发缺血改变有独立相关性。结论:1.磁共振成像对脑缺血改变敏感,对于脑出血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能及时发现缺血病灶。2.本组病例中缺血改变在基底节、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脑干、枕叶、胼胝体均可见,但以基底节区多见。脑出血后的急性脑梗塞可位于血肿邻近部位或远隔区,考虑未引发相应症状的原因在于位于血肿邻近部位的新发梗塞灶被该部位的脑出血症状掩盖;而远隔区脑叶的梗塞灶多较小,且对主要功能区影响不大,未表现出临床症状。3.脑出血并发急性脑梗塞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合并脑水肿、过度降压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引起;脑出血患者头颅磁共振可观察到白质疏松、血管狭窄、陈旧性腔梗等慢性缺血性脑改变,这些主要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长期慢性作用下导致的。4.年龄、高血糖、冠心病(房颤)、脑血管病家族史为脑出血后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孔繁墨, 孔庆海, 李玉文[4]2012年在《自发性桥脑出血10例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分析自发性桥脑出血在诊治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方法选择2007-2009年10例自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对其症状、体征、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死亡8例,存活2例。结论桥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

刘萍[5]2008年在《自发性小脑出血60例CT与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CT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小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头晕、呕吐、共济失调、语言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第四脑室是否有血肿破入及脑干是否受累密切相关。结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诊断分析要重视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受累和占位效应。出血量小者预后好,出血量>15mL者预后不良。

郑军, 赵彬, 杨亮, 吴建梁, 张更申[6]2017年在《微创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出血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阐述微创经额穿刺的解剖特点及技术要点,对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定位后行微创微额穿刺,抽吸血肿,结合经引流管血肿腔注射尿激酶促进血肿引流,记录血肿清除率,常见并发症,卒中评分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GC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又高于术后1周,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又低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清除率88.1%;BI评分1级24例(36.9%),2级23例(35.4%),3级9例(13.8%),4级5例(7.7%),5级3例(4.6%)。术后再出血3例(4.6%),颅内感染2例(3.1%),死亡1例(1.5%)。结论微创经额穿刺可以有效清除中量和小量基底节血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杨飞[7]2009年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比较影像学研究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CT、MRI特征性表现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HT患者的CT、MRI表现,依据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ECASS)分型进行CT分型,并参照该分型,结合本组病例情况进行HT的MRI分型,根据脑梗死病变内出血灶的异常信号的范围,进行MRI分型,并分析不同类型HT的CT、MRI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依据MRI表现分型将HT分为①HI(无血肿形成)分为:HI-1型沿梗死区边缘小点状出血; HI-2型梗死区内片状无占位效应出血。②PH(有血肿形成)分为:PH-1型占位效应轻,小于梗死面积30 %;PH-2型血肿超过梗死面积30 % ,有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本研究显示依据CT与MRI表现的两种HT分型不同:依据CT分型:发现HT 15例(25.0%)。HI,7例(11.7%),HI-1型2例,HI-2型5例。PH,8例(13.3%),PH -1型3例,PH -2型5例。依据MRI分型:发现HT 60例(100%)。HI,52例(86.7%),HI-1型25例,HI-2型27例,其中2例同时具有HI-1型和HI-2型表现归类为HI-2型。PH,8例(13.3%),PH -1型3例,PH-2型5例。HT的密度及信号特点:CT表现岀血灶为高密度。CT难以发现慢性期及微小出血。MRI上出血信号T1WI:超急性期、急性期、慢性期以等或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期以高信号为主。T2WI及FLAIR: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等/低信号为主。亚急性晚期、慢性期以高信号为主。HT的部位及形态:CT显示15例HT:幕下1例(1.7%),位于小脑,PH-2型。幕上14例(23.3%),HI-1型2例,HI-2型5例,PH-1型3例,PH-2型4例。MRI显示60例HT:幕下9例(15.0%),小脑6例,脑干2例,1例同时具有小脑和脑干HT。1例为PH-2型,占幕下HT的11.1%。其余8例为HI-1型。幕上51例(85.0%),7例为PH型,占幕上HT的13.7%,PH -1型3例,PH-2型4例。出血形态:对于HI的显示:CT表现为不规则斑片状及线状;MRI表现为沿脑回走行的“脑回状”、不规则斑片状、线状。CT显示的HT的数目、大小、范围较MRI显示的小。对于PH的显示:二者均表现为团块状,但MRI显示大小、范围比CT大。结论:两种分型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MRI诊断HT较CT更敏感。MRI可以显示CT不能发现的微小及慢性期岀血;对亚急性期的显示、对幕下出血的显示优于CT。同一病例MRI与CT显示的HT形态可能不同,MRI显示数目、大小、范围比CT大,MRI的HT分级也可能偏高。MRI分型有助于对出血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3.0T MR SW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出血性脑梗死(H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HI患者采用3.0T MR,行常规MRI及SWI,部分行T2*WI、MRA、MRV、MRS。并将SWI图像与常规MRI及T2*WI图像作比较。在ADW4.2工作站,SWI通过后处理软件自动得到校正的相位图和负性相位蒙片,再进行最小密度投影得到Min图。结果:SWI图像中的灰白质对比清楚,与T2FLAIR类似。显示出血的数量、范围比T2*WI及常规MRI序列多、大,可显示T2*WI及常规MRI序列难以显示的小病灶。SWI检测HI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Min图清晰显示了脑内静脉影像,表现为条形有大小不等属支的黑色信号影。Min图显示出血区静脉纹理消失。8例脑梗死区静脉减少(3例明显减少),1例显示增多。5例示梗死周围静脉扩张。1例示动脉内血栓形成,呈条状低信号。结论:SWI检测HI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SWI对血栓(动脉或静脉)的显示具有一定优势。Min图清晰显示了脑内静脉影像。SWI除显示所累及的缺血病灶外,还可显示梗塞灶内及周围的血管变化,辅助对脑梗死受损血管区域的进一步定位,进一步确定梗死累及的范围。SWI在HI的诊断、监测和决策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可潜在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活性及预后。第叁部分3.0T MR SWI定量研究在基底节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初探目的:评价3.0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ensitive weighted imaging,SWI)校正相位值(corrected phase value,CPV)反映出血性脑梗死(HI)中的应用价值,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病例组:2007年1月~2008年10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0例基底节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壳核HI 7例,尾状核头HI 2例,苍白球1例)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28~60岁,平均44.30±10.16岁。对照组:14例正常志愿者或健康查体者,排除心、脑等疾病,体内有金属等磁共振检查禁忌置入物者需除外。男5例,女9例;年龄14~62岁,平均40.14±18.72岁。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行颅脑MRI及SWI检查。所有的图像处理都在GE公司的ADW4.2图像工作站上,使用其提供的SWI图像后处理软件包自动得到校正的相位图。①观察分析对照组及病例组常规MRI图像及SWI校正相位图表现。②在校正相位图中测量感兴趣区(ROI)的CPV。病例组测量岀血灶及镜像区ROI,对照组测量尾状核头、苍白球和壳核ROI。③病例组岀血灶及镜像区CPV对比分析。④病例组基底节各部岀血灶分别与对照组基底节相应部位的CPV对比分析。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对照组常规MRI图像及SWI图像均未见异常。基底节显示为负相位,其边缘区域为正相位。铁含量较高的脑区轮廓SWI比T1WI和T2WI图像显示更为清楚。病例组SWI校正相位图显示了所有基底节HI岀血灶,呈斑片状明显低信号,低于周围基底节信号及对侧正常基底节信号。②病例组岀血灶及镜像区C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病例组基底节各部岀血灶的CPV均低于对照组基底节相应部位,且病例组壳核岀血灶的CPV明显低于对照组壳核C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WI的校正相位图可以清晰显示不同脑铁含量的各部分基底节。HI出血灶的CPV明显降低,对临床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第四部分3.0T MR SWI在脑卒中脑微岀血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卒中患者脑微岀血(IMBs)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SWI与T2*WI及常规MRI序列检出IMBs的能力。方法:采用3.0T MR,对19例因脑卒中入院的IMBs患者,行常规MRI序列及SWI,17例行T2*WI。①观察IMBs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②比较IMBs在SWI与T2*WI和常规MRI序列的显示情况差异:信号特点、数目、区域分布、大小及形态。③与腔隙性脑梗塞的关系。结果:①IMBs患者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见(84.2%)。IMBs患者易并发脑出血,比脑梗死多见。②SWI检测IMBs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IMBs在脑卒中患者中分布以基底节/丘脑区、皮质及皮质下区多见。③IMBs分级与腔隙性脑梗塞数目严重程度分级呈正相关。结论:MRI对脑微出血的诊断有确诊意义,SWI检测IMBs优于常规MRI序列及T2*WI。脑卒中患者多发性IMBs的存在提示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出血倾向,对伴IMBs的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易并发脑出血或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因此对治疗方法选择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第五部分出血性脑梗死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MRI特征性表现与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HI患者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由两位神经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图像,观察分析病灶的形态、部位、范围及信号特点等。随访观察患者有无HI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无变化;发现HI的时间;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临床资料:高血压为最常见的HI高危因素,约占60%,其次为糖尿病(23.3%),冠心病(23.3%),心房纤颤(20%)。HI以发病2周内常见,约占76.7%。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或治疗后复查行MRI检查发现HI者27例,因临床症状加重而行MRI检查发现HI者3例。随访病例29例患者原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较入院时好转出院。影像学资料:不同部位脑梗死HI的出血形态、位置不同:脑叶HI:15例(50.0%)脑回状、斑片状出血位于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HI(基底节及丘脑)10例(33.3%);小脑HI:4例(13.3%);斑片状、线状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混合型:1例(3.4%)。T2*WI呈低信号。结论:HI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与脑梗死部位、面积有密切关系。T2*WI有助于HI的检出。脑梗死患者病病情加重或考虑大面积脑梗死应在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欧阳烨彤, 万志刚, 汪涵, 罗青华, 殷小平[8]2018年在《合并急性颅内出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10例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出血型硬脑膜动静脉(DAVF)的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曾被误诊的出血型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其中3例以眼部症状突出,分别误诊为眼眶炎性假瘤、结膜炎、Graves眼病;共济失调1例,影像学提示小脑半球占位,误诊为胶质瘤;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1例,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脑膜炎性改变,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反复头痛1例,误诊为偏头痛;4例漏诊DAVF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查找出血原因时意外发现。9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病情显着改善;基本栓塞2例,术后血流明显变慢,需二次栓塞;2例栓塞术后继发急性出血。结论硬脑膜动静脉瘘极易误诊、漏诊,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叶出血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影像学动态评估,避免误诊。

尹变利, 任向阳, 马聪敏[9]2014年在《淀粉样脑血管病临床与磁共振诊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淀粉样脑血管病(CAA)的临床及磁共振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指导治疗。方法 16例淀粉样脑血管病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常规MRI及磁敏感加权序列(SWI)检查。结果 1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脑出血。MRI显示10例为多发部位出血,6例单发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叶,3例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并发脑室出血。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出血混合存在。SWI示出血病灶呈明显片状低信号,皮层下区显示大量弥散分布点状极低信号影。结论淀粉样脑血管病确诊须病理诊断,有自身的临床和磁共振特点,SWI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D]. 吴智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3

[2].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病案数据库及预后分析[D]. 房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7

[3]. 脑出血合并脑缺血的临床研究[D]. 李帆. 南昌大学. 2014

[4]. 自发性桥脑出血10例诊治分析[J]. 孔繁墨, 孔庆海, 李玉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5]. 自发性小脑出血60例CT与临床分析[J]. 刘萍.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

[6]. 微创经额穿刺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研究[J]. 郑军, 赵彬, 杨亮, 吴建梁, 张更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7].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影像学系列研究[D]. 杨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8]. 合并急性颅内出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10例误诊分析[J]. 欧阳烨彤, 万志刚, 汪涵, 罗青华, 殷小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8

[9]. 淀粉样脑血管病临床与磁共振诊断分析[J]. 尹变利, 任向阳, 马聪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标签:;  ;  ;  ;  ;  ;  ;  ;  ;  ;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